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八八章 軍職調整,大明1805,王子虛,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朱靖垣確定了最重要的九卿大臣人選,同時確定了幾個關鍵尚書的人選。
對於後續更多的大部分剛滿六十歲,以及還不到六十歲的三品以上官員的請辭奏疏,就沒有大規模的批准和調整了。
朱靖垣也是個普通人,腦子裡面有明確印象的,再加上自己專門記錄的,那些自己覺得很不錯的官員,也並不足以覆蓋整個朝廷。
更重要的是,自己不可能把所有三品以上官員,都一次性換個遍。
那樣朝廷就亂套了。
而且,仁武朝以後,大明中央衙門的官員,絕大部分都是沒有明顯政治傾向的。
官僚之中也許有地域或者利益牽引形成的各種黨派團體。
但是沒有圍繞其他皇子形成的派系。
自己當上皇帝之後,絕大部分的普通臣子,都會自然而然的向自己效忠。
正常官僚效忠合法皇帝的時候是沒有任何心理壓力的。
自己也要給他們機會展示效忠的誠意。
也就是看他們是否盡心盡力的完成新皇帝交代的特別事務。
真的遇到推三阻四,陽奉陰違的少數個體,再用瀆職的名義開掉換人就行了。
朱靖垣放下了文官們的本子,開始處理武官系統的奏疏。
不過拿起第一本奏疏之後,朱靖垣卻沒有馬上開啟看裡面的內容。
而是捏著它開始考慮一個看似簡單而又不簡單的問題。
要不要把軍機處和軍機大臣的名字給改了。
改成總參謀部,或者參謀長聯席會議,或者是軍事委員會。
在朱靖垣前世,軍機處的名字來源於大清王朝,最初是工作狂雍正設定的。
大清的軍機處,最初確實是用於處理緊急軍務的,但是後來逐漸演變成了實際的內閣。
清代的殿閣大學士變成了榮譽頭銜,軍機大臣才是實際的內閣成員。
軍機大臣的職責,就是按照皇帝的意志處理重要政務。
軍機處是大清中後期實際上的最高權力機構。
這個機構執行的是皇帝的個人意志。
學校歷史課的灌輸,後世的各類影視劇的宣傳,加上現在自己作為大明皇室的身份,讓朱靖垣對軍機處這個名字沒有多少好感。
朱靖垣不止一次動過心思,想要把這個名字改掉。
朱靖垣並不準備調整機構的職責,它的職責定位還是比較合理的。
世祖皇帝建立軍機處,其實是個介於參謀長聯席會議和軍事委員會之間的機構。
大明最高軍權屬於皇帝,軍機處負責按照皇帝的軍事意圖和目標,制定總體上的作戰方略,規劃軍隊和軍工的發展方向。
除此之外的日常工作,還有收集和整理軍事相關訊息,總結實戰資訊和經驗,審議兵部和都督府的提交的檔案報告等等。
這個世界的大明官員和百姓,並不知道另一個世界的大清的事情。
在他們看來,負責籌劃和討論軍機要務的地方叫軍機處,軍機處裡面具體辦事的大臣們叫軍機大臣,都是非常貼切的命名。
登基以前,朱靖垣覺得,沒必要為了一個名字,專門跟父皇進言修改。
老爹他肯定會覺得軍機處的名字很合適,肯定會非常疑惑自己為什麼要專門申請改名。
如果有改革,同時改掉名字,還能夠說得過去。
但是不改職能,單純改名字的話,朱靖垣當時就覺得自己根本沒有辦法解釋。
所以也就一直沒有提改名的事情。
現在自己當了皇帝了,再要去改這個名字話,力量上就是一句話的事情了。
有人硬要問起來原因,也可以直接回個“朕喜歡”。
而且,朱靖垣想要改名的東西還有不少,其中甚至包括武官系統的整個軍銜和職務體系。
朱靖垣想把將校尉加上中下的軍銜系統,改回到大明傳統的品級、武職、勳位體系。
神州古代原有的官僚系統,包括文官和武官兩個系統,對“爵”、“官”、“階”、“勳”的區分,在唐代的時候就已經成熟了。
“爵用以定尊卑,官用以分職務。階用以敘勞,勳用以敘功。”
在大明,爵是公、侯、伯,明初有子、男,後不用,仁武朝之後再次啟用。
職是總兵、參將、遊擊、守備、把總,相當於實際的職務,直接對應管理的部隊規格。
階是都督、都指揮使、指揮使、千戶、百戶,可以視為某種形式上的軍銜。
勳是柱國、護軍、輕車都尉、騎都尉、驍騎尉、飛騎尉、雲騎尉、武騎尉,相當於勳章。
爵位,官職,官階,勳位,相互之間都有明確區分,這套管理方案非常的成熟。
官員按照官職工作,按照官階發俸祿,按照勳位發獎勵。
但這個制度也有些過於複雜和嚴格,不同體系的身份待遇之間會有很大的差異。
官職高了官階不一定高,官階高了官職也不一定高。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就是可能會出現“少將團長”見“上校師長”的情況。
這樣兩個人見面的時候到底以誰為尊?
哪怕制度規定了以官階為尊或者以官職為準,實際使用中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爭執和麻煩。
所以在之後的宋明清三代,都在對這個系統進行最佳化更加實用性的調整。
逐步確定了以官職為主,以官階品級為輔的“職”、“階”分離傳統。
主要以官職來確定俸祿和待遇,但是官階系統仍然繼續儲存存在,作為同官職下的差異性輔助。
如果一個人的官職提升了,那官階也會在近期直接升到對應級別上去。
如果一個人的官職始終不上升,那官階也會停在一個階段,卡在一個上限不能再升。
比如說,一個軍官職務升到了師長,那軍銜就在下次考核對應升到大校。
一個軍官的職務是團長,那他的軍銜最高只能升到上校了。
這樣就不會出現團長軍銜比師長高的情況了。
如果一個人在工部侍郎位置上乾的很好,而且幹滿了兩任了,而工部尚書也不到退休年齡,也就不可能直接把侍郎提成尚書。
但是可以給侍郎加一級品級,讓正三品的工部侍郎,享受從二品的待遇,下次晉升的時候,也以從二品為起點,而不是正三品侍郎。
這種制度設計直到朱靖垣穿越的前世都還在理所當然的運轉著。
遺憾的是因為外來文化的衝擊而發生了扭曲甚至倒退。
在那個仁人志士尋找救國道路的混亂的年代,各方勢力或是為了明確與過去割裂的決心,或是為了更徹底的學習泰西的制度,或是避免被舊系統侵染,都放棄了本土自行演化出的職階體系。
那個九品十八級的品秩,本來可以算是神州本地演化出來的最終版本的軍銜和官階系統。
它最為簡單,最方便普通人理解。
小孩子都知道正比副大,一品比二品大,沒文化的大頭兵也能直接理解。
還不容易產生混亂和誤解。
用一品、二品的數字表示軍銜高低,與都督、總兵的實際官職不可能混淆。
九品十八級也有了足夠的容量。
將校尉士四級都加上大上中下四等編排,也才能湊出總共十六級,實際通常都只有十一二級。
九品十八級的體系中,把一品拿出去當加銜,都還剩下完整的十六級。
但是,清末建立新軍的時候,大清舊有的官僚系統已經完全腐朽。
當時為了避免受到原有體系和人員的影響,負責人藉助這個機會另起爐灶了。
由於泰西各國強勢,清末開始歷次制度改革,都理所當然的參考西式的軍銜和官僚制度。
由於日本人更早的學習泰西人,而且正式職務通常也都是漢字。
所以很多制度和名稱都借鑑參考了日本人的翻譯。
然而,如果拋開工業水平不談,單純的看官僚制度本身的完善程度的話,西式的軍銜制度最多也就是明初的水平,可能還不如。
將校尉加大上中下的排列,看上去非常的簡單有規律,其實是本土調整後的完善成品。
泰西各國的軍銜的本意,其實就是類似總司令、副總司令、師團長、旅團長、團長、副團長、營長、隊長、副隊長這樣的意思。
和都督、都指揮使、指揮使、千戶、百戶這個系統是一樣的。
且不說,這些軍銜中的隊長、副隊長,如何與實際職務的隊長、副隊長簡單區分。
單就說一個Captain,在海軍系統就是指主力艦艦長,對應翻譯軍銜是上校。
到了陸軍,Captain就變成了隊長、連長、百夫長,對應翻譯軍銜是上尉。
不過泰西人也摸索出了與神州類似的方案,美利堅海軍將領擔任艦長的時候,無論實際軍銜是什麼,都會直接變成上校Captain。
所以朱靖垣就曾經設想,在保留現有的武官官職的情況下,把軍銜改回到九品十八級。
同時恢復傳統勳位散官制度,同時對應制作一套勳章。
但自己真的有必要這麼做嗎?
要是單憑“朕喜歡”,就給已經持續存在了很久的東西改名。
就一定要去改變已經形成穩固傳統且沒有問題的名稱。
這對於皇帝的剩餘而言絕對不是什麼好事吧?
上一個到處改名的大明皇帝是嘉靖。
他還是有目的的去改的,是為了穩固和提升自己的權威,同時確定朝廷上的官員們的服從性。
看官員們會不會在這種事情上服從自己。
朱靖垣現在是不用測試的,肯定不會有官員梗著脖子拒絕自己的改名命令的。
但是,如果自己真的做,官員和百姓嘴上和明面上也許不說,心裡面和私底下肯定有抱怨。
而且,將校尉的軍銜制度,現在也執行的也頗為良好。
畢竟是經過了兩個世界的檢驗的。
雖然看上去不如九品十八級那麼的直觀,但這套體系附帶了一定的榮譽意味,到了少將就能被稱呼為將軍了。
九品十八級實際上也確實用不完……
回過頭去考慮,世祖皇帝建立這套制度的時候,目的應該也是為了與舊軍職區分。
建立一套完全自己控制的新體系和規則,再逐步將其他的體系打碎收編進來。
既然要與原有體系區分,他前世熟悉的將校尉系統就是最好的參考物件。
使用軍機處的名字的時候,他估計也沒有經過什麼慎重的考量。
他設立的這個軍事機構,在神州的傳統語境下,確實適合用軍機這兩個字。
而且軍機大臣的稱呼,聽起來也比參謀更加的重要,參謀應該會讓古代人想到幕僚。
世祖皇帝的決策,應該是以實用化為導向的。
在後世看來,他在當時確實力挽狂瀾,頗為順利的再造大明瞭。
但是他自己剛剛開始建立自己的力量的時候,肯定也是非常混亂和坎坷的。
理論結合實際,一邊行動一邊篩選,最終構建出了現在這套體系。
完全冷靜的考慮的話,自己確實沒有必要為了心裡舒服,就大費周折的去改名字。
對於官僚系統而言,單純的改名字,屬於沒有實際意義的公務。
更早的一個特別喜歡改名的皇帝叫“王莽”。
朱靖垣考慮了許久。
覺得如果是自己另外建立的新機構,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取特殊的名字。
反正是從無到有的建立的。
就像選年號的時候,自己直接避開了大同,專門去選擇了大公。
對於原有的機構名字,就沒有必要專門取修改了。
軍機處這個名字也算不上特別晦氣。
而且世祖皇帝對軍機處的用法,比大清中後期的軍機處更加貼合其本意。
與此同時,大明低階部隊的參謀,確實是直接叫參謀的。
軍機處是最頂級參謀們的聯席會議,本身是帶有一種量變產生質變的意義。
同時,大明的軍機大臣,實際上也分成了兩大類。
一類是實際幹活的,年齡在四十到六十歲,軍銜從少將到元帥不等。
負責設計準連和戰略方案,也負責把方案做成正式檔案,還負責預算核驗等日常事務。
另一類是顧問性質的,都是已經退休的高階軍官,他們只負責提供戰略構想。
是讓退休了仍然想參與戰略規劃的老將軍元帥們的發揮餘熱的。
這些老將領們的身份地位都是超然的,他們的地位也將軍機處的地位再次拔高了。
還讓軍機處有了一部分頂級將領培養交流會的功能。
新皇帝如果上來就把軍機處改成總參謀部,可能讓文武百官產生新皇帝降低軍機處的地位,乃至要降低武官和軍隊地位的誤解。
在全世界持續和平了十幾年的情況下,軍隊方面最擔心的就是這種風向。
恰好文官系統始終有這方面的傾向,朱靖垣還是因為和談而拿到了巨大功勞的皇子。
朱靖垣在民間的風評也算不上武德充沛,甚至會被激進派認為過於仁慈。
朱靖垣這麼仔細考量過之後,覺得自己暫時還是別去折騰沒有實際意義的名字了。
就算是以後真的要折騰,也要在完成官職調整之後。
所以朱靖垣腦子裡面考慮了一大堆之後,最終暫時把這件事情拋在腦後,開始按部就班的處理高階武官們的請辭奏疏。
首先安排幾個大食國的參謀進軍機處幹活。
再拉幾個打過交道的其他地區高階軍官來出謀劃策。
曾經負責配合接受切薩皮克半島的海軍將領邱良功,軍銜上將。
曾經負責配合接收長島的陸軍將領盧俊德,軍銜上將。
曾經負責新天府原子能工程的督軍朱昭燮,軍銜上將。
曾經負責處理魁北克事件的陸軍督軍朱廣鈞,軍銜中將。
然後調整負責本土防衛的中軍都督府的核心層。
“中軍都督府海軍督軍朱簡烣軍銜升元帥,升任中軍都督府總督軍。”
“後軍都督府陸軍都督楊遇春軍銜升元帥,調任中軍都督府大都督兼陸軍都督。”
朱簡烣是出身襄王府的海軍督軍,曾經率領第一支雙航母編隊實戰演練。
當時還專門前往新天府,接受了當時的太上皇朱仲梁和大食親王朱靖垣的檢閱。
陪同朱仲梁和朱靖垣參觀了當時的新航母和艦載機並做了講解。
朱靖垣對他有印象,恰好他的資歷和年齡也已經足夠,正好直接晉升元帥,擔任負責本土防衛的中軍都督府的總督軍。
楊遇春今年五十九歲,本身在原有歷史上也是個名人,還在右軍都督府的大食地區任職過。
當初奧斯曼撤出北墨洲,大明對當地巴巴里海盜勢力的殲滅戰,就是楊遇春指揮的。
楊遇春所部當時有一個習慣,只要正式發起進攻以後,就不再接受投降了。
關鍵是還不喜歡接納外族俘虜,拿下來的城市基本都是空城。
所以楊遇春在海外的名聲不能說不好,只能說是非常壞了。
特別是在北墨洲某些地區,已經可以算是惡貫滿盈,能令小兒止啼的惡魔了。
他的晉升卻沒有受到影響,現在朱靖垣還讓他當大都督。
還是最尊貴的中軍都督府的大都督。
按照大明現在的軍事制度,在和平狀態下,五大都督府的總督軍是實職,但是五個大都督卻都是虛職。
總督軍有獨立明確的人選,主管整個都督府的政治事務。
大都督通常由當地的主要軍種都督兼任,除了跨軍種演習的時候,平時的實際管轄範圍只限本軍種內。
但大都督也確實是軍隊系統內最尊貴的職位。
大明沒有統管整個軍種的大都督,也沒有統管所有都督府的大都督。
只有皇帝才是三軍大都督兼五軍都督府大都督。
軍機處的職責,是覆蓋三軍和五大都督府的,但是隻能提供方案和建議,經由皇帝批准後才能交由五軍都督府實行。
正常軍官,能夠獲得的最高職位,就是單個都督府的大都督。
獲得這個任命,就是得到了現任皇帝的認可,擁有保底的元帥軍銜。
在文官系統改革,設立大域和九卿之前,武官系統的元帥軍銜也是榮譽加銜。
通常是上將榮退的時候,皇帝額外予以冊封的。
大域和九卿設立之後,為了對應提升武將地位,元帥也對應成了實際軍銜。
五大都督府和新天府的大都督和總督軍,原本都是上將軍銜,現在預設都給元帥軍銜。
與此同時,一旦大明陷入了對外戰爭,本都督府轄區內爆發了與外敵的戰鬥,大都督得到總督軍的臨時授權後,就可以獲得都督府轄區內三軍部隊的臨時指揮權。
皇帝收到訊息後,會再給出正式的指揮授權,或者另外指派指揮官來接管指揮權。
也就是說大都督是負責應急處理突發性的戰鬥的。
朱靖垣知道楊遇春是真的能打,在原本歷史上還是滿幸運值的福將。
打了一輩子仗,沒有受過一次傷,全身沒有一點傷疤。
這輩子的經歷通常堪稱傳奇,到目前為止也還沒有受過傷。
大概清理巴巴里海盜的事情,不但不算是罪孽,反而可以算是功德。
在大都督之下,五大都督府都有陸軍、海軍、空軍三個軍種都督。
軍種都督原本預設是中將,現在可以是中將,也可以是上將,看資歷和年齡。
朱靖垣讓中軍都督府現任海軍都督退休,讓現任海軍副都督陳化成升任海軍正都督。
再把大食國海軍都督關天培調回來,當中軍都督府的海軍副都督。
陳化成年輕的時候軍功卓著,剛滿三十歲的時候就升到了上校軍銜。
在殷洲配合朱靖垣的計劃,去接管了美國人的防線,停止了拿破崙的腳踏車閃電戰。
今年雖然只有四十四歲,但是在上校基礎上,按照年齒累積了十四年,正常情況下也該晉升到中將了。
朱靖垣對於這種透過兩世驗證的將領向來是非常慷慨的。
這次直接給他再升一級,直接提到上將軍銜,到五十多歲的時候應該就能當元帥了,退休再封個伯爵爵位。
關天培更年輕,今年也才三十九歲。
同樣在世界大戰期間積累了基礎功勳,二十四歲的時候就已經是少校鎮撫了。
按照年齒積累十五年,也有資格晉升到少將了。
關鍵是,關天培還是朱靖垣的第一任專職護衛武官首領。
後來按照朱靖垣的計劃,在大食國從無到有的建立起了一支海軍艦隊。
朱靖垣現在直接給他中將軍銜,讓帶著大食國海軍併入中軍都督府,當海軍副都督。
最後,把當代黔國公沐永福從海外調回來,擔任中軍都督府空軍都督,軍銜升上將。
沐永福原本是陸軍,曾經負責接收切薩皮克半島,也算是在朱靖垣手下幹過活兒。
他的身份資歷都完全足夠當一個都督府的軍種都督。
朱靖垣對中軍都督府高層調整到此為止,其他的大部分軍官仍然該幹嘛幹嘛。
然後批准了新天府皇莊的總督軍退休申請,讓曾經負責組織對播利瓦勢力全面進剿的督軍朱學塹去接任,軍銜同樣升到元帥。
給曾經留下過一些印象的陳紹鴻升一級軍銜,提到中將。
其他海外各都督府的官職中,有高階將領調到中軍都督府留下的職位,就讓都督府按照流程提出人選,經對應三軍部審查,提交給皇帝批准後任命。
其他沒有調整的都督府軍官暫時全部維持原狀。
軍隊方面的奏疏的最下面,放的是東西廠和錦衣衛的奏疏。
東西廠和錦衣衛都屬於廣義上的武官系統。
東廠都督名叫錢興,目前還不到退休年齡,以前也沒有什麼過錯,也就繼續留任了。
不過西廠都督已經六十四了,朱靖垣就批准了他的退休。
然後任命曾經在殷洲出過差的呂亮擔任新都督。
錦衣衛都指揮使也該退休了,朱靖垣就讓應天府錦衣衛指揮使接任,然後把在大食國蒙縣當過護衛隊長的韓鐵柱提到少將,去當應天府錦衣衛指揮使。
朱靖垣自己本人的貼身衛隊的軍官,仍然由最初跟著朱靖垣的關天培所部士兵出任。
普通士兵從大食國移民子弟,大明航空公司子弟,大食服裝商行子弟中挑選。
朱靖垣自己的產業的工人和管事待遇一直是全世界最前列的。
這些人全家都在朱靖垣的產業工作。
用這些人家的孩子給自己當親衛隊是最放心的。
現在再把應天府錦衣衛交給韓鐵柱,把本土的駐軍交給楊遇春和朱簡烣。
朱靖垣對大明本土的武裝力量掌控就比較踏實了。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