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遊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五章 江淮爭雄(2)——杜伏威入朝,巍巍大唐:開國,燕山遊俠,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隋末以來,中原、北方一帶,群雄逐鹿,兵連禍結。與此同時,長江中下游的江淮地區,也是戰亂不休。以杜伏威、李子通、沈法興為代表的江淮三雄,為了爭奪江淮地區,不死不休。直到武德三年(620年),局勢逐漸明朗起來。

在唐王朝的暗箱操作下,杜伏威出兵大破李子通部,攻佔其領地。而後,李子通不甘失敗,又舉兵擊敗沈法興,盡收沈法興所轄地區,重新東山再起。至於沈法興,經此一敗,再無翻身之日,最終窮途末路,投水自戕。

短短數年之間,江淮地區的鐵三角,相互征戰不斷。最後,沈法興是“三巨頭”中第一個滅亡的。這也是弱肉強食,能者居上的亂世法則。雖然,沈法興兵敗身死。但是,杜伏威和李子通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去。所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兩人打了這麼多年,各自的損失肯定不小,誰也沒有吃掉對方。

本來,杜伏威以為,自己擊潰了李子通主力,便能大功告成,李子通肯定會就此一蹶不振。沒想到,李子通另闢蹊徑,轉而又端掉了沈法興,佔據沈部故地,死而復生。這可讓杜伏威頭疼不已,看來,這個李子通,還真是個難纏的勁敵。在如此逆境之下,還能讓他逆風翻盤。

不管怎樣講,沈法興的敗亡,使得江淮的軍事態勢,發生了改變,從原來的杜伏威、李子通、沈法興三足鼎立,變成了杜伏威、李子通兩強對峙。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雙方終究還會再有一場大決戰。

於李唐王朝而言,它當然是希望杜伏威、李子通打得越狠越好。他們倆打到最後,無論雙方誰輸誰贏,都是唐王朝願意看到的。如果一個能把另一個消滅,自然最好;即使兩個都無法消滅對方,落個兩敗俱傷也好。這樣,將來唐軍掃平江南,也可以減輕一定的軍事壓力,這是唐朝的總體方略。

同樣,杜伏威與李子通兩人都明白,這場決戰,是躲不掉的。首先,從杜伏威的角度來看,他一直視李子通為眼中釘,肉中刺,總想滅掉這個惹人厭的冤家對頭。其次,李子通自從攻滅沈法興勢力後,逐漸恢復了元氣,也聚攏了一些兵力,擁有了一定的資本,可以和杜伏威一爭高下。

就在杜伏威、李子通在江淮地區相持不下之時,此時的北方,中原戰場,秦王李世民正率領唐朝東征大軍,與王世充苦戰於洛陽城下。時間很快到了武德四年(621年),這一年的正月,杜伏威主動與唐朝聯絡。

當時,秦王李世民正在指揮唐軍主力,猛攻洛陽城。此時,遠在江淮的杜伏威,突然委派部將陳正通、徐紹宗,率領兩千精兵,前往洛陽,與李世民會師,協助唐軍攻打洛陽。有了兩千江淮兵的助陣,對李世民進攻洛陽而言,無疑是如虎添翼。

當然,兩千兵馬並不算多。杜伏威這麼做,充其量也就是擺擺姿態。雖然,杜伏威表面上歸降李唐,接受唐朝的冊封。但是,實際上,雙方的關係,是相當得微妙。準確地說,唐朝與杜伏威,就是一種互相利用的關係。唐朝需要藉助杜伏威手中的兵力,充當李唐平定江淮的“打手”,借刀殺人;與此同時,杜伏威也需要藉助大唐的聲威,為自己壯膽,以便於徹底消滅宿敵李子通,戴上江淮之主的桂冠。

再者,杜伏威雖然歸降唐朝,但雙方都心知肚明,這只是表面上的君臣關係,貌合神離。李唐並不能對杜伏威的地盤,實行有效的管制;同樣,杜伏威也只是表面歸附,實際上依舊是一方割據政權的性質。

以杜伏威的實力,是無法與日益崛起,即將入主中原的唐王朝所抗衡的,關於這一點,杜伏威還是有自知之明的。杜伏威清楚,一旦唐朝入主中原,滅掉了王世充、竇建德後,必然會揮師南下,蕩平江淮。因此,若要永久坐擁江淮,杜伏威就要提前向唐朝示好,於是,派遣了兩千精兵,配合唐軍圍攻洛陽。

在與唐朝達成某種共識後,雙方那種貌合神離的關係,似乎稍微緊密了一些。唐朝方面,從表面上看,好像默許了杜伏威攻打李子通的行動。同樣,杜伏威藉助唐朝的聲威,準備對李子通動手了。

武德四年(621年)十一月,杜伏威派遣麾下頭號大將王雄誕,率軍進攻李子通。需要說的一點是,以往無論是針對李子通,還是沈法興的軍事行動,杜伏威都會委派好友輔公祏領兵。這一次,杜伏威卻一反常態,沒有繼續讓輔公祏領兵出戰,而是換成了王雄誕為統軍主將。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上次攻打李子通,輔公祏表現不佳,縮手縮腳,杜伏威對他產生了些許不滿,對他的指揮能力產生質疑。相反,在上次一戰中,王雄誕的表現,尤為出彩,不僅有勇有謀,而且膽識過人。因而,杜伏威此次臨陣換將,由王雄誕代替輔公祏,出兵攻打李子通。杜伏威的這種做法,也讓他與輔公祏之間產生了裂痕:

初,伏威與公祏少相愛狎,公祏年長,伏威每兄事之,軍中鹹呼為伯,畏敬與伏威等。伏威潛忌之,為署其養子闞稜為左將軍,王雄誕為右將軍,推公祏為僕射,外示尊崇,而陰奪其兵權。公祏知其意,怏怏不平,乃與故人左遊仙偽學道辟穀以遠其事。(《舊唐書·輔公祏傳》)

王雄誕率軍大舉來襲,與李子通部大戰於蘇州。面對來勢洶洶的王雄誕大軍,李子通急忙抽調精兵,扼守一處軍事要塞——獨松嶺。李子通以精銳陳兵獨松嶺,企圖憑藉獨松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利優勢,擋住王雄誕的進攻,將其死死拖住,令其知難而退,從而一舉將對方擊敗。

可是,李子通的如意算盤打錯了,他對上的是杜伏威陣營中的第一名將——王雄誕。王雄誕到底是足智多謀,富有韜略。他清楚,獨松嶺三面環山,地勢險峻,易守難攻,如果從正面強攻獨松嶺,肯定會造成巨大的傷亡,說不定還會功虧一簣。所以,王雄誕不打算強攻,而是採用迂迴的戰術:故佈疑陣,迷惑李子通。

怎樣故佈疑陣呢?王雄誕派遣手下裨將陳當,率兵一千餘人,趁著夜色,乘高據險,進逼李子通所部。並且,王雄誕下令,眾士兵要多張旗幟,將火把綁縛於樹上,佈滿山澤之間。當時,正好是夜晚,一片漆黑,遠遠望去,只見旌旗蔽日,火光沖天,頗有一種大軍壓境之勢,好像漫山遍野都是王雄誕的軍隊。

見此情形,李子通的心態徹底崩了,以為自己被王雄誕包圍了。最後,李子通一狠心,下令放火燒燬營寨,率軍撤往餘杭。王雄誕見李子通跑了,豈能白白放過,“宜將剩勇追窮寇”,一路追擊,直至追到餘杭城下。緊接著,雙方在餘杭城下展開了一場大戰,李子通此時早已軍心渙散,被打得大敗。

李子通遭遇大敗後,率領殘部,退回餘杭城中。然後,王雄誕集結重兵,將餘杭城團團圍住,向李子通施壓,逼迫李子通出城投降。到了此刻,李子通算是徹底明白了,自己如今大勢已去,如果繼續抵抗下去,無異於以卵擊石,自取滅亡。

最終,李子通窮蹙力盡,主動請降,杜伏威接受了他的投降,將李子通與左僕射樂伯通一同押往長安,交由唐高祖李淵處置。至此,江淮“三巨頭”多年以來的爭鬥,以杜伏威的完勝而告一段落:

雄誕率眾討之,子通以精兵守獨松嶺,雄誕遣其部將陳當率千餘人,出其不意,乘高據險,多張旗幟,夜則縛炬火於樹上,佈滿山澤間。子通大懼,燒營而走,保於杭州。雄誕追擊敗之,擒子通於陣,送於京師。(《舊唐書·王雄誕傳》)

李子通被押到長安後,唐高祖對他的處置,還是比較寬宏大度的。高祖並未追究李子通之罪,反而賜予了他一套高階宅邸,公田五頃,賞賜財物若干,不計其數。實際上,唐高祖這是變相地軟禁了李子通,準備讓他終老長安。

必須要說的是,唐高祖為什麼沒有殺掉李子通,而是將其表面優待,實則軟禁呢?原因很簡單。李子通兵敗投降之時,劉黑闥已經在河北舉兵叛亂,唐朝正在全力平定河北叛亂,估計唐高祖還來不及料理李子通。另一方面,李淵也想透過對李子通的寬容處置,向天下展示出大唐王朝的胸襟氣度。

李子通投降後,杜伏威一舉拿下了李子通所佔據的全部領地,取得了爭奪江淮之主的決定性勝利。此時,對於杜伏威而言,沈法興和李子通,這兩個與自己糾纏多年的強敵,一個死了,一個降了。看來,杜伏威拿下江淮全境,已經沒有什麼像樣的強勁對手。所以,接下來,杜伏威便要消滅江淮地區剩餘的小股割據勢力,徹底肅清江淮。

不用說,這個任務,杜伏威自然又是交給愛將王雄誕去完成,由王雄誕繼續帶兵,掃平剩餘的江淮割據勢力。從擊敗李子通,已經足以看出王雄誕的能力,解決剩下的這些小山頭,還不是易如反掌的事情嗎。

李子通失敗後,杜伏威肅清江淮,主要面臨的有兩股敵人,一個是佔據歙州(今安徽歙縣)的賊帥汪華,另一個則是佔據崑山的蘇州賊帥聞人遂安。首先,王雄誕將矛頭對準了歙州賊帥汪華,準備先拿他開刀。

汪華佔據黟、歙之地,稱王十餘年,實力雖然比不上江淮“三巨頭”,但依然不可小覷。王雄誕擊敗李子通後,調轉槍口,回師征討汪華。汪華也不是吃素的,親率精甲銳士,陳兵於新安洞口,與之拒戰。

對此,王雄誕立即作出部署。一方面,他將一隊精兵埋伏于山谷之間,伺機而動;另一方面,王雄誕則派出數千老弱兵卒,出戰與汪華交鋒。剛剛交戰不久,那數千老弱羸兵,便佯裝敗退,返回大營。

看到敵軍後退,汪華立刻率軍進攻對方大營。沒想到,此舉正中王雄誕下懷。於是,王雄誕命令留守大營計程車兵,拼死力戰,務必死死頂住汪華的進攻;同時,王雄誕悄悄指使埋伏于山谷的一隊精兵,迅速搶佔新安洞口,截斷汪華所部的後路。

結果,汪華猛攻大營,久攻不克。等到晚上回軍時,發現洞口已被攻佔,後路完全被截斷。所以,汪華陷入了一個進不得進,退不得退的尷尬境地。萬般無奈之下,汪華只好自縛,向王雄誕投降。就這樣,佔據歙州的汪華勢力,被王雄誕輕鬆地消滅了:

先是,汪華據黟、歙,稱王十餘年。雄誕還軍擊之,華拒之於新安洞口,甲兵甚銳。雄誕伏精兵于山谷,帥羸弱數千犯其陳,戰才合,陽不勝,走還營;華進攻之,不能克,會日暮,引還,伏兵已據其洞口,華不得入,窘迫請降。(《資治通鑑》)

平定歙州汪華之後,王雄誕趁熱打鐵,兵鋒直指佔據崑山的蘇州賊帥聞人遂安。聞人遂安長期佔據崑山縣,卻無所歸屬,沒有依附於任何一支割據政權,獨來獨往,是一支獨立的武裝勢力。當初,沈法興走投無路之時,便曾經率領殘部,準備投奔聞人遂安,但最終還是兵敗自殺身亡。

所以,攻克歙州後,王雄誕馬不停蹄,率軍直撲崑山,進攻聞人遂安。到達崑山之後,王雄誕仔細觀察地形,發現崑山地形險峻,易守難攻,強攻恐怕難以力勝,且耗費兵力、時日。思來想去,王雄誕不準備強行攻城,而是打算不戰而屈人之兵,勸降聞人遂安,兵不血刃地拿下崑山。

於是,王雄誕一個人單騎來到城下,向城中的聞人遂安喊話,分析目下形勢,“陳國威靈,示以禍福”。聞人遂安經過深思熟慮,明白自己如今已不是杜伏威的對手,還不如開城投降。隨後,聞人遂安率領諸將,出城歸降。就這樣,王雄誕不費一兵一卒,招降了聞人遂安,拿下崑山。

自此前前後後,王雄誕先是率軍擊破李子通,蕩平了江淮“三巨頭”中頭號霸主。緊接著,王雄誕又相繼出兵,平定了歙州汪華、崑山聞人遂安兩股割據勢力。王雄誕因為這一系列的戰功,被拜為歙州總管,賜爵宜春郡公。當然,王雄誕接受的是唐朝的冊封,畢竟,他名義上,是在為唐朝征戰江淮群雄。

同樣,隨著李子通、汪華、聞人遂安的相繼失敗與投降,江淮地區基本被杜伏威所佔領。當時,杜伏威的地盤,盡有淮南、江東之地,其勢力範圍,“南至嶺,東距海”。也就是說,杜伏威實現了對江淮地區的軍事統一,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江淮之主,完成了多年以來夢寐以求的夙願。

按照常理,杜伏威經過數年的不休徵戰,好不容易掃平江淮群雄,實現了對江淮地區的軍事統一。接下來,他應該好好享受一下這來之不易的勝利果實,從此割據江淮,佔據一方,稱王稱霸。基本上,每一個亂世梟雄,都會產生這種想法。即使不能一統四海,成為天下之主;做一個地方諸侯,割據一方,也不失為美事一樁。

可是,令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杜伏威肅清江淮,僅僅還不到一年時間。武德五年(622年)七月,杜伏威竟然主動上表唐高祖,請求入朝。要知道,杜伏威一旦入朝,來到李唐王朝的都城長安,就會徹底失去對江淮地區的控制,如李子通那樣,受到唐高祖變相地監視與軟禁。到了那時,杜伏威便再也不是割據一方的江淮之主了。

有人可能會說,杜伏威是不是腦子進水了?放著好好的江淮霸主不當,竟然主動自投羅網,甘心鑽入李唐王朝的“金絲籠”中。那麼,杜伏威為什麼要在平定江淮,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請求入朝呢?

其實,杜伏威自請入朝,完全是被逼無奈,或者說,是大勢所趨。這裡還是要介紹一下肅清江淮之後,唐王朝與杜伏威之間關係的變化。

杜伏威掃平江淮群雄,對於唐王朝而言,可以說是喜憂參半。此時的唐王朝,已經統一了黃河流域,翦平了王世充、竇建德兩個中原地區最強大的割據勢力,入主中原。同時,唐朝第一次戡亂河北,也即將勝利在望。因此,唐朝現在開始逐漸將目光,瞄準到了江淮杜伏威身上。

首先,杜伏威蕩平江淮群雄,從表面上來看,替大唐收拾了盤踞在江淮大大小小的宿敵,沒有讓唐朝費什麼事。因為此前,杜伏威早已降唐,接受唐朝冊封。所以,杜伏威針對江淮群雄的用兵,也就相當於唐朝針對江淮群雄的用兵。單從這一點來看,唐朝藉助杜伏威,掃平江淮,借力打力,沒有動用唐軍一兵一卒,的確是一件好事。

與此同時,於李唐而言,也有一絲憂慮。自始至終,杜伏威都只是名義上歸降唐朝,唐朝並不能直接對杜伏威發號施令,也不能對其領地實行有效的管理。久而久之,杜伏威集團,儼然成為了一個歸附李唐的獨立割據政權,這也是唐高祖李淵一直耿耿於懷的一件事,長此以往下去,保不齊杜伏威會生出異心。

隨著李唐王朝入主中原,北方基本平定,唐高祖李淵的戰略目光,逐漸開始南移。於是,李唐開始重新考慮江淮問題,考慮與杜伏威之間的君臣關係。即將一統天下的唐王朝,絕不能允許國中之國現象的出現。過去,唐朝一直忙於北方戰事,只能任由這種現象發展。今時不同往日,現在的唐朝,必須要終結這種現象。

如何終結國中之國的現象呢?唐高祖決定,那就是讓杜伏威主動交出兵權,前來長安,脫離對江淮地區的控制。那麼,究竟怎樣才能讓杜伏威乖乖交出兵權呢?杜伏威畢竟是一代梟雄,尋常的方法,根本無法令他就範;倘若方法過於偏激,極有可能讓杜伏威狗急跳牆。思來想去,唐高祖想到了一招:敲山震虎。

當時,唐王朝第一次戡亂河北,秦王李世民指揮唐軍,發動“洺水之戰”,掘開洺水堰壩,水灌敵軍,擊潰劉黑闥叛軍主力,迫使劉黑闥北走突厥。“洺水之戰”勝利,唐王朝取得了第一次平叛河北的決定性勝利。在擊潰劉黑闥主力後,李世民旋即再度出兵,將矛頭對準了另一股反叛勢力——徐圓朗。

李世民討伐徐圓朗,一方面是為了犁庭掃穴,一鼓作氣,清除河北,山東的叛軍勢力;另一方面,則是透過進攻徐圓朗,敲山震虎,震懾一下江淮的杜伏威,逼迫其早下決心入朝。這其實也是李淵、李世民父子先前計劃好的事情。

徐圓朗此人,前文曾經提及過。在隋末唐初的亂世中,徐圓朗曾經數次改換門庭,是個典型的投機分子。李世民攻克洛陽,徐圓朗降唐;後來,劉黑闥在河北舉兵作亂,徐圓朗又起兵響應劉黑闥,背叛唐朝。在整個河北叛亂過程中,徐圓朗積極配合劉黑闥,在唐王朝的後方,不停地進行搗亂。

另外,徐圓朗領地所在的位置,也是一個極其尷尬的位置。他的地盤,正好處於唐朝與杜伏威的中間,以西是李唐的統治區域,以南則是杜伏威在江淮的地盤,徐圓朗正好被夾在它們當中。因此,李世民出兵征討徐圓朗,一來是為了教訓一下反覆無常的徐圓朗,二來也是敲山震虎,震懾杜伏威。

武德五年(622年)七月,“洺水之戰”勝利後,李世民立即率領大軍,從黎陽出發,會集唐軍主力,直趨濟陰,大舉討伐徐圓朗。唐軍在秦王李世民的率領下,一路勢如破竹,連下十餘城,聲震淮、泗,徐圓朗勢力遭遇重創。之後,李世民看到淮、濟略定,留下淮安王李神通、行軍總管任瑰、大將李世勣,繼續領兵攻打徐圓朗,自己則班師回朝。

當然,討伐徐圓朗,絕不是李世民的最終目標,徐圓朗不過就是唐王朝砧板上的魚肉,唐朝想什麼時候宰割,就什麼時候宰割。李世民的目的,是透過攻打徐圓朗,震懾杜伏威,向杜伏威展示大唐的軍威。

的確,唐高祖的這一招敲山震虎,著實有效。李世民重創徐圓朗,聲震淮、泗,搞得動靜非常大。杜伏威非常清楚,李唐此次名為攻打徐圓朗,實際上是針對自己的一場“軍事演習”。根據史書記載,杜伏威怕了:

世民擊徐圓朗,下十餘城,聲震淮、泗,杜伏威懼,請入朝。(《資治通鑑》)

杜伏威看得出來,李唐王朝的實力,已遠非建國之初可比。如今的唐王朝,入主中原,橫掃北方,一統天下之勢,已不可阻擋。雖然杜伏威此時也已掃平江淮,但是他的實力,還是不足以與唐朝相抗衡。

此前,杜伏威所面臨的敵人,都是像李子通、沈法興這樣的地方割據勢力,是和自己處在同一個等級層次的敵人。然而,杜伏威與唐朝一對比,完全就不在一個層次上。仔細想想都清楚,唐朝連王世充、竇建德那樣的強敵,都能夠戰勝,更何況是他杜伏威了。真要打起來,杜伏威得要好好掂量一下,自己能否承受得住能征善戰的唐朝大軍。

再者說,杜伏威本身也沒有爭霸中原,成為天下之主的心思,以及所具備的實力。從始至終,杜伏威的理想,都只是想做一個割據一方,稱王稱霸的江淮之主。因此,唐朝討伐徐圓朗,對他一進行軍事恐嚇,杜伏威立刻害怕了。他明白,李唐公開示威,是要警告自己,唐朝若要滅掉他,隨時可以滅掉他。

這樣一來,杜伏威陷入了糾結之中,難以取捨。其一,自己窮盡數年心血,終於肅清江淮群雄,佔據淮南、江東之地,好不容易打下這片基業。現在讓他捨棄這份基業,杜伏威多少有些不甘。可是,日益強盛的李唐王朝,隨時可以對自己發起雷霆一擊。到了那時,不單單是丟掉江淮地區,或許還會死無葬身之地。

最後,兩害相權取其輕,杜伏威經過一番內心掙扎,決定將損失降到最低。李世民指揮唐軍,重創徐圓朗勢力之時,杜伏威上表,奏請入朝。很明顯,杜伏威這是在向唐高祖表態,自己願意交出兵權,親赴長安。

杜伏威申請入朝,這正是唐高祖所希望看到的,欣然同意。不久,李世民也覺得此戰的目的達到了,率軍班師回朝。杜伏威之所以決定入朝,也有自己的盤算。雖然自己身處長安,交出了兵權。畢竟,江淮依舊屬於自己的勢力範圍,只要將大部分心腹留在當地,說不定將來自己還能再回去。

武德五年(622年)七月初八,杜伏威正式入朝,唐朝對此高度重視。來到長安後,唐高祖李淵親自接見了杜伏威,為他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甚至,唐高祖拉著杜伏威,與他共同坐在御榻之上,“延升御榻”,以示尊寵。除了高規格的接待,唐高祖還對杜伏威不遺餘力地進行封賞。

之前,杜伏威宣佈歸降李唐,唐高祖下詔,拜杜伏威為東南道行臺尚書令、江淮以南安撫大使、上柱國,進封吳王,賜國姓李氏,籍冊歸入宗正寺,其子杜德俊亦被封為山陽公。可以說,在此之前,杜伏威便已經是唐王朝獨一無二的異姓王,還是管轄一方的封疆大吏,地位尊崇。

此番入朝,唐高祖更是對他進一步的封賞。比如,唐高祖下詔,加封杜伏威為太子太保,仍然兼領行臺尚書令之職,留居長安,地位在齊王李元吉之上。同樣身處長安,李子通的待遇,遠遠不如杜伏威。

當初,李子通在餘杭敗於王雄誕之手,兵敗被俘。戰後,杜伏威將李子通與左僕射樂伯通,一同押往長安。雖然,李淵寬宏大度,沒有殺掉李子通,但是,卻不像杜伏威入朝時那麼隆重,既舉辦儀式,又加官進爵,提高地位。對待李子通,唐高祖僅僅是賞賜他了一套高檔住宅,以及若干金銀財寶,根本沒有委以實職。

與杜伏威相比,李子通的待遇,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判若雲泥。這樣,使得李子通心裡極度不平衡。同樣曾經是江淮“三巨頭”之一,憑什麼唐朝要區別對待,厚此薄彼。再加上,李子通畢竟曾是叱吒風雲的一代梟雄,他不甘心永遠淪為李唐的階下囚,總想有朝一日,東山再起。

終於,李子通期盼已久的機會來了。杜伏威入朝,李子通覺得,這是一個東山再起的機會。對於敗給杜伏威一事,李子通一直很不服氣。如今,杜伏威公開入朝,江淮群龍無首,倘若自己此刻前往江淮故地,只要振臂一呼,必定應者雲集。於是,李子通便與心腹樂伯通,商議出逃之事:

伏威既來,東方未靜,我所部兵,多在江外,往彼收之,可有大功於天下矣。(《舊唐書·李子通傳》)

然後,李子通、樂伯通二人,共同秘密出逃。他們計劃翻越秦嶺,輾轉前往南方,糾集舊部,試圖捲土重來。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李子通終究大勢已去,難以翻身。二人剛剛逃到藍田關時,就被當地官吏抓獲,重新押回長安。

唐高祖本想留李子通一命,誰想到,李子通竟然如此冥頑不靈,不再手下留情,下令將他與樂伯通一併處死。就這樣,江淮“三巨頭”中的李子通,也沒能逃過身首異處的結局,慘淡收場。

直到這個時候,杜伏威入朝,李子通伏誅。從表面上來看,李唐王朝在江淮的敵對勢力,基本都被解決了。特別是杜伏威入朝,主動放棄了自己在江淮經營多年的基業,留居長安。於唐朝而言,兵不血刃地拿下江淮。並且,唐高祖準備讓杜伏威長期留居長安,這樣的亂世梟雄,是不會再放他回去了。

問題是,儘管杜伏威已經入朝,並打算長期留居長安。但是,他的軍隊、地盤,依舊在其舊部手中掌控。所以說,唐王朝只是在名義上擁有了江淮這塊土地,還是無法對其實施有效的管理。

果然,這種問題,很快就顯現出來。杜伏威入朝不久,他從前的創業好友輔公祏,竟然在江淮公開打出反唐旗號,並自立為帝,與唐王朝直接撕破了臉。輔公祏的舉兵反唐,致使原本風平浪靜的江淮之地,瞬間激起了驚濤駭浪。為了真正意義上平定江淮,唐朝絕不會縱容輔公祏勢力,必須堅決將其消滅。

那麼,輔公祏為什麼不顧好友杜伏威的安危,公然起兵反唐?他又為起兵做了哪些準備呢?輔公祏舉兵叛唐,完全是他個人的行為,杜伏威根本毫不知情,可杜伏威又為何會蒙受不白之冤,含恨而終呢?

平定輔公祏勢力,是唐王朝統一江南,必須要打的一場硬仗,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場戰爭。在平定江淮之戰中,唐高祖李淵又會選派何人為帥,前往出征江淮,消滅輔公祏?唐軍又是經歷怎樣的浴血奮戰,最終蕩平強敵,將江淮地區納入李唐王朝的版圖之中;平定江淮的勝利,對於唐王朝的統一大業,具有怎樣重大的意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霸王附體,貂蟬為我更衣

天官青龍

亮劍:二道販子的抗日

邪惡的胖子1981

大乾,一心求死,我真是大貪官!

老鼠愛上貓

女主她爹是個萬人迷

從心大師

千秋之改

zz星夜

從長平之戰開始

隨雲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