醬油拌歷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零四章 主簿獻城 魏延抱怨,糜漢,醬油拌歷史,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魏軍目前士氣崩喪的狀態之下,要想重新組織起進攻是很難的。
這也是曹休決定放棄樊城的重要原因之一。
只是要想讓魏軍進行「戰略性撤退」卻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當曹休的命令傳遍還能聽指揮的魏軍耳中時,許多本就因為漢軍殺到城門口,而心無鬥志的魏軍瞬間心中長長出了一口氣。
他們在各自將校的指揮下,快速的朝著樊城內部而去。
他們是要穿越整個樊城前去北門,從而從樊城的北門逃亡去宛城。
而在一眾魏軍中,無疑各位魏將的逃離速度是最快的。
只是身為諸位魏將之首的曹休,在臨走前深深看了糜暘一眼。
他似乎要將這位今日第一次見到,往日中名聲卻如雷貫耳的生死大敵深深地記在心中。
在曹休等魏將開始逃離樊城的南門處時,他們的舉動亦被糜暘所察覺到。
只是雖然目前樊城南門處的局勢是漢軍處於優勢,但是南門處的魏軍潰軍太多,太擁擠了。
就算糜暘察覺到曹休等魏將的離開舉動,他一時之間也沒辦法阻止他們。
不過隨著曹休等人的離開,樊城的南門陷落已經是不可避免的結局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樊城南門處的眾多魏軍潰軍在漢軍的砍殺下,或死或逃。
不久後樊城南門之處,還能站著的就只有糜暘率領的數千漢軍了。
在掌控住樊城南門之後,糜暘並沒有令身後的漢軍繼續深入。
一來雖然他身後的漢軍現在都是士氣高昂的,但是他們今日經過不少大戰,想來體力已經消耗的差不多了。
特別是剛才兇勐的不斷往樊城南門突擊,雖然有著魏延這等勐將作為箭頭,但對漢軍的體力消耗也極大。
二來儘管糜暘看到曹休等人方才的舉動似乎像在逃離,但是這一個猜測並未得到證實。
糜暘不會因為一場大勝就輕視所有的魏將。
如果有一些魏將打算來個誘敵深入,假意做出逃離的舉動實則是在樊城內部設伏的話。
那這無疑對糜暘本人,或他所率領的漢軍來說都是很危險的。
巷戰,對於不熟悉樊城內部地形的漢軍來說,是佔據著極大的劣勢的。
特別是目前糜暘的後方,並無大部的漢軍作為支援。
後世的周武帝,就曾經因為這個疏忽,吃了大虧差點身死。
三來隨著樊城南門的拿下,兵力不多的漢軍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守好樊城南門。
只要能一直守住樊城的南門,那麼等漢軍的大部到達,樊城整城的陷落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在這三重考慮之下,糜暘命近三千漢軍在樊城南門的城洞處修整,並且派出一部分漢軍前往城牆上清理魏軍殘部。
….
在完成這一步後,糜暘召來斥候,讓他趕緊前往後方讓己方的大部隊到來。
而當斥候問道糜暘該如何向關羽稟報此間事時,糜暘在思量之後對著斥候言道:
「告訴大將軍:樊城南門已在糜主簿手中。」
聽到糜暘話中的糜主簿後,這名斥候還以為「糜主簿」是糜暘的一名族人呢。
這名斥候原先是當年從中原回遷的一名荊州農家子,當他被糜暘招募進麾下時,糜暘的官職已經是偏將軍。
所以他並不知道在關羽面前,糜主簿便是現今的糜左將軍。
只是雖然不知道糜主簿是誰,但是斥候的任務便是忠實的傳達
所見所聞。
所以這名斥候對著糜暘一拜後,便快速朝著後方的戰場跑去。
在這名斥候遠去之後,糜暘抬頭看向高掛頭上的城匾。
城匾上龍飛蛇舞般的「樊城」二字映入糜暘的眼簾中時,他的臉上露出了頗為暢快的笑容。
這樣的笑容同樣出現在,魏延與鄧艾幾名漢將的臉上。
只是那幾名漢將發笑,乃是因為他們是大漢中先登破樊城的大功之臣。
百般戰功,先登第一,所以等待他們的將是巨大的獎勵與榮耀。
而糜暘臉上暢快的笑容,卻是因為他腦海中的一個想法而發出。
自今日起,襄樊之地不再是季漢的意難平。
...
世上知兵者的想法,往往會不約而同。
這不是因為世上知兵者不懂得變通,而是在某種情勢之下,最好的辦法往往只有一個。
正如如今關羽進攻樊城的策略,與糜暘所決斷的大方向上並無差別一般。
因為要保證能儘快拿下樊城,所以關羽在留下一眾將校將魏軍俘虜押回漢軍大營之後。
他便與張飛、馬超親率著近萬漢軍快速地朝著樊城出發。
由於此番抽調前來攻擊樊城的漢軍有近萬,為了保證後方的安全,所以關羽並沒有讓馬超率領西涼鐵騎隨行。
況且騎軍對於攻城戰來說,用處並不大。
只是與糜暘所採取的策略不同的是,關羽並沒有讓他身後的五千漢軍換上魏軍的服飾旗幟。
他更沒有遮掩自己的旗號,而是大搖大擺的率領著近萬漢軍朝著樊城而來。
這點體現著翁婿兩人用兵理念上的不同。
但更為重要的是,相比於糜暘,關羽更有資本如此行軍。
因為他手中的漢軍比糜暘多的多,而且他身旁還有著張飛與馬超這樣威震天下的名將,如此的配置,讓關羽低調不起來。
而糜暘的用兵風格可以讓他出乎意料的到達樊城之外,關羽的用兵風格卻造成另一種後果。
當關羽、張飛、馬超三員威名赫赫的天下名將的旗幟,出現在樊城外的蒼茫大地上時。
目前在樊城之外,是沒有一位魏將魏兵對此可以不感到膽寒的。
….
所以當關羽率領著近萬漢軍朝著樊城快速而去時,出現了頗為詭異的一幕。
從天空中往地上看,關羽的這近萬漢軍猶如一支碩大的箭失一般快速朝著樊城而去。
而在這支碩大箭失的數里範圍內,一開始遍佈著散亂各地與漢軍朝著相同方向趕去的魏軍潰軍。
但是在這碩大的箭失劃過魏軍潰軍的周圍時,魏軍潰軍就猶如見到鬼神一般,避之不及的朝著這支碩大箭失的四面八方逃奔而去。
這場面就像是一支帶著滔天殺意的箭失在漢水中疾馳。
而在這支碩大箭失所經過的水域左右,紛紛有水中的暗流或者雜質,被碩大箭失的巨大沖擊力所激盪開。
在一切暗流與雜誌被激盪開後,哪怕樊城是一塊堅不可摧的礁石,最後也會在這碩大箭失的衝擊下變得粉碎。
關羽、張飛、馬超這大漢三虎騎坐在高頭大馬上,樊城外的冷風快速吹拂過他們的鬢角,帶起了他們鬢角上的染血長髮。
在剛才的大戰中,雖然這三員勐虎都是大漢中位高權重的人物,但是為了保證戰鬥的勝利,他們方才亦全都是親身上陣殺敵的人。
而這一幕則映照著剛才的戰場中,漢軍經歷著怎麼樣的激戰。
只是與大戰之後身體中的疲累不同,這三員漢虎臉上都帶著舒暢的喜
意。
因為他們正在前往的方向是樊城。
而在這三員虎將之中,又以關羽臉上的笑意最盛。
與張飛、馬超不同的是,樊城對於關羽來說有著更為特殊的含義。
當年第一次襄樊之戰時,本來樊城已經在他的攻擊下及及可危。
但卻有孫權這等無恥小人,竟然命令呂蒙從背後偷襲荊州。
孫權的這一舉動雖然在糜暘的努力下並沒有給大漢造成太大的傷害,但是卻直接讓關羽失去了拿下樊城的機會。
唾手可得的戰略要地卻因為盟友的背叛,而導致功敗垂成,這樣的遺憾是關羽心中一直抹不掉的一根刺。
現在正是他親自拔掉這根刺的時候。
就在關羽、張飛、馬超三員大將快要到達樊城之際時,糜暘所派出的斥候亦正好到達了不遠之外。
而糜暘的斥候在發現大將軍竟然親率援軍到來後,他當即大喜的朝著近萬漢軍靠攏而來。
糜暘斥候的動向很快便被關羽派出的斥候所發現,而在查驗過對方身份之後,糜暘的斥候就被帶到了關羽的身前。
在糜暘斥候到來後,他立即就將糜暘要彙報的那句話給稟告給了關羽。
而這時關羽的身邊,張飛與馬超兩員大將都是在的。
三員虎將在聽完糜暘已經提前一步親率三千漢軍控制住樊城的城門之後,臉上都流露出了頗為精彩的神色。
一座城池最重要的便是城門。
若一座城池的城門被奪下,除非那座城池是如江陵與公安那般的內外雙城,否則這座城池基本已經宣告陷落。
….
很明顯,樊城不是這樣的城池。
所以糜暘雖然是在說拿下樊城的南門,但實際上也可以說樊城基本已經被糜暘拿下。
正因為意識到這一點,所以張飛與馬超的神色頗為精彩,他們這是被糜暘給捷足先登了嗎?
怪不得剛剛大戰過後,一直不見糜暘率軍來匯合。
原本眾人還以為他先率軍返回大營修整,畢竟在剛剛的大戰中,由於人數的差距,糜暘所部漢軍戰鬥的最是辛苦。
可是沒想到的,這小子竟然是來奪取樊城來了。
只是張飛與馬超在意外過後,臉上也都流露出欣賞的神色。
而相比於張飛與馬超的意外與欣賞,關羽則是欣喜大於一切情感。
大家都是漢軍,只要能順利拿下樊城,那麼這個功勞在誰身上並不重要。
最重要的是,糜暘所說的那句糜主簿讓關羽感覺很舒心。
糜暘的斥候不知道糜主簿三個字的含義,但關羽當然知道。
糜暘不是以左將軍而是以主簿的身份彙報這件事,這就說明此刻他是以關羽屬臣的身份獻上樊城給關羽。
而這個身份又代表著糜暘一直都沒有忘記,關羽對他的提攜之恩。
君望樊城,臣便獻之。
當年糜主簿為他守住公安,守住荊州,今日糜主簿為他拿下樊城,去除心中的一根刺。
這種不忘初心,有始有終的做法令關羽很是受用。
心情大好之下,關羽當即下令身後的近萬漢軍加速前進。
他要早一點進入樊城之中,他要早一點見到他屬意的接班人。
關羽率領的近萬漢軍本來就已經離樊城不遠,在此刻關羽的催促加速下,近萬漢軍更是沒有花多少時間就已經到達樊城之外。
而當近萬漢軍到達樊城之外時,在城門外不遠處的糜暘也看到了關羽等人的身影。
在看到關羽等人的身影后,糜暘激動的一拍
魏延的肩膀言道:「我道如何!」
而隨著糜暘這句話的吐出,魏延的臉上瞬間一片苦色。
從此之後,他就要對糜暘言聽計從了。
魏延為何會有這種表現呢?
那是因為在剛剛糜暘派出斥候後,魏延對糜暘建議應該趁亂攻入樊城之中,徹底控制住樊城。
魏延的提議一直都是這麼激進。
只是面對魏延的提議,糜暘卻再次否決。
糜暘否決的理由是,想來關羽的漢軍大部不久後就會到達,在這種情況下,何必再去冒風險呢?
可是糜暘的理由並沒有讓魏延聽進去。
魏延認為關羽的大軍剛剛經歷過激戰,又怎麼會這麼快率軍前來呢?
況且關羽是三軍之主,以他的身份,他應該是不會輕易率領援軍快速到達樊城之外的。
估計最快也要明日。
因為有著自己的判斷,加上連續兩次自己的「奇計「不被採納,魏延的暴躁脾氣又上來了。
他臉上浮現不服的同時,還私下在士卒面前抱怨糜暘「有奇計而不納,己才無法盡用」。
可是魏延的低情商讓他忽略了一件事,公然非議主將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魏延的抱怨很快就被一些人捅到了糜暘耳朵中,糜暘在得知這件事後,他一時之間有些哭笑不得。
他終於有些體會歷史上諸葛亮臨死前,為何會發出無奈的「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這個遺令了。
只是糜暘畢竟不是諸葛亮,他沒有諸葛亮那麼好的素養。
他立即將魏延召到身前一頓斥責,在斥責之時魏延雖然沒有出言抗辯,但他臉上的不服之色卻越發濃厚。
而魏延的反應早在糜暘的預料之中,所以糜暘在斥責完魏延之後,他又對魏延言道:
「若我所言不虛,此後你須保證對我所言言聽計從。」
「反之亦然。」
聽到糜暘這麼說之後,一向自負的魏延當然會不怕這個賭約,於是乎在數千漢軍面前糜暘與魏延二人便三擊掌為誓。
醬油拌歷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