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遊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五章 江淮爭雄(1)——江淮三巨頭,巍巍大唐:開國,燕山遊俠,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翦平北方割據政權之後,李唐王朝的統一戰爭,逐漸接近尾聲。剩餘的一些零零散散的割據政權,對唐王朝已經構不成大的威脅。直到此時,北方基本沒有什麼武裝集團,能夠阻撓李唐一統天下的大業。

在北方群雄相繼覆滅,大唐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原之主後,接下來,氣勢如虹的李唐王朝,就要實施一統天下的最後一步:平定南方。唐朝統一北方,入主中原,原本群雄割據的天下大勢,驟然發生鉅變,形成了李唐與江南群雄南北對峙的局面,彷彿又回到了南北朝時期。終究,歷史還要再來一次南北統一。

不過,唐朝若要掃平南方,就必須要直面南方地區的各個割據勢力。那麼,當唐王朝與北方強敵鏖戰正酣,打得不可開交之時,南方又是怎樣一副情形呢?唐朝發兵南下,又會碰到哪些勁敵呢?面對雄據一方的江南群雄,唐高祖李淵又是如何巧妙佈局,利用他們之間的矛盾,對其進行分化瓦解?

平定河北叛亂,消滅劉黑闥、徐圓朗、高開道等北方強敵後,北方地區基本被納入了李唐王朝的版圖之中。伴隨著北方割據政權一個一個被兼併,唐王朝一統天下道路上所面臨的敵人,是越來越少了。因此,這個時候,唐朝逐漸轉變進攻方向,將矛頭對準了位於長江中下游的江淮地區。

很明顯,唐朝的目的,要對江南群雄動手了,完成統一戰爭的最後一步——平定南方。既然決定平定南方,實現南北一統,首先,就要了解李唐在南方所要直面的敵對勢力,也就是唐朝平定南方的對手。

唐朝若要實現南北一統,尤以江淮地區為主。眾所周知,唐朝建立之初,北方有著名的“三巨頭”,他們分別是唐高祖李淵、鄭帝王世充、夏王竇建德,形成唐、鄭、夏三足鼎立之勢。同樣,與此同時,長江中上游的江淮地區,也有“三巨頭”:杜伏威、李子通、沈法興。這三大巨頭,勢均力敵,為了爭奪江淮之主的霸權,常年互相廝殺,打得不可開交。

所以,唐王朝對江淮用兵,主要面臨就是這三股敵人。在這江淮三巨頭中,杜伏威是最先發展起來的,而李子通、沈法興則是後來居上,實力足以和杜伏威匹敵。不過,江淮地區的割據群雄,還是以杜伏威最為突出。

隋末天下大亂,各地農民起義軍,風起雲湧,以三支農民起義軍格外引人注目。一支是李密、翟讓領導的瓦崗軍,一支是竇建德領導的河北起義軍,另外一支則是杜伏威、輔公祏領導的江淮起義軍。由此可見,杜伏威的軍事實力,在隋末唐初的割據群雄中,還是佔有一席之地的。那麼,杜伏威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杜伏威,齊州章丘人氏,關於此人的早年經歷,史書中的記載,還頗有些趣味性的傳奇色彩:

少落拓,不治產業,家貧無以自給,每穿窬為盜。與輔公祏為刎頸之交。公祏姑家以牧羊為業,公祏數攘羊以饋之,姑有憾焉,因發其盜事。郡縣捕之急,伏威與公祏遂俱亡命,聚眾為群盜,時年十六。(《舊唐書·杜伏威傳》)

這段記載是說,杜伏威年輕的時候,家境貧寒,生活無法自給。好在,杜伏威有一個好朋友,名叫輔公祏,二人堪稱刎頸之交。輔公祏的姑姑家,以牧羊為生。於是,輔公祏監守自盜,經常偷姑姑家的羊,救濟杜伏威。

可是,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輔公祏的姑姑,發現二人的盜竊行徑之後,當即向官府舉報,當地衙門前來拘捕這兩個偷羊賊。為了躲避搜捕,杜伏威與輔公祏,急忙事先逃離。走投無路之下,二人只好落草為寇。當時,兩人也只有十六歲而已。

從古至今,任何一個行業,想要成為業內的龍頭老大,都是需要勇氣與魄力的,即使是當土匪也不例外。恰恰,杜伏威就是這樣一個人。落草為寇之後,每次出去攔路搶劫的時候,杜伏威向來是“出則居前,入則殿後”,很快贏得了部下的一致擁戴,被推舉為首領,成了一個初出茅廬的土匪頭子。

當然,杜伏威的崛起,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是分不開的。杜伏威、輔公祏落草之時,各地已是狼煙四起,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特別是大業九年(613年),楊玄感在黎陽起兵反隋,致使隋煬帝二徵高句麗,功敗垂成。隨後,隋末的農民起義戰爭,正式拉開帷幕,這也給了杜伏威坐大的機會。

起初,杜伏威的實力,還是比較弱小的,僅憑他自己,是難以成就大事的,只有先依附於他人。於是,大業九年(613年)十二月,杜伏威率眾入長白山,投靠當地的一名起義軍首領左君行,加入了農民起義的序列。

萬萬沒想到,這個左君行,非常看不起杜伏威,對他的態度異常傲慢無禮。見此情形,杜伏威覺得,如果繼續在左君行手下效力,免不了要被他穿小鞋,自己將永無出頭之日。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經過深思熟慮後,杜伏威率領部眾,脫離了左君行,選擇了南下發展,進入江淮地區。

那麼,杜伏威為什麼不繼續留在北方發展,而是選擇南下江淮呢?那是因為,杜伏威看出來了,北方的競爭太過激烈,各路群雄都在拼命爭奪關中、中原,自己即使在北方發展,也沒有多少發展力量的空間。相反,江南一帶,相對比較平靜,自己到了那裡,或許會有很多的機會。因此,杜伏威決定,前往南方發展。

就這樣,杜伏威率領部眾,南下進入江淮地區,開始轉戰淮南,自稱將軍,發展軍事勢力,由此開啟了他一生事業的新起點。來到江淮之後,杜伏威著手發展力量,準備兼併當地的一些武裝力量,擴充兵力。很快,杜伏威便鎖定了一個目標,盤踞在江蘇下邳的起義軍領袖苗海潮。

苗海潮是下邳的一位農民起義軍首領,在此地聚眾為盜,實力不算強,也不算弱。但畢竟,麻雀雖小,也是口肉。如若兼併苗海潮所部兵馬,那將是杜伏威南下之後賺取的“第一桶金”。不過,杜伏威並不想以武力征服,而是想要不戰而屈人之兵。於是,杜伏威指派好友輔公祏,派人前去威脅、恫嚇苗海潮:

今同苦隋政,各興大義,力分勢弱,常恐見擒,何不合以為強,則不患隋軍相制。若公能為主,吾當敬從,自揆不堪,可來聽命,不則一戰以決雄雌。(《舊唐書·杜伏威傳》)

聽完輔公祏的一番恐嚇,苗海潮心裡七上八下,他認為,自己絕不是杜伏威的對手。與其到時候被打得元氣大傷,倒不如認清形勢。因此,苗海潮二話沒說,當即率領所部人馬,向杜伏威投降。因而,杜伏威不費一兵一卒,不僅收降了一支起義軍兵馬,還兵不血刃地佔領了下邳,既有了軍隊,又有了地盤。

下邳距離江都非常近,而江都則是隋王朝統治南方的核心城市。可以這樣講,除了西京長安、東都洛陽以外,江都就是隋朝的第三大首都。因此,杜伏威佔領下邳,對江都構成威脅。當地隋朝守軍,自然不能裝聾作啞,必須要集結重兵,全力討伐。剛剛崛起的杜伏威,即將面臨進入江淮後的第一場惡仗。

大業九年(613年)十二月,隋朝江都留守派遣校尉宋顥,統領一隊精兵,討伐杜伏威。這是杜伏威第一次與隋軍正面交鋒,那麼,杜伏威該如何應對隋軍進攻呢?杜伏威想了一招,誘敵深入。

杜伏威利用隋軍輕敵的心理,率部與隋軍接戰,佯裝敗北。宋顥一見杜伏威“敗退”,立即指揮麾下步騎主力,在後緊追不捨。很快,杜伏威且戰且退,便將隋軍引入了一片蘆葦蕩中。等隋軍進了蘆葦蕩,宋顥大吃一驚。原來,蘆葦蕩的犬牙交錯,將隋軍死死困住,步騎兵寸步難行。

就在此時,杜伏威一聲令下,伏兵四起,利用上風風向,開始縱火攻擊隋軍。瞬間,蘆葦蕩變成了一片火海,不少隋軍士兵皆葬身火海。杜伏威巧妙利用火攻,大破隋軍,挫敗了隋軍的第一次圍剿,大獲全勝。

擊敗隋軍不久後,杜伏威又佈下陷阱,一舉擊殺了海陵賊帥趙破陣,並收降其部眾,兵力再次得到擴充。杜伏威進入江淮後,先後逼降苗海潮、擊敗隋軍、計殺趙破陣,實力逐漸發展起來,也引起了隋煬帝的注意:

海潮懼,即帥其眾降之。伏威轉掠淮南,自稱將軍,江都留守遣校尉宋顥討之,伏威與戰,陽為不勝,引顥眾入葭葦中,因從上風縱火,顥眾皆燒死。海陵賊帥趙破陣以伏威兵少,輕之,召與併力;伏威使公祏嚴兵居外,自與左右十人齎牛酒入謁,於座中殺破陣,並其眾。(《資治通鑑》)

隨即,隋煬帝派遣右御衛將軍陳稜,統率八千精兵,征討杜伏威。當時,杜伏威兵多,陳稜兵少。因此,陳稜採用堅壁清野的戰術,固守營壘,不與杜伏威正面交鋒。如此一來,雙方的軍事態勢,一時陷入膠著。

杜伏威一看,這樣下去不行,必須迫使陳稜主動出戰,然後將其一舉殲滅。怎麼辦呢?杜伏威採用了一個老掉牙的辦法:激將法。杜伏威效仿三國時期,諸葛亮智激司馬懿的故伎,派人送給陳稜女人穿的衣服,企圖激怒於他。並且,杜伏威還給陳稜致書一封,在信中大肆羞辱陳稜,直呼他為“陳姥”。

當然,陳稜沒有司馬懿的忍耐力,豈能受此大辱,頓時火冒三丈,非要扒了杜伏威的皮不可。於是,陳稜率軍傾巢而出,向杜伏威的軍隊猛撲而來。杜伏威也不甘示弱,立刻揮兵迎戰,兩軍展開了一場空前的廝殺。

雖然,杜伏威在兵力上佔據優勢。但是,隋軍畢竟訓練有素,裝備精良。可想而知,這一戰,雙方打得異常辛苦,戰況尤為慘烈。在作戰當中,陳稜手下的一員部將,趁著杜伏威不備,彎弓搭箭,一箭射中了杜伏威的額頭。杜伏威忍著劇痛,暴跳如雷,指著那員部將,怒罵道:“不殺汝,我終不拔箭。”

說完,杜伏威揚鞭策馬,在隋軍陣營中來回馳騁。那名偷襲杜伏威的陳稜部將,嚇得四處逃竄。沒有想到,杜伏威勇猛異常,深入隋軍軍陣,大呼衝擊,所向披靡,終於,擒獲了那名暗箭傷人的隋將。抓住這員隋將後,杜伏威當著他的面,強迫他為自己拔出箭鏃,然後一刀斬了這名敵將。緊接著,杜伏威拎著此人的首級,重新殺入陳稜軍中,反覆奮力衝擊,竟然連殺隋軍數十人:

伏威逆拒,自出陣前挑戰,稜部將射中其額,伏威怒,指之曰:“不殺汝,我終不拔箭。”遂馳之。稜部將走奔其陣,伏威因入稜陣,大呼衝擊,所向披靡,獲所射者,使其拔箭,然後斬之,攜其首復入稜軍奮擊,殺數十人。(《舊唐書·杜伏威傳》)

經此一戰,隋軍大敗,幾乎潰不成軍,主將陳稜僅以身免,隻身逃回江都。至此,杜伏威取得了與隋軍作戰以來的最大勝利,聲威大震。大破隋將陳稜所部後,杜伏威決定趁熱打鐵,一鼓作氣。

故而,杜伏威乘勝出兵,攻破高郵,佔據歷陽,自稱總管。打下高郵、歷陽兩地後,杜伏威分派諸將,四面出擊,一路攻城略地,所至輒下。此時,看到杜伏威日益坐大,江淮地區大大小小的武裝力量,紛紛歸附於杜伏威。所以,杜伏威的實力,再一次得到了井噴式的擴張。

值得一提的是,在杜伏威極力擴充實力的同時,他也非常注重內部管理。比如,杜伏威在軍中選拔了五千人的敢死之士,號為“上募”。這支五千人的“上募”,是杜伏威手中的王牌部隊。杜伏威給予了這支“上募”極高的待遇,與他們同甘共苦。

每次,一旦遇到難打的硬仗、惡仗,杜伏威都會將“上募”派上去。戰後,檢閱部隊,凡是發現後背受傷的,不用說,肯定是貪生怕死,臨陣脫逃,一律斬殺。並且,杜伏威其人輕財好義。作戰當中,只要繳獲而來的財物,杜伏威分文不取,全部賞賜給麾下將士。因此,江淮起義軍上上下下,都對杜伏威絕對服從,打起仗來異常英勇,所向無敵。

後來,義寧二年(618年),江都兵變,宇文化及弒殺了隋煬帝,擁立秦王楊浩為帝,獨攬大權。掌權之後的宇文化及,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以及掩蓋弒君行徑,準備從江都以外爭取外援。所以,宇文化及選定了日益坐大的杜伏威。於是,宇文化及主動向杜伏威伸出友誼之手,以隋朝皇室的名義,授予杜伏威歷陽太守一職。

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面對宇文化及丟擲的橄欖枝,杜伏威根本不領情,直接拒絕了這個任命。那麼,杜伏威為什麼要當眾駁宇文化及的面子呢?為什麼寧可與宇文化及撕破臉,也不肯接受他所謂的“好意”呢?原因有二。

第一,杜伏威壓根瞧不起宇文化及。

在杜伏威眼中,宇文化及就是一個庸碌無能,色厲內荏的紈絝子弟,要不是因為他是宇文述的長子,驍果叛軍怎麼會推舉他為首領呢?杜伏威一世英雄,像宇文化及這樣一個廢物點心,有什麼資格向自己發號施令。

第二,杜伏威認為,宇文化及不會長久。

前文說過,宇文化及弒殺隋煬帝,頓時成了眾矢之的,遭到四方割據勢力的群起攻之。無疑,在天下群雄眼中,宇文化及儼然已是叛黨,人人得而誅之。此時,誰要是和宇文化及站在一起,那就是往火坑裡跳。

宇文化及任命杜伏威為歷陽太守,明顯是要拉他下水,將杜伏威綁在自己的戰車上。杜伏威何等聰明,還看不出宇文化及的這點伎倆。因此,杜伏威不上這個當,果斷拒絕了宇文化及的任命。

拒絕了宇文化及後,杜伏威轉而與另外一股勢力搭上線,誰呢?身在洛陽的越王楊侗。杜伏威認為,隋朝縱然大勢已去,畢竟根基尚存。自己若要在亂世打下一片天地,就必須要有一個合適的旗號。倘若能夠奉隋正朔,藉助隋朝的影響力,或許可以趁機發展勢力,伺機一步步壯大。

很快,杜伏威主動上表洛陽,向越王楊侗稱臣。當時,越王楊侗正在洛陽,與李密的瓦崗軍苦戰,迫切需要外援。見到杜伏威上表稱臣,楊侗欣然接受,當即冊封杜伏威為東道大總管、楚王。

得到了洛陽方面的冊封,杜伏威算是有了一個響亮的名號,便於日後在江淮地區的發展。不久,杜伏威移居丹陽。在此期間,他開始比照其它割據政權,初步建立國家雛形。比如,杜伏威開始選拔賢能,加強軍備,輕徭薄賦,廢除殉葬制度,對於手下作奸犯科、貪贓枉法之人,絕不姑息,無論輕重,一律殺之。

可以說,此時的杜伏威,已經是江淮地區響噹噹的頭號霸主,實力日漸強大,大有吞併江淮,囊括南方之意。可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就在杜伏威崛起於江淮之時,另外兩支割據勢力,同時異軍突起,最終與杜伏威形成了江淮地區的“三駕馬車”。這兩支武裝力量的首領,分別是——李子通、沈法興。

先來看沈法興。

如果說,杜伏威是憑藉實力,一步步發展壯大;那麼,沈法興則是依靠家族的影響力,在亂世中佔據一席之地。沈法興的沈氏家族,是江南地區遠近聞名的世家大族,根據《舊唐書·沈法興傳》的記載,沈氏家族“代居南土,宗族數千家,為遠近所服”,強盛的宗族,就是沈法興手中雄厚的資本。

沈法興,湖州武康人,其父沈恪,歷任南陳特進、廣州刺史等要職。至於沈法興,在隋朝大業後期,被任命為吳興郡守。他在擔任吳興郡守期間,東陽賊帥樓世幹,舉兵造反,一路攻城略地,與隋朝作對。於是,隋煬帝命沈法興與太僕丞元祐二人,共同領兵,鎮壓樓世乾的起義軍。

可是,不久之後,義寧二年(618年)三月,江都兵變,隋煬帝被弒。沈法興此時覺得,機會來了,憑藉沈氏家族在江南的影響力,如果可以趁勢起兵,完全能幹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

打定主意後,沈法興私下聯合元祐麾下部將孫士漢、陳果仁,發動政變,扣押了元祐,號令部眾。而後,沈法興以討伐宇文化及叛黨為名,宣佈起兵,從東陽出兵,一邊行軍,一邊收攏軍隊,挺進江都。直到行至烏程的時候,沈法興的帳下,總共收攏了六萬精兵,擁有了一定的軍事實力。

然後,沈法興開始大規模地用兵,相繼攻下餘杭、毗陵、丹陽等地,佔據江表(長江以南)十郡,自稱江南道總管,承製設立百官。與此同時,和杜伏威的選擇一樣,沈法興也在試圖與洛陽取得聯絡。

沒過多長時間,武德元年(618年)八月,沈法興聽聞越王楊侗在王世充的扶植下,正式即位,是為“皇泰主”。隨後,沈法興向洛陽的皇泰主上表,主動稱臣。在給皇泰主的奏表中,沈法興自稱大司馬、錄尚書事、天門公。其實,這是變相地要讓皇泰主承認自己這些頭銜,皇泰主自然也是無可奈何。

得到皇泰主的默許後,沈法興“承製置百官”,分封僚佐。譬如,以陳果仁為司徒,孫士漢為司空,蔣元超為尚書左僕射,殷芊為尚書左丞,徐令言為尚書右丞,劉子翼為選部侍郎,李百藥為府掾。

再到後來,沈法興覺得自己羽翼已豐,沒有必要再依附於任何一方勢力,打算自立門戶單幹。因此,武德二年(619年)八月,沈法興自稱梁王,建元延康,定都毗陵,改易隋廷官制,效仿南陳舊例。這個時候,沈法興算是正式建立政權。與此同時,他的所作所為,也埋下了深深的隱患。

自從沈法興攻克毗陵後,不免有些沾沾自喜,認為江淮以南傳檄可定。所以,從這時起,沈法興性情大變,開始變得殘忍無情,熱衷於嚴刑峻法,麾下將士稍有過錯,就立刻斬首。這樣一來,眾將士離心離德,逐漸對沈法興產生了怨恨之意,間接導致了其日後的滅亡:

法興自克毗陵後,謂江淮已南指捴而定,專立威刑,將士有小過,便即誅戮,而言笑自若,由是將士解體。(《舊唐書·沈法興傳》)

與杜伏威、沈法興同時崛起於江淮的,還有一位割據龍頭。這個人也是一位左右江淮局勢至關重要的人物,他就是——李子通。

李子通,東海郡丞縣人。年輕時,李子通家境貧寒,以漁獵為生,為人樂善好施,天生的熱心腸。但凡家裡還有一點餘財,李子通都會拿出來,救濟鄉親。因此,李子通在鄉里之間,口碑相當不錯。但是有一點,李子通心胸狹隘,睚眥必報,這也導致了其人性格中的兩極分化:

少貧賤,以魚獵為事。居鄉里,見班白提挈者,必代之。性好施惠,家無蓄積,睚眥之怨必報。(《舊唐書·李子通傳》)

大業末年,山東一帶義軍蜂起。當時,長白山地區,有一位農民起義軍首領,名叫左才相,自稱博山公,佔山為王。故而,李子通前來投奔左才相,很快得到了他的賞識。然而,樹大招風。由於李子通個人能力過於出眾,風頭蓋過了頂頭上司左才相,自然遭到了左才相的猜忌,開始處處排擠李子通。

沒有辦法,李子通只能帶領自己的部眾,離開了左才相,渡過淮河,與杜伏威會合,轉投杜伏威麾下。雖然,李子通暫時在杜伏威手下討生活。但是,此人野心勃勃,不甘心永遠仰人鼻息。時間一長,李子通便生出了反叛之心,甚至還想趁機兼併杜伏威的地盤與部眾,據為己有。

大業十一年(615年)十月,李子通密謀刺殺杜伏威,派兵襲擊杜伏威駐地。杜伏威猝不及防,混戰當中,杜伏威受傷墜馬,命懸一線。關鍵時刻,杜伏威麾下大將王雄誕,背起杜伏威,逃到一處蘆葦蕩中,收攏殘兵,重新聚集在了一起。

就在此時,隋將來整(名將來護兒第六子)率領官軍,突然掩殺而來,猛攻杜伏威部。結果,杜伏威遭遇重創,所部大敗。最後,幸虧王雄誕親率十餘名衛士,捨身相護,與隋軍拼死力戰,才保護著杜伏威突出重圍。

大破杜伏威後,來整隨即調轉槍頭,攻擊李子通,將其一戰擊破。兵敗後的李子通,率領殘部,一路敗退,逃至海陵(今江蘇泰州)。雖然,李子通一時受挫,但這並沒有傷到他的元氣。很快,李子通又重新招募了兩萬兵馬,自稱將軍,迅速恢復了元氣。又過了不久,李子通自稱楚王,割據一方。

隋末天下大亂,北方群雄逐鹿,爭霸中原。同樣,位於長江中上游的江淮地區,也從來沒有消停過。隨著杜伏威、李子通、沈法興的先後崛起,形成了江淮地區的“三巨頭”,鼎足而立。顯然,杜伏威、李子通、沈法興等江淮三雄,都對江南之主的桂冠,志在必得。因此,“三巨頭”之間,必然少不了火拼與較量。

那麼,當時江淮地區的軍事態勢,究竟又是什麼樣子呢?總的來講,主要是“三巨頭”之間的較量,以及隋朝殘餘力量與“三巨頭”之間的較量。在這個過程中,李唐王朝恰恰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利用“三巨頭”之間的利益衝突,挑起三方的爭鬥,逐步達到分化、瓦解江淮群雄的意圖。

自從“三巨頭”崛起後,江淮地區的形勢,驟然發生變化。當時,杜伏威佔據歷陽,陳稜據守江都,李子通佔據海陵,三方勢力,都對江淮地區虎視眈眈。同時,沈法興建都毗陵,也是野心不小。

在這四股勢力中,杜伏威、李子通、沈法興三人,是新興的江淮三雄;而陳稜則是一股隋朝的殘餘勢力。陳稜此人,原本是隋朝的右御衛將軍,當初率領八千精兵,討伐杜伏威,結果被杜伏威擊敗,隻身逃回江都。

後來,義寧二年(618年)三月,江都兵變,宇文化及弒殺了隋煬帝后,自然要帶領十萬驍果,踏上西歸關中的回鄉之路。因此,江都必須要有人留守。於是,宇文化及任命左武衛將軍陳稜為江都太守,鎮守江都。宇文化及的想法很簡單,倘若西歸關中不順,可以隨時退回江都割據。

當然,宇文化及走後不久,陳稜馬上歸降隋朝。眾所周知,隋朝此時已經名存實亡。李淵攻克長安後,擁立代王楊侑為帝,獨攬大權。因此,與其說,陳稜歸附隋朝,還不如說是歸降李淵。

那時的李淵,剛剛攻克長安,主要的精力,還是放在經略關中與李唐建國上。但是,江淮也不能放鬆。既然陳稜歸附,不妨可以利用一下。透過陳稜這枚棋子,牽制住江淮“三巨頭”,挑起他們之間的戰爭,令其兩敗俱傷。因此,李淵以隋朝的名義,委任陳稜為總管,命他繼續駐守江都,與江淮三雄周旋。

問題是,陳稜鎮守的江都,戰略位置實在太重要了,這可是隋煬帝當年的龍興之地,隋王朝統治南方的中心。所以,江都自然而然,成為了南方群雄爭奪的物件,所有人都想吃下這塊肥肉。那麼,到底是誰先張嘴呢?李子通。

武德二年(619年)九月,李子通親率大軍,包圍了陳稜據守的江都城,打算一舉攻破江都。陳稜深知,自己手中兵力單薄,肯定不是李子通的對手。怎麼辦呢?只有尋求外援了,向杜伏威、沈法興求救。畢竟,這兩人都曾經接受過隋朝的冊封,多少還會給自己一些面子的。

於是,陳稜向杜伏威、沈法興遣送人質,表示誠意,希望能夠得到支援。本來,對於江都,杜伏威和沈法興,也是垂涎三尺,想不到卻被李子通搶了先,自然是不高興的。很快,杜伏威率軍前來馳援。隨後,沈法興命其子沈綸,將兵數萬,與杜伏威一道馳援江都,合擊李子通。

兩軍到達江都附近後,杜伏威駐軍於清流,沈綸駐軍於揚子,連營相去數十里,聲勢浩大,對李子通形成壓迫之勢。本來,李子通集中兵力,主攻江都。可是,誰能想到,杜伏威、沈法興突然出兵,形勢變得不容樂觀起來。面對突如其來的杜伏威、沈法興兩路大軍,李子通又該如何應對呢?

就在這個時候,李子通的謀士毛文深,向他獻上一計,那就是離間,挑撥杜伏威與沈綸之間的關係,讓他們互相產生不信任。怎麼實施離間之計呢?李子通採納了謀士毛文深的建議,在軍隊中篩選了一批江南人,讓他們佯裝成沈綸的部眾,然後神不知,鬼不覺,夜襲杜伏威的大營。

杜伏威不知是李子通的詭計,勃然大怒,以為是沈綸乾的。於是,杜伏威不分青紅皂白,立即派兵攻擊沈綸所部,以示“報復”。沈綸無緣無故遭到襲擊,也是不甘示弱,馬上出兵反攻。由此,杜、沈兩軍開始交惡,相互生疑,各自擁軍對峙,反而忽視了李子通對於江都的圍攻:

子通納言毛文深獻策,募江南人詐為綸兵,夜襲伏威營,伏威怒,復遣兵襲綸。由是二人相疑,莫敢先進。(《資治通鑑》)

如此一來,李子通的目的達到了,趁著杜、沈不和,無暇他顧,李子通集中全軍精銳,猛攻江都城。最終,江都城破,陳稜潰圍而走,投奔杜伏威。之後,李子通率軍大舉進入江都城中,並且乘勝出擊,縱兵攻打沈綸所部,沈軍大敗。杜伏威一看,江都失陷,沈綸戰敗,自己再打下去,也沒有任何意義了,縱使心有不甘,也只能垂頭喪氣地引兵撤走。

佔領江都後,李子通的勢力,得到了很大的擴張。直到此時,志得意滿的李子通,決定正式建立政權,另起爐灶。武德二年(619年)九月,李子通在江都即皇帝位,定國號為“吳”,建元明政。

所以,在江淮“三巨頭”中,李子通是第一個稱帝建國的。李子通稱帝不久,丹陽賊帥樂伯通,率領所部萬餘人馬,前來向李子通投降。李子通大喜過望,任命樂伯通為左僕射。這個時候,李子通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勢頭儼然蓋過了杜伏威和沈法興,滋潤地在自己的地盤上當起了土皇帝。

江都一戰,李子通贏了,沈法興輸了,杜伏威撤了。“三巨頭”之間的較量,以兩強的落敗,暫時告一段落。尤其是杜伏威,本來,江淮三雄中,自己是最先發展起來的。可如今,李子通、沈法興後來居上,多次被李子通耍得團團轉,損兵折將,還讓李子通奪取了江都。可以說,杜伏威是吃虧最大的一個。

遭受重挫的杜伏威,此時開始考慮下一步的出路。經過一番思想鬥爭,最終,杜伏威作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降唐。江都之戰後,杜伏威主動向唐朝請降。與此同時,唐朝也向杜伏威發出訊號,欲對其進行招安。

當杜伏威、李子通、沈法興打得不可開交之際,與此同時,關中一帶,李唐王朝建國,正式開始了一統天下的征程。只不過,那個時候,唐王朝的主要精力,全部放在了掃平北方群雄上。但是,這並不代表,唐朝完全沒有顧上江淮局勢。相反,自始至終,李唐一直在關注江淮形勢的發展。

唐高祖李淵發現,江淮三巨頭之間,為了爭奪江淮地區,常年激戰,打得頭破血流。正因如此,唐高祖才制定了分化、瓦解之策,利用三巨頭之間的矛盾,丟擲陳稜這個魚餌,使三雄互相撕咬,削弱他們的實力,為日後唐軍南下減輕一定的困難。一樣的道理,招降杜伏威,也是李唐分化之策的重要舉措。

那麼,杜伏威為什麼會選擇降唐呢?當時,唐王朝剛剛平定西北,消滅了西秦薛氏、河西李軌兩大政權,正在全力對付劉武周、宋金剛。同時,中原地區的王世充與竇建德,也對唐朝虎視眈眈。也就是說,唐王朝的統一戰爭,剛剛起步。李唐僅僅是眾多割據政權的其中之一,能否一統天下,還是一個未知數。

在這種情況下,杜伏威選擇降唐,正是他的高明之處。首先,杜伏威看得出來,唐朝遲早會統一北方。一旦李唐拿下北方後,必然會大舉南下,直指江淮。與其和唐朝直接對立,倒不如主動請降,給唐朝賣個好。說不定到時候,還可以和李唐王朝劃江而治,繼續統治江淮。

其次,杜伏威並不奢望一統天下,他只是希望能夠掃平江淮,成為南方之主,僅此而已。然而,李子通、沈法興的坐大,無疑成為他最大的障礙。因此,杜伏威需要唐朝的扶持,透過唐朝的力量,滅掉李子通與沈法興兩大宿敵,佔據江淮。

對於李唐王朝來說,招降杜伏威,正好可以利用杜伏威手上的兵馬,趁機消滅李子通、沈法興兩股勢力。即使不能徹底消滅李、沈二人,也能讓江淮三雄元氣大傷。等到江淮三雄精疲力盡之時,唐軍主力南下,定能不費吹灰之力,蕩平江淮。等於是說,雙方都是存在相互利用的關係。

武德二年(619年)九月十二日,杜伏威宣佈歸附李唐。對此,唐朝自然是欣然接受。很快,唐高祖李淵對於杜伏威冊封,隨之而來,任命杜伏威為淮南安撫大使、和州總管。應該說,雙方的盟友關係,基本就此確立下來。

當然,杜伏威歸附唐朝,唐朝冊封杜伏威。這種君臣關係,只是一種表面的君臣關係。唐朝並不能對杜伏威的地盤,進行直接的管理。而杜伏威依舊掌握著自己在江淮的地盤與軍隊。

轉眼間,到了武德三年(620年)。這一年,天下大勢再次發生鉅變。在中原地區,李唐王朝平定西北、鞏固關中,形成了唐、鄭、夏三足鼎立之勢。唐高祖李淵也開始了與鄭帝王世充、夏王竇建德,爭奪中原之主。同一時期,以杜伏威、李子通、沈法興為代表的江淮三巨頭,也在如火如荼地互相對峙。南北雙方,同時出現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就在這一年,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六月,秦王李世民率領大軍,討平劉武周、宋金剛勢力,取得“河東大捷”,收復太原;而後,李唐王朝積極籌劃東出潼關,征伐洛陽。值此關鍵時刻,唐朝突然向江淮發出一道詔書。原來,這是唐高祖對名義上歸附李唐的杜伏威,所進行的新的任命。

唐高祖傳詔江淮,任命和州總管、東南道行臺尚書令、楚王杜伏威為使持節、總管江淮以南諸軍事、揚州刺史、東南道行臺尚書令、淮南道安撫使,進封吳王,賜國姓李氏。同時,杜伏威的好友兼得力干將輔公祏,也被唐朝任命為行臺左僕射,並加封舒國公。這一連串的官爵頭銜,足以看出唐朝對杜伏威的重視。

唐朝不僅對杜伏威異姓封王,還賜國姓。如此恩遇,李淵是想透過這種方式,將杜伏威牢牢地與大唐拴在一起,是想告訴他,大唐是不會忘記你的。並且,用這種方法,激勵杜伏威,出兵攻滅李子通與沈法興。

歸附李唐後,杜伏威的勢力,暫時得到了恢復。因此,杜伏威開始考慮下一步的行動,那就是滅掉李子通。李子通是江淮三雄中第一個公開稱帝的,同時也是實力最強的一個。杜伏威若要掃平江淮,就必須要首先幹掉李子通這個強敵。更何況,李子通多次擊敗過杜伏威,這讓二人結下了不解之仇。

可是,沒等杜伏威發起進攻,李子通卻率先動手了。只不過,李子通並沒有與杜伏威開戰,而是將矛頭對準了“三巨頭”中的另一位——沈法興。在江淮三雄中,沈法興的實力是最弱的,夾在杜伏威、李子通兩強之中,艱難求存。所以,無論是杜伏威,還是李子通中的任何一人,向他動手,對於沈法興而言,都是致命性的打擊。

武德三年(620年)十二月,此時,中原一帶,李世民親率十萬唐軍主力,東征洛陽,經過數次激戰,成功擊潰了王世充的主力精兵,將洛陽團團包圍。比起洛陽城下的你死我活,江淮地區也沒好到哪去。

當年十二月,李子通對沈法興發起進攻,主動率軍渡江,攻擊沈法興所部,直取京口(今江蘇鎮江)。本來,沈法興的實力,就是江淮三雄中最弱的。加上幾次戰敗,更是讓他損失慘重。

京口一失,致使沈部整個戰線岌岌可危。面對李子通的大舉進攻,沈法興明知難以抵擋,卻仍不想坐以待斃,準備奮力一搏。於是,沈法興委派麾下大將僕射蔣元超,領兵前去抵禦李子通。兩軍戰於庱亭,結果可想而知,沈軍大敗,蔣元超戰死。直到此刻,沈法興可謂大勢已去。

先是丟掉了軍事重鎮京口,再是庱亭之敗,主力損失殆盡。沒有辦法,沈法興只得棄守毗陵,逃往吳郡。等到沈法興一逃,其下轄的丹陽、毗陵等郡,相繼向李子通投降。李子通佔領了沈法興原先的地盤,任命沈法興的府掾李百藥為內史侍郎、國子祭酒。經此一敗,江淮三雄之一的沈法興,遭遇重創,只有剩下苟延殘喘了:

是歲,李子通渡江攻沈法興,取京口。法興遣其僕射蔣元超拒之,戰於庱亭,元超敗死,法興棄毘陵,奔吳郡。於是丹楊、毘陵等郡皆降於子通。子通以法興府掾李百藥為內史侍郎、國子祭酒。(《資治通鑑》)

沈法興一敗,江淮地區,就只剩下了杜伏威、李子通兩強爭鋒,雙方不可避免,要有一場大戰。本來,杜伏威已經計劃好了,厲兵秣馬,要與李子通開戰。沒想到,又被李子通搶了先機。李子通擊敗沈法興,勢力大增,下一步自然要對杜伏威動手。所以,容不得杜伏威猶豫,必須趕在李子通動手前,主動出擊。

於是,杜伏威打算趁著李子通新勝,沉浸於喜悅之中,防備鬆懈之時,突然發起襲擊,打他個措手不及。不久之後,杜伏威派遣行臺左僕射輔公祏,與副將闞稜、王雄誕二人,率領數千精銳,進攻李子通。

這一次,杜伏威算是押上了所有的家底,欲和李子通一決勝負。輔公祏率軍渡江,一舉攻克丹陽,而後進屯溧水。也就是在這裡,李子通親率數萬之眾,與輔公祏狹路相逢,雙方展開了一場實力懸殊的遭遇戰。

李子通手握數萬軍隊,在兵力人數上,對輔公祏具有壓倒性優勢。不過,輔公祏絲毫沒有膽怯,決定背水一戰。因而,輔公祏在軍中挑選精甲千人,手執長刀,作為前鋒;同時,他又挑選千人,緊跟其後,充當“督戰隊”的角色。並且,輔公祏下達了一條極其嚴格的軍令:“有退者即斬之。”至於輔公祏,親率主力,為全軍壓陣。全軍上下,有進無退,和李子通拼了。

戰鬥剛一開始,李子通排成方陣,迎戰敵軍。萬萬沒有想到,輔公祏僅憑數千死士,竟敢從正面猛攻。首先,作為前鋒的千餘長刀手,個個奮不顧身,與李子通的部隊拼命死戰;緊接著,輔公祏指揮後續部隊,從左右兩翼分兵包抄。面對如此凌厲的進攻,縱然李子通兵力眾多,也一時難以招架,只能引兵敗走。

看到李子通敗走,輔公祏立即率領部眾,在後緊追不捨。然而,他卻忽略了一點,自己手上就幾千人馬,兵力根本不佔優勢,一旦深入追擊,非常容易被對方打個反擊。此時,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

李子通在敗退途中,見到輔公祏率軍追擊,覺得天助我也。同時,他的部隊,也重新恢復了元氣。因此,在李子通的指揮下,其所部迅速對輔公祏發起反擊。輔公祏猝不及防,反被正在敗退的李子通擊敗,只得撤軍而回,堅壁不戰。原本勝券在握的事情,到頭來,煮熟的鴨子飛了。

到此,眾人或許以為,故事應該結束了,輔公祏此番出兵,肯定又是功虧一簣。可是,戰局卻又發生了神反轉。就在這時,一個人的出現,改變了整個戰局,他就是輔公祏的副將——王雄誕。王雄誕是杜伏威的義子,此人有膽有識,曾經在亂軍之中,救過杜伏威的命,是杜伏威陣營中的一員大將。

輔公祏戰敗回營,全軍士氣沮喪。這個時候,王雄誕居然向輔公祏提出,趁著李子通剛剛大勝,放鬆戒備之機,出動精銳部隊,夜襲敵軍大營,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定能大破李子通:

子通無壁壘,又狃於初勝,乘其無備擊之,可破也。(《資治通鑑》)

必須承認,王雄誕的這個想法,確實很大膽。但是,輔公祏可能經歷戰敗,心有餘悸,便沒有采納他的建議。王雄誕一看,既然輔公祏不同意,乾脆自己單幹算了。當天夜裡,王雄誕帶領數百私兵,悄悄摸近李子通大營,突然發起襲擊。

王雄誕突襲敵營,順著風向,四處放火。頓時,李子通營中,火光沖天,陷入一片混亂,當場就俘獲了李子通的數千降卒。直到此時,輔公祏總算壯起膽子,立刻出兵配合,與王雄誕猛攻敵營。

一時間,李子通兵敗如山倒,再加上軍中糧草耗盡,士卒兵無鬥志。無奈之下,李子通只得作出與沈法興一樣的選擇,棄守江都,走保京口。而後,杜伏威迅速蠶食了李子通的大片領地,江西之地盡歸杜伏威所有。不久,杜伏威遷居丹陽。經過一番艱苦作戰,杜伏威終於苦盡甘來,打敗了宿敵李子通:

公祏簡精甲千人,執長刀為前鋒;又使千人踵其後,曰:“有退者即斬之。”自帥餘眾,復居其後。子通為方陳而前,公祏前鋒千人殊死戰,公祏復張左右翼以擊之,子通敗走,公祏逐之,反為所敗,還,閉壁不出。王雄誕曰:“子通無壁壘,又狃於初勝,乘其無備擊之,可破也。”公祏不從。雄誕以其私屬數百人夜出擊之,因風縱火,子通大敗,降其卒數千人。子通食盡,棄江都,保京口,江西之地盡入於伏威,伏威徙居丹楊。(《資治通鑑》)

再來說說李子通的情況。

原本,李子通先前大舉出兵,打敗了沈法興,使得自己的勢力得到了進一步擴充。可是,與杜伏威的一戰,卻瞬間將他打回了原形,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不僅精銳折損殆盡,還丟掉了大片地盤。這對於李子通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極有可能,這一仗之後,他便再難有翻身的機會。

在喪師失地,損兵折將的境況下,李子通考慮下一步該何去何從?遭遇慘敗之後,李子通率領餘部,東走太湖,沿途不斷收攏殘兵,又重新聚集了兩萬兵馬。那麼,接下來,李子通又要往哪裡發展呢?

經過考慮,李子通認為,如果再和杜伏威開戰,試圖收復失地,顯然有些不現實,起碼在目前,他是打不過杜伏威的。相比之下,逃竄至吳郡的沈法興,剛剛經歷了一場大敗,根本沒有任何有效的抵抗力量。倘若此時集中兵力,滅了沈法興,兼併他的領地,或許還有機會東山再起。因此,李子通拍板,我打不過杜伏威,還打不過他沈法興嗎,就去打沈法興。

當時,沈法興龜縮於吳郡。於是,李子通率軍襲擊吳郡,大破沈法興。最終,吳郡城破,沈法興再度出逃,帶著左右隨從數百人,棄城而走。吳郡的丟失,標誌著沈法興所有的家底都輸得乾乾淨淨,他現在真的是喪家之犬。

從吳郡逃出之後,沈法興計劃率領殘部,投奔當地的一名農民起義軍首領聞人遂安。得知沈法興前來投奔,聞人遂安立即派遣手下大將葉孝辯,前往接應。沒想到,走到半途,沈法興突然反悔,他不想寄人籬下。所以,沈法興準備擊殺葉孝辯,兼併其部隊,然後轉戰會稽,趁機恢復力量。

計劃倒是不錯,很可惜,第一步就破了產。不知從何處走漏了風聲,負責接應的葉孝辯,察覺出了沈法興的陰謀,馬上部署軍隊,意欲剿滅沈法興。山窮水盡之下,沈法興終於明白,自己大勢已去,萬般無奈之下,只能選擇投水自盡,結束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可以說,江淮“三巨頭”中,沈法興是第一個走向滅亡的梟雄。

沈法興投水自盡後,李子通趁機佔領了沈法興全部的領地。藉著擊滅沈法興,李子通竟然奇蹟般地東山再起,軍勢復振。不久,李子通率領群臣,遷都餘杭,盡收沈法興故地。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北自太湖,南至嶺,東包會稽,西距宣城”的廣大地區,皆為李子通所佔據。

大致來講,自隋大業末年至唐武德三年(620年),江淮地區風起雲湧,以杜伏威、李子通、沈法興為代表的江淮“三巨頭”,相繼崛起,展開了對江淮之主的激烈爭奪,各自打得不可開交。

針對此等局面,正與北方群雄鏖戰的李唐王朝,並未放鬆對江淮的關注。唐王朝對症下藥,採用分化瓦解之策,利用江淮三雄之間的矛盾,令其互相攻伐,造成三雄兩敗俱傷的局面,便於唐軍各個擊破,逐一消滅。

確實,唐朝的這種策略,收到的效果,還是非常可觀的。首先,李唐透過招降杜伏威,指引杜伏威攻打李子通,大破李子通;而後,李子通不甘失敗,又一舉重創了沈法興,迫使沈法興兵敗自殺,他趁機兼併沈部領地。李唐不費一兵一卒,使得江淮“三巨頭”中最先折了一個,假借外敵之手,消除了一個日後平定江南的軍事隱患。

沈法興覆亡,李子通趁機兼併沈部故地,滿血復活,死而復生。因此,沈法興一死,江淮地區三雄並立的態勢,立刻發生改變,變成了杜伏威、李子通兩強對峙。任何人都清楚,杜伏威與李子通之間,終究還會有一場決戰。這場決戰的勝負,直接關係到江淮之主的最終歸屬。

那麼,杜伏威與李子通之間的決戰,究竟結果如何?在杜伏威、李子通的兩強相爭之中,一直穩居幕後,坐山觀虎鬥的李唐王朝,又起到了怎樣至關重要的作用吶?隨著李子通的失敗,唐王朝與杜伏威的“君臣”關係,又發生了怎樣的改變?最後,杜伏威為什麼會主動入朝,甘當唐高祖監視下的“籠中鳥”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霸王附體,貂蟬為我更衣

天官青龍

亮劍:二道販子的抗日

邪惡的胖子1981

大乾,一心求死,我真是大貪官!

老鼠愛上貓

女主她爹是個萬人迷

從心大師

千秋之改

zz星夜

從長平之戰開始

隨雲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