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遊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章 李唐建國(3)——李淵稱帝,巍巍大唐:開國,燕山遊俠,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所謂“時勢造英雄”,在遍地狼煙,群雄並起的隋末亂世,李淵父子抓住機遇,在隋末群雄中脫穎而出。機會往往是留給有準備的人,而李淵父子正是這樣的人。他們不僅有這樣的實力、能力,更具備少有的運氣。
從晉陽起兵,李家父子以三萬義軍,橫掃關中,入主長安,到西抗薛舉、十萬唐軍東征洛陽,穩定長安局勢。李家父子憑藉他們過人的膽略、卓絕的能力,以及強悍的實力,在亂世中異軍突起,逐漸成為一股改變天下大勢的重要力量。
可以這樣說,是歷史選擇了李淵,選擇了李家父子。他們註定要肩負起平定天下,終結亂世的責任,註定要開創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偉大帝國。一個嶄新的強盛帝國,即將傲立於中國東方。
在李淵建立大唐王朝,正式取代隋朝統治的過程中,到底經歷了哪些耐人尋味的故事?這其中,又發生了怎樣的風雲際會?大唐王朝,為什麼能夠最後傲視群雄,猶如一輪旭日,冉冉升起?
李淵稱帝建國,已然是大勢所趨的事情了,隋朝覆滅也已經是歷史的必然。要想了解大唐建國的歷程,首先,就要了解江都兵變之後的天下大勢,以及整個隋末亂世中的國家政治格局。
義寧二年(618年)三月,江都兵變,一代梟雄隋煬帝楊廣,被叛軍首領宇文化及弒殺,在揚州死於非命。隨著隋煬帝的遇難,天下大勢立刻發生了驟然鉅變,打破了原來的群雄割據的格局。
隋煬帝活著的時候,雖然各地烽煙四起,群雄逐鹿,不少稱公稱王,譬如,李密自稱“魏公”,李淵進位唐王。但是,自始至終,卻很少有人稱帝,薛舉父子那樣的軍事實力派,只是個別現象。
究其原因,就是因為隋煬帝還健在,隋朝還沒有正式滅亡。即使所有人都知道,隋王朝這個時候已經大勢已去,名存實亡,但還是沒有人第一個敢打破這種僵局。畢竟,隋煬帝還是名義上的天下正統。誰如果公然弒殺隋煬帝,那就是徹頭徹尾的顛覆隋朝統治,將會成為天下群雄的公敵。
可是,隋煬帝一死,情況馬上發生了變化。此時的天下,用四個字來形容:群龍無首。隋煬帝活著的時候,這些亂世群雄都有所顧忌;不過,隋煬帝現在死了,這種顧忌就不復存在。因此,在隋煬帝死後,各地群雄紛紛稱王稱帝,這個數量,猶如黃河決堤一樣,井噴式的不斷增長。
那麼,當時都有哪些人在隋煬帝死後,先後自立稱帝呢?義寧二年(618年)四月,隋煬帝遇害後僅一個月,西梁皇室後裔,雄踞江南的梁王蕭銑,即皇帝位,設定百官,不久遷都江陵,復興蕭梁政權。
不僅是四方群雄紛紛稱王稱帝,當時,光是打著隋朝旗號的皇帝,就出現了三個。這三個皇帝分別是,被叛臣宇文化及立為皇帝的秦王楊浩、被李淵立為傀儡皇帝的代王楊侑、被王世充立為皇帝的越王楊侗。
秦王楊浩是隋煬帝的侄子,他是隋煬帝的三弟秦王楊俊的長子。江都兵變,隋煬帝遇難後,宇文化及對隋朝的宗室、重臣大開殺戒,基本上,所有的隋朝宗室,被屠殺殆盡。只有秦王楊浩倖免於難,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唯秦王浩素與智及往來,且以計全之”。因為,秦王楊浩與宇文智及的關係不錯,所以,宇文化及在大殺隋朝宗室的時候,楊浩才保住了一命。
江都兵變後,宇文化及便擁立秦王楊浩為帝,自稱大丞相,總領百揆,把持朝政大權。實際上,皇帝楊浩就是宇文化及操縱的傀儡。而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兄弟則獨攬朝政,完全架空了皇帝楊浩。
至於代王楊侑,就不用多說了。隋煬帝三下江都之前,命代王楊侑、越王楊侗兩個孫子,分別留守長安、洛陽。大業十三年(617年)十一月,李淵攻克長安。同月,留守長安的代王楊侑,被李淵扶持為帝,成為了李淵所操控的傀儡皇帝。所以,代王楊侑在隋煬帝活著的時候,就已經被立為皇帝。
再來看隋煬帝死後,打著隋朝旗號的第三個皇帝——越王楊侗。越王楊侗和代王楊侑,以及在江都兵變中,被宇文化及殺害的燕王楊倓,他們三個,都是隋煬帝早逝的嫡長子,元德太子楊昭的兒子。
隋煬帝三下江都前,讓越王楊侗留守東都洛陽。楊侗留守洛陽期間,主要就是和圍攻洛陽的瓦崗軍領袖李密作戰。其實,楊侗與李密作戰,主要還是依賴於洛陽軍隊的實際掌控者——王世充。
江都兵變後,隋煬帝的死訊從江都傳到中原。五月,隋煬帝遇難的訊息,傳到了東都洛陽,當月,越王楊侗便在王世充等人的扶持下,在洛陽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元皇泰。所以,楊侗又被稱為“皇泰主”。
皇泰主楊侗即位後,追尊爺爺隋煬帝楊廣為明皇帝,廟號世祖;追尊父親元德太子楊昭為成皇帝,廟號世宗,尊生母劉良娣為皇太后。《資治通鑑》中記載,皇泰主楊侗其人,從小天資不凡:
皇泰主眉目如畫,溫厚仁愛,風格儼然。
楊侗被立為皇帝后,相繼分封了七位文武重臣。皇泰主楊侗任命王世充為納言,封鄭國公;段達為納言,封陳國公;元文都為內史令,封魯國公;皇甫無逸為兵部尚書,封杞國公;以盧楚為內史令;郭文懿為內史侍郎;趙長文為黃門侍郎。這七位文武重臣共同執掌朝政,號稱“七貴”。在這“七貴”之中,尤以鄭國公王世充權柄最重。也是這個王世充,最終成為了皇泰主楊侗的終結者,成了隋朝的掘墓者。
這一下子,打著隋朝旗號的皇帝,就出現了三個。三個皇帝一臺戲,真正的熱鬧開始了。隋煬帝之死,對於天下各方勢力而言,如同警報解除一樣,紛紛開始稱王稱帝,正式與隋朝對立。不僅是割據群雄這樣,就連隋朝統治集團內部也開始躁動起來。隋王朝真的氣數盡了,滅亡只不過是時間問題罷了。
接到隋煬帝遇難的訊息,各路群雄的做法基本一致,那就是相繼稱帝自立,公開與隋朝決裂。那麼,面對隋煬帝身死揚州的訊息,已經佔據長安,且獨攬大權的李淵,又會是什麼態度呢?
隋煬帝在江都兵變遇害,是義寧二年(618年)三月,這個時候,李建成、李世民正率領十萬唐軍,在東征洛陽的路上。一個月後,四月份,唐軍東征洛陽結束,班師返回關中。就在李建成、李世民率領唐軍回師不久,隋煬帝被殺的訊息,也很快傳到了長安。
本來,李淵攻克長安之後,就擁立代王楊侑為帝,遙尊遠在江都的隋煬帝為太上皇。按道理,隋煬帝此時已經不是皇帝了。可是,這畢竟是李淵私自的行為,隋煬帝還是名義上的皇帝。對於隋煬帝的遇害,李淵又是怎樣的反應呢?《資治通鑑》的記載,“唐王哭之慟”,李淵當場嚎啕大哭,一邊哭一邊說:
吾北面事人,失道不能救,敢忘哀乎!
李淵這話的意思是,我作為一個臣子,面向北來輔佐君王,主上無道,而我卻不能匡正。如今,先帝罹難江都,我怎麼能不悲痛嗎?這話說得情真意切,儼然是一副隋室忠臣的樣子。關鍵,問題是,這話到底是不是真心呢?當然不是。明眼人一看就明白了,李淵這番話純粹就是做做樣子。
如果李淵真的忠心於隋室,那他當初又何必在太原起兵,而且還是他們李家全家造的反。李淵其實早就有改朝換代,化家為國的野心,只不過礙於隋煬帝當時還在。可是現在,隋煬帝死了,他的這種顧慮也就沒有了。因此,在得知隋煬帝的死訊後,李淵便加緊了取代隋室,稱帝建國的步伐。
形勢發展到這一步,李淵稱帝的條件已經成熟了。而且,李淵當時的實力,完全有資格稱帝建國。經歷了晉陽起兵、入主關中、西抗薛舉、東征洛陽等一系列重大的軍事行動,李淵此時已經擁兵數十萬,又因為他採取了許多穩定內部的措施,李氏集團頗得民心。史籍中是這樣記載李淵的勢力:
唐王既克長安,以書諭諸郡縣,於是東自商洛,南盡巴、蜀,郡縣長吏及盜賊渠帥、氐羌酋長,爭遣子弟入見請降,有司復書,日以百數。(《資治通鑑》)
這段文字的大致意思是,李淵攻克長安,進位唐王之後,便傳書至長安京畿周邊,以及其它地區的各郡縣,告訴當地割據勢力,自己已經佔據長安。於是,東起商洛,南至巴蜀,各郡縣的行政長官、起義軍首領,包括少數民族的酋長,都相繼派出子弟、部屬,向李淵請降。有司部門,每天都要回複數以百計的信函、文扎。
所以,李淵已經具備了改朝換代,稱帝建國的雄厚實力。既然決定要取代隋朝,接下來就要開始實施自己的開國計劃。這個時候,李淵想到了一個兵不血刃的方式:受禪,逼迫傀儡皇帝楊侑主動禪讓皇位。
為什麼會想到受禪呢?因為,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兩代,政權的更迭都是以這種方式完成的。比如,曹魏就是接受東漢禪讓、西晉接受曹魏禪讓、劉宋接受東晉禪讓、隋朝也是接受北周禪讓。如今,李淵的想法,自己也要接受隋朝的禪讓。
如何才能讓隋室禪讓呢?李淵接下來的所要做的,就是增強自己的政治影響力,獲得改朝換代的象徵。
有人可能會有疑問,李淵現在的身份是假黃鉞、使持節、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尚書令、大丞相、唐王,軍政大權集於一身,權傾朝野。難道這樣的權勢地位,還不夠嗎?在李淵看來,還不夠。
獲得改朝換代的象徵,李淵其實從江都兵變之前,就已經開始緊鑼密鼓地籌備。比如,義寧二年(618年)正月,小皇帝楊侑下詔,賜予李淵三項特權: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同時,根據《新唐書·高祖本紀》的記載,又“加前後羽葆、鼓吹”。實際上,小皇帝楊侑就是一個傀儡,也是身不由己。
這三項特權,都是歷朝歷代權臣才有資格獲得的特權。中國古代都有哪些人獲得過這三項特權,蕭何、王莽、曹操,以及隋文帝楊堅等人。李淵獲得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三項政治特權,無疑向改朝換代的趨勢前進了一步。
不過,這還不夠。
義寧二年(618年)三月,也就是江都兵變的同一月。在李淵的脅迫下,小皇帝楊侑再次下詔,加封李淵為相國,以十郡增益唐國,總領百官,加九錫殊禮,改丞相府為相國府,立四廟。並且,還允許唐國可以自由設定丞相以下的所有官職。李淵的唐國,儼然已經成為了獨立於隋朝以外的國中之國了。
李淵為了表示謙虛一下,故意做了做樣子,對自己身邊的一眾僚屬、部下,說了這樣一番話:
少帝今時,可謂吾家所立。本為社稷,上報高祖,冀終隋氏,不失人臣。......安有至尊羽儀,天子之禮,假諸臣下,何以為國,孤總朝政,此事不得不知。政由己出,還自錫進。貪天之功,以為己力,孤不欺人,敢欺天也!(《大唐創業起居注》)
僚屬們一聽就明白了,唐王這是在故意做做樣子。於是,眾僚屬開始順水推舟,紛紛對李淵說道:“蕭何為相國,魯公用王禮,前賢不讓,請以為不疑。”聽到眾僚屬的話,李淵心中竊喜,說道:
堯、舜、湯、武,各因其時,取與異道,皆推其至誠以應天順人,未聞夏、商之末必效唐、虞之禪也。若使少帝有知,必不肯為;若其無知,孤自尊而飾讓,平生素心所不為也。(《資治通鑑》)
就這樣,李淵最終接受了隋室的冊命,進封相國。可以看出,李淵現在已經越來越不用掩飾自己的野心了。他正在一步步朝著最高皇權走去,李淵距離帝王之位,就只剩下了一步之遙。
進封相國,總領百官,加九錫殊禮,標誌著李淵已經成為了獨一無二的無冕之王,不是皇帝的皇帝。只要李淵想要取代隋王朝,就隨時可以取代。終於,隋煬帝的死訊傳來,讓他卸下了最後的包袱。隋煬帝的死訊,讓李淵完全沒有了任何顧慮。接下來,他要對於改朝換代,做最後的衝擊。
義寧二年(618年)五月一日,傀儡皇帝楊侑加賜李淵,只有天子才能擁有的十二旒王冕,建立天子旌旗,出警入蹕,“王后、王女爵命之號,一遵舊典”。很明顯,這是李淵要取代隋王朝,稱帝建國的訊號。果然,五月十四日,小皇帝楊侑主動頒佈了一道禪位詔書,從皇宮退居到即位前的代王府邸:
天禍隋國,大行太上皇遇盜江都,酷甚望夷,釁深驪北。……相國唐王,膺期命世,扶危拯溺,自北徂南,東征西怨。致九合於諸侯,決百勝於千里。糾率夷夏,大庇氓黎,保乂朕躬,系王是賴。……予本代王,及予而代,天之所廢,豈其如是!庶憑稽古之聖,以誅四凶;幸值維新之恩,預充三恪。……今遵故事,遜於舊邸,庶官群辟,改事唐朝。宜依前典,趨上尊號,若釋重負,感泰兼懷。假手真人,俾除醜逆,濟濟多士,明知朕意。仍敕有司,凡有表奏,皆不得以聞。(《舊唐書·高祖本紀》)
在主動頒佈禪讓詔書之後,小皇帝楊侑又命使持節、兼任太保、刑部尚書、光祿大夫的梁郡公蕭造、司農少卿裴之隱,手捧皇帝璽綬,前往呈現給李淵,請李淵接受皇帝璽綬,正位稱帝。
面對已經近在眼前,唾手可得的帝位,李淵接受了嗎?這不正是李淵夢寐以求的事情嗎?李淵並沒有馬上接受,而是效仿古人“三讓而後受之”的做法,堅決推辭了皇帝的璽綬,以及禪讓詔書。
李淵沒有接受皇帝璽綬,群臣百官立刻就明白了李淵的用意。李淵不想主動接受帝位,而是要讓群臣勸進。於是,在李淵沒有點破的授意下,以裴寂為首的文武將佐兩千人,聯名上表勸進,請求李淵順應天意,繼承大統:
臣聞天下至公,非一姓之獨有,聖人達節,與萬物而推移。……伏惟陛下,資錄種德,稟慶至真,固縱惟神,生知乃聖。……仲夏之半,龍躍晉陽。孟冬伊始,鳳翔灞上。鴻志蝟毛之及者,霧委來庭。觸柱拔山之大盜,風馳獻款。三晉子弟,共獯險而賠麾。鹹秦豪傑,連巴蜀而響應。英聲西被,懋德東漸,南諧交趾,北變幽都。躬未戎衣,手不提劍。機務成於雄斷,人傑得於才子。威加四海,功出一門,計極萬安,戰窮百勝。……竊以陛下承家開國,積德累功,世濟擬於高陽,纘緒盛於周武。……願納縉紳悽悽之情,允副億兆顒顒之望。率土更生,含靈幸甚。……
就這樣一來二去,連續三次,李淵覺得火候差不多了。最終,接受了群臣百僚的勸進,準備登基稱帝。此時,小皇帝楊侑已經遷回代王府邸。為了籌備登基大典,李淵將原來的大興殿改名為“太極殿”。一切準備就緒之後,李淵正式邁出了嶄新的一步,邁向了太極殿上的皇帝寶座。
義寧二年(618年)五月二十日,唐王李淵在長安太極殿,即皇帝位,正式稱帝,定國號為“唐”,年號武德,在長安南郊設立祭壇,柴燎告天。李淵任命刑部尚書蕭造為太尉,前往南郊,舉行祭祀天地的儀式,大赦天下,改隋義寧二年為唐武德元年。此時,距離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僅僅過去了三十七年。
一個嶄新的王朝,猶如一座萬丈高樓,拔地而起,——大唐王朝正式誕生了!而李淵正是大唐王朝的開國皇帝“唐高祖”。這一年,李淵52歲。從這一刻開始,隋王朝正式宣告滅亡,大唐王朝的歷史,由此拉開了漫長的序幕。
唐高祖李淵稱帝之後,宣佈廢除隋朝大業律令,頒佈新朝法令,罷郡置州,改太守為刺史,推五運為土德,服色尚黃。並且,唐高祖李淵還專門下令,天下官民,全部都賜爵一級。義軍所到之處,給復三年。
李淵在長安稱帝,宣佈國號為“唐”,建元武德,頒佈了一系列李唐新朝的政令。接下來,李淵就要確立太子儲君的人選,定下國本,以及如何分封自己的三個兒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
其實,早在李淵進位唐王之時,他就已經確立好了繼承人人選。因此,李淵稱帝之後,冊立長子李建成為皇太子;次子李世民進封秦王,加拜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授予雍州牧;四子李元吉封為齊王,授予幷州總管。
李淵和結髮妻子竇皇后的四個兒子,除了老三李玄霸英年早逝以外,其餘的三個兒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都是跟隨著父親李淵打天下。李淵晉陽起兵,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四子李元吉,在這段征程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不同作用。尤其是李建成和李世民,因為李淵起兵之時,命李元吉留守太原,防備劉武周。所以,李元吉未曾參與到入主關中的征戰。
李建成、李世民可以說是父親李淵的左膀右臂,李建成在起兵之時,擔任左領軍大都督、隴西郡公,是左路軍統帥;李世民是敦煌郡公、右領軍大都督,統領右三軍,是右路軍統帥。在這個階段,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二人,一直是精誠團結,一直到拿下長安,李家父子、兄弟絕對是“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
長子李建成在整個李氏家族中,一直扮演著“管家”的角色。父親李淵在太原決定起兵之時,緊急召回留在各地的李家兒女。李建成就帶著一家老小,來到太原與父親李淵匯合,與父親一同起兵。
而次子李世民則在入主關中的戰爭中,充分展現了自己的軍事才能。年僅十八歲的他,跟隨父親一路從河東打進關中,有勇有謀,所向披靡。無論是力克霍邑,大破宋老生;還是繞過河東郡,率領右路軍先行挺進關中,經略關中,為父親李淵進入關中,掃清障礙。並且,李淵攻佔關中後,兩次重大的軍事行動:西抗薛舉、東征洛陽,李世民也是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義寧二年(618年)正月,李淵派李建成、李世民率領十萬大軍,東征洛陽,兄弟二人更是一同攜手,並肩作戰。在外人看來,李淵這兩個兒子,一文一武,相得益彰。可是,看似和諧的背後,其實隱藏著潛在的危機。
所以,李淵在長安稱帝之後,身為嫡長子的李建成,順理成章地被立為太子。當然,在李淵看來,李建成和李世民這兩個兒子,都很能幹。但是,綜合兩人的能力作一個對比,似乎李世民要遠遠高於李建成。問題是,太子只有一個,李淵按照嫡長子繼承製,最終,立了長子李建成為太子。
這個舉措,為日後李建成、李世民的兄弟相殘,埋下了隱患。除了立李建成為太子以外,李淵同時又封李世民為秦王,讓他執掌軍權;封李元吉為齊王,讓他繼續鎮守李唐王朝的根基——太原。
李淵非常清楚,這三個兒子雖然是一母同胞,但是在無形中分成了兩派,一派是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另一派則是秦王李世民。從確立太子之日起,李淵、李建成、李世民父子三人的關係,就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從最初的和睦到如今的表面和睦。當然,這些都是題外話。
在確立好太子人選,以及冊封李世民、李元吉兩個兒子王爵之後,很快,唐高祖李淵便要分封群臣百官,尤其是李唐王朝的開國元勳。那麼,已經成為大唐開國皇帝的李淵,是如何對群臣進行分封呢?
李淵稱帝之後,任命相國府長史裴寂尚書右僕射、知政事,相國府司馬劉文靜為納言,司錄竇威、民部尚書蕭瑀俱為內史令;李綱為禮部尚書、參掌選事;殷開山為吏部侍郎,趙慈景為兵部侍郎,韋義節為禮部侍郎,主簿陳叔達、崔民幹併為黃門侍郎,唐儉為內史侍郎,錄事參軍裴晞為尚書右丞;禮部尚書竇璡為戶部尚書,蔣國公屈突通為兵部尚書,長安令獨孤懷恩為工部尚書。
不僅是冊立太子、分封二子王爵,以及封賞開國元勳。同時,唐高祖李淵在登基稱帝之後,又大封李氏宗親。李淵明白,自己之所以當初能夠那樣順利挺進關中,攻克長安,這些李氏宗親是出了大力的。李淵挺進關中時,關中各地的李氏宗親紛紛起兵響應,李淵才能一舉佔據關中。
於是,李淵大封李氏宗親。以蜀公李孝基為永安王,柱國李道玄為淮陽王,長平公李叔良為長平王,鄭公李神通為永康王,安吉公李神符為襄邑王,柱國李德良為新興王,上柱國李博叉為隴西王,上柱國李奉慈為勃海王。
按道理,新朝建立,對於前朝的亡國皇族應該斬草除根,永絕後患。比如,南北朝時期,南朝劉宋政權的開國皇帝宋武帝劉裕,建立劉宋政權後,對於東晉的司馬氏皇室展開血腥的清洗;宇文化及發動“江都兵變”,殺死隋煬帝后,除了秦王楊浩以外,幾乎所有的隋朝宗室成員,都被宇文化及斬盡殺絕。
那麼,李淵建立唐朝後,會不會對前隋皇室大開殺戒呢?他又會如何對待已經禪位的前隋小皇帝楊侑呢?對於隋朝皇室,李淵並沒有大開殺戒,相反對他們還是相當寬厚。面對已經禪位的楊侑,李淵封他為酅國公,將他幽禁於長安。大唐建國一年後,武德二年(619年)五月十二日,楊侑在長安神秘死去,年僅十五歲,死因不明,諡號“恭皇帝”,葬於莊陵。所以,楊侑又被稱為“隋恭帝”。
至於其他隋朝皇室,李淵為了顯示新朝的大氣,專門下詔,隋朝宗室中只要有真才實學的,依舊可以在大唐朝廷為官、效力:
近世以來,時運遷革,前代親族,莫不誅夷。興亡之效,豈伊人力!其隋蔡王智積等子孫,並付所司,量才選用。(《資治通鑑》)
大唐建國,萬物維新,一個嶄新的王朝橫空出世,開啟了一段屬於它的輝煌。作為大唐王朝的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在大唐開國伊始,確實表現出了一個新生國家君主的氣度。比如,《資治通鑑》中就有一個故事。
李淵當了皇帝之後,一點都沒有高高在上的架子,而是一副平易近人的樣子。怎麼平易近人呢?李淵每次接見跟自己打天下的開國元勳時,從來都不自稱朕,依舊自稱名字,甚至有時還要拉大臣們與自己的同座。劉文靜見狀,認為這不符合君臣禮節,向李淵進諫道,舉出了東晉丞相王導的先例:
昔王導有言:“若太陽俯同萬物,使群生何以仰照!”今貴賤失位,非常久之道。(《資治通鑑》)
可是,李淵對於劉文靜的進諫,卻不以為然,反而引用了漢光武帝劉秀與隱士嚴光嚴子陵的故事,進行反駁:
昔漢光武與嚴子陵共寢,子陵加足於帝腹。今諸公皆名德舊齒,平生親友,宿昔之歡,何可忘也。公勿以為嫌!
另外,李淵在稱帝之初,為了彰顯李唐新朝從善如流之風,廣開言路,允許任何官員,都可以向皇帝提意見。於是乎,李淵剛剛當上皇帝不久,就收到了稱帝以來的第一個諫言。這是來自萬年縣法曹孫伏伽的奏表:
隋以惡聞其過亡天下。陛下龍飛晉陽,遠近響應,未期年而登帝位;徒知得之之易,不知隋失之之不難也。臣謂宜易其覆轍,務盡下情。凡人君言動,不可不慎。竊見陛下今日即位而明日有獻鷂雛者,此乃少年之事,豈聖主所須哉!又,百戲散樂,亡國淫聲。近太常於民間借婦女裙襦五百餘襲以充妓衣,擬五月五日玄武門遊戲,此亦非所以為子孫法也。凡如此類,悉宜廢罷。善惡之習,朝夕漸染,易以移人。皇太子、諸王參僚左右,宜謹擇其人;其有門風不能雍睦,為人素無行義,專好奢靡,以聲色遊獵為事者,皆不可使之親近也。自古及今,骨肉乖離,以至敗國亡家,未有不因左右離間而然也。願陛下慎之。(《資治通鑑》)
孫伏伽的這道奏表,火藥味十足,語氣非常衝,矛頭直指唐高祖李淵。孫伏伽批評李淵,追求“形式主義”,各級部門投其所好,大有敗壞風氣之危。而且,孫伏伽的話語,非常直白,一點都不婉轉。
看到這樣一道針針見血的進諫奏疏,李淵作何反應?這位大唐王朝的開國皇帝,非但沒有生氣,反而非常欣賞孫伏伽此人,認為這樣一個人才,怎能屈居功曹之職,駢死於槽櫪之間。於是,唐高祖李淵擢升孫伏伽為治書侍御史,賜帛三百匹,對孫伏伽委以重任。並且,《資治通鑑》記載,“仍頒示遠近。”
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淵在長安正式稱帝,建立大唐王朝。李淵稱帝,標誌著隋王朝統治的徹底終結,中國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新生的大唐王朝,以一種傲視群雄,睥睨天下的英姿,挺立於華夏大地之上!
大隋王朝,在走完了三十七年的短暫的風雨兼程後,猶如一顆流星,轉瞬之間迅忽隕落,悄無聲息地退出了歷史舞臺,滑落在浩瀚的歷史星空中,無影無蹤,永遠地消失了。從此,世間再無大隋。隋朝,好像一股雲煙,銷聲匿跡,在歷史長河當中,留下了瞬間、片刻的星光。
然而,就在這之後,代表中國古代盛世巔峰的形象代言——大唐王朝,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從此,自武德元年(618年)一直到天佑四年(907年)的289年的漫長歲月中,華夏民族在這個氣勢恢宏的王朝的引領下,駕乘萬里長風,破雄濤飛浪,撥雲見日,一步步衝向了中國古代黃金盛世的巔峰!
在這個偉大王朝的帶領下,中國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盛唐的煙花,在歷史長河中噴薄而出,中國歷史開始了它絢麗的新生!大唐,好像一輪初生的旭日,冉冉升起,照耀著世界東方!
建立大唐王朝,對於李家父子而言,只是一個開始。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他們歷史使命還很重大,任重而道遠。無論是新生的李唐王朝,還是天下無雙的李家父子,他(它)們肩負著平定四海,一統天下的天降大任。
唐朝雖然建立了,但是,此時的唐朝還不是一個大一統的王朝,還只是一個割據一方的地方性政權。當時,唐朝所統轄的疆土,僅侷限在關中、河東、巴蜀一帶,國內還存在著大大小小的數支地方起義軍和割據勢力。可以說,初建的李唐王朝,只是隋末群雄割據政權中的一個地方政權。
而且,唐王朝此時所面臨的局面,也是相當嚴峻的。這個嚴峻的局勢,那就是各方格局群雄蠢蠢欲動。自從隋煬帝在揚州死於非命,各路群雄相繼稱王稱帝,紛紛向最高權力發起了挑戰。
所以,剛剛建國的李唐王朝,所面臨的局面是:四面受敵。唐王朝的外部局面,北方山西的劉武周,依附突厥,野心勃勃,想要稱霸中原;佔據河南的王世充,坐鎮東都洛陽,對大唐虎視眈眈;河北竇建德兵強馬壯,實力不容小覷;隴西薛舉、薛仁杲父子,割據一方,自稱西秦霸王;梁帝蕭銑雄踞江南,勢力強大,《資治通鑑》是這樣記載蕭銑的實力:
東自九江,西抵三峽,南盡交趾,北距漢川,銑皆有之,勝兵四十餘萬。
群雄並起,四面受敵,唐王朝建國之初,所面臨的軍事環境是錯綜複雜。唐高祖李淵為了能夠完成大唐一統天下的宏圖偉業,制定了先固關中、東征中原、再平江南的戰略計劃。就這樣,唐初的統一戰爭拉開了序幕。
可是,還沒等唐高祖開始實施自己一統天下的戰略計劃,剛剛立國不久的他,卻收到了一份出人意料的“禮物”。原來,曾經叱吒風雲,威震天下,身為反隋盟主的瓦崗軍領袖李密,前來投奔李唐了。
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身為天下反隋盟主的李密,怎麼會突然投唐?在洛陽城下,又發生了怎樣驚心動魄的逆轉?李淵又會怎麼對待這個曾經呼風喚雨的一方霸主,以及對自己給予很大幫助的“盟友”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