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八五章 生產工藝與工業基礎,大明1805,王子虛,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大明安康二年十二月四日上午,蒙縣碧水園後院靶場。

朱仲梁和朱靖垣祖孫兩個,都穿著新式的迷彩服,各自抱著一把突擊步槍射擊。

朱仲梁專門過來看孫子和重孫子,也不是空手過來的,也是帶了禮物的。

朱仲梁連續打完了一個彈匣,看著朱靖垣也正好停止了射擊,就放下槍口說:

“我特別要求工部的工廠,對於你要求製作的突擊步槍,無論如何都要按照指標做出來。

“工部反覆調整設計,還開發了新的衝壓裝置,設計了專用的機床,前後折騰快兩年。

“現在槍身重量基本合格了,連續射擊的槍口上挑幅度也得到了控制,射擊精度也進入了可以接受的範圍內了。

“現在都督府已經重新驗收,準備從明年春天開始,小規模的列裝試用。”

朱靖垣聽了馬上笑著說:

“最支援我的果然還是您老人家……”

朱仲梁頗為得意的說:

“那可不,如果不是我專門盯著,你這槍不知道得幾年才能達標,才能量產呢……”

朱靖垣也稍微有些感慨的點了點頭,現在手中的這把槍的效能,已經基本符合自己對突擊步槍的預期了。

自己最初想要設計突擊步槍的時候,理所當然的想到了最出名的ak作模板。

不過自己並沒有ak的圖紙,只是知道個大概形狀。

所以實際的設計過程,仍然是自己提供思路和要求,讓工匠們去完成具體設計。

當時剛剛做出來的突擊步槍,外形的確是比較像ak的。

但是持續魔改了兩年之後,現在得到的最終產物,形象上跟ak差距就比較大了。

主要是槍托被改成了直的,跟槍管變成了一條直線。

原本歷史上的ak,槍托繼承了傳統栓動步槍的設計,是略微向下傾斜的。

槍管所在的直線,跟槍托抵肩的地方,不在一條線上。

這樣在射擊的時候,後坐力無法由肩膀完全抵消,形成了一個向上的角動量。

傳統的栓動步槍,每打一發都要重新瞄準,所以這個角動量的影響不大。

但是ak是自動步槍,連續射擊的時候,每一發子彈,都會讓槍口向上挑一下。

連續的上挑讓ak的連續射擊精度很難控制。

後續的新時代的突擊步槍,基本都選擇了槍口和槍托處於一條線的設計。

這也算是一項設計改進了。

至於工部專門研發衝壓裝置,設計專用的機床,這些都是研發成本。

但如果這種突擊步槍能夠大面積推廣,這點研發成本都不算什麼。

而且那些裝置也不是隻有這把槍能用,後續再有其他的槍械,也能夠用得上。

這就屬於為了生產特定產品,整體升級生產線和基礎生產工藝,屬於工業基礎升級了。

自己這個爺爺還真的是惦記著自己的事情呢。

如果不是他這個太上皇的專門關注,工部應該也會按照自己的要求繼續最佳化設計。

但是卻未必有魄力立刻去升級生產裝置。

“生產裝置,生產工藝,工業基礎……”

朱靖垣心中品味著這幾個詞,思維突然稍微發散起來了。

自己一直以來的設計和發明,絕大部分都是在現有工業基礎上的應用性的設計。

直接去提升“工業基礎”的發明創造,似乎並不是很多。

甚至連裝甲鋼的配方,都只能算是應用性創造,自己並沒有去提升大明的鍊鋼技術。

隨著自己的發明越來越多,越來越現代化,對工業基礎的要求就會越高。

工匠們實現這些設想的難度,也會變得越來越大,最終直到不提示工業基礎,就完全無法實現的程度。

比如說,自己要求的420毫米口徑的火炮,使用1300到1500公斤的炮彈。

以大明當前的冶金工藝水平,可能根本就搞不出來。

朱靖垣意識到這個問題之後,馬上轉臉向旁邊的朱仲梁說:

“爺爺,您來的時候,去看四百二十毫米火炮研發的情況了嗎?”

朱仲梁馬上有些不滿的說:

“我沒直接去廠裡,但是我始終在關注進度。

“現在四百二十毫米的新炮,是能打一千一百公斤的炮彈了。

“按照工部和工匠們以前的標準,這已經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了。

“但是跟你要求的一千三百公斤的彈重,還是差的有稍微點遠。

“硬要滿足一千三百公斤以上彈重,會讓炮管和炮塔的重量大到難以接受。

“所以現在工廠暫時停止繼續改進設計,開始專門研究炮管的生產工藝了改進方案了。”

朱靖垣聽了直接點頭:

“果然是生產工藝跟不上了……”

朱仲梁這時候把槍掛在了身上,來到了朱靖垣身邊:

“你那個炮彈的指標要求太高了,嚴重拖慢了下一代戰列艦的設計進度。

“我的建議是,如果不能短期內迅速提升生產工藝水平,就應該降低設計指標了。

“我認為,一千一百公斤的炮彈重量,彈重係數就已經可以接受了。

“可以先投產,後續再慢慢最佳化工藝,在改進版上更換艦炮。”

朱靖垣腦中歸攏著自己還記得的這方面的資訊:

“生產工藝始終都是要提升的,用途不只是在生產大口徑艦炮上。

“不過生產工藝能不能迅速提升,這個是沒辦法簡單預料的。

“我把我的想法寫出來,發給工部去試試看吧……”

朱仲梁輕輕點了點頭:

“也就是說,你還真的有想法?”

朱靖垣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暫時還只是想法而已,我還不確定是否能可行。”

朱仲梁笑著說:

“既然有想法那就趕緊去搞。”

朱靖垣連忙答應著,繼續打完了一個彈夾的子彈,走完日常訓練流程。

回到住處衝個澡,就回辦公區整理自己的想法了。

想到要最佳化艦炮生產工藝的時候,朱靖垣腦中想起來的東西,是用現代坦克和火炮上用到的“電渣重熔”和“身管自緊”兩項冶金和製造技術。

電渣重熔,是利用電流透過熔渣時產生的電阻熱作為熱源熔鍊鋼錠,能夠降低鋼錠中的雜質,提高鋼材的純淨度,同時改善鑄錠結晶效果。

通俗一點講,就是這樣熔鍊出來的鋼材,各項效能遠遠超過傳統的鋼錠。

可以用來製作高膛壓的現代火炮,高精密的鑄件,以及軸承、模具、削切工具等。

用這種工藝來製作火炮的炮管,可以在相同的炮管重量下,大幅度提升炮管承受能力和使用壽命,或者是用更低的炮管重量,達到原有的設計指標。

電渣重熔技術的原理,其實在很早就有人發現了,露西亞人聲稱在十九世紀末,美國人聲稱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時候,就在電焊工作中發現了相關原理。

但是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以及技術發現者和廠商對這種發現的錯誤理解,直到五十年代末的時候,電渣重熔才開始在工業化領域應用。

所以原本歷史上的那些戰列艦艦炮,直到淘汰都沒機會用上電渣重熔技術。

早期的驗證性的電渣重熔爐,能夠鑄造的鋼錠規模都很小,基本都只有幾百公斤到幾噸。

四百毫米以上的艦炮炮管,重量是一百噸起步的。

看似不可能將電渣重熔技術用在大口徑艦炮上。

但是朱靖垣同時也記得,電渣重融工藝本身難度似乎不高,重點是技術經驗的累積。

電渣重熔技術在五十年代末鋪開後,只用了短短不到十年的時間,到六十年代中期的時候,單爐鑄錠規模就迅速提升到了百噸級。

到了八十年代初的時候,國內就搞出了兩百噸級的電渣重熔爐,這已經足夠用來製造五百毫米以上口徑的超級巨炮了。

也就是說,六十年代中後期的時候,就能製造四百毫米口徑的電渣重熔艦炮了。

但是,到了這個時候,戰列艦和大口徑巨炮早就淘汰了。

不過,在當前這個世界,大明如果從現在開始搞電渣重熔技術,直接開始工業化生產嘗試,積累生產經驗的話,應該有十年左右的時間,就能讓大口徑艦炮用上電渣重熔鋼了。

就算大口徑艦炮早晚都要淘汰,坦克和陸軍的火炮也是長期的需求。

同時電渣重熔鋼材可不只是能用於火炮,在工業生產領域的應用範圍同樣廣闊。

電渣重熔技術只要能夠搞出來,就是對大明工業水平的巨大提升。

所以這項技術是毫無疑問要重點攻關的。

然後是身管自緊技術。

身管自緊技術,屬於身管身管緊固技術的一種方案。

身管緊固的歷史非常久遠,古典時代的青銅火炮外面圓箍,都能算是廣義上的身管緊固技術的應用。

到了無畏艦時代,艦炮的身管緊固方案,主要有“纏絲”和“層成”兩種。

纏絲,顧名思義,就是製作方形截面的鋼絲,在炮管外面細密的纏幾層來增加強度。

層成,就是把炮管做成多層的,層層巢狀起來,增加炮管強度。

整個無畏艦時代的大口徑艦艦炮,基本都是用的這兩種工藝來實現身管緊固強化的。

現代火炮的身管自緊,實際上是“單管壁肉自緊”。

炮管不再是複雜的多層巢狀,也不用小心仔細的纏鋼絲了。

直接利用液壓裝置,從炮管內部向外加壓,讓炮管內層更加緻密,形成類似多層炮管巢狀的效果,可以說是相當的簡單粗暴。

相比複雜的傳統的生產工藝,單肉自緊方式能夠大幅度的降低炮管重量,同時增加炮管的牢固度和耐用性。

不過,就算是朱靖垣對冶金技術的認識,僅限於作為軍迷對相關技術的極端淺顯瞭解,也能想象得的到,液壓身管自緊技術,對密封和加壓裝置的要求,肯定會非常高。

因為在大部分情況下,所謂的簡單粗暴方案,通常都是對高超的基礎能力的低端奢侈應用。

就如航空領域的力大磚飛一樣……

所以朱靖垣雖然把電渣重熔和液壓身管自緊工藝的設想,自己對兩種工藝的瞭解,都儘可能詳細的寫了出來,但是也對兩者做了明顯的重要程度區分。

要求工部和皇家財團優先研發電渣重熔技術。

至於身管緊固方案,如果液壓自緊短期內難以實現的話,就繼續最佳化現有的自緊技術。

根據自己上輩子的經驗,這裡明顯還是有潛力可以挖的。

美國人的十六英寸(406毫米)艦炮,把炮彈加到了1227公斤的級別。

大明設計的420毫米的艦炮,炮彈也等比放大的話,應該得加到1360公斤才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饑荒,我嬌養整個女兒國

天性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