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遊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九章 中原勁敵(1)——夏王竇建德,巍巍大唐:開國,燕山遊俠,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直至武德三年(620年)四月,立國僅僅三年的李唐王朝,猶如一輪旭日,噴薄而出。短短三年時間,唐朝接連消滅了隴西薛氏、河西李軌、山西劉武週三股強敵,鞏固了李唐關中大後方的穩定,將關中、河東、隴右、河西、巴蜀等地,連成一片。可以說,現在整個中國北方及西南一帶的廣大區域,基本都在唐王朝的掌控之中。

唐高祖李淵從建國之日起,便立志一統天下,四海之內,佈滿大唐旌旗。既然關中大本營的威脅,此刻已經徹底解除。那麼,接下來,被譽為兵家必爭之地的中原地區,就成為了唐朝下一個奪取的軍事目標。於是,雄心壯志的唐高祖李淵,開始著手實施統一天下戰略的第二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東征中原!

然而,中原地區的軍事形勢,要比李唐統一西北、收復河東,更加充滿了挑戰性。飲馬中原,定鼎天下,絕非一朝一夕之事。或者說,入主中原一戰,甚至要比當初大唐建國,還要難上十倍百倍。

那麼,此時的中原地區,究竟處於一種什麼狀態呢?在唐朝進軍中原的道路上,又會和哪些割據群雄,狹路相逢?另外,李唐正式東出潼關,攻打中原之前,它們之間,又會上演怎樣的英雄角逐與龍爭虎鬥呢?

李唐王朝鞏固關中以後,準備開始實施第二階段的戰略計劃——東征中原。雖然,經過三年的南征北戰,唐王朝的統治範圍與疆域面積,得到了“井噴式”的擴張。但是,中原地區割據群雄的勢力,也是不容小覷的。當時,唐朝爭霸中原,主要面臨兩大強敵:河南王世充的鄭政權、河北竇建德的夏政權。

自從武德三年(620年),河東大捷,消滅劉武周政權之後,整個中國北方,以及中原地區的形勢,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原本群雄並立的局面,此時則變成了李唐與鄭、夏兩國三足鼎立的格局。也就是說,唐朝接下來的主要敵人,便是王世充、竇建德建立的鄭、夏政權,要與他們爭奪中原的歸屬。

王世充和竇建德,這兩個人,都是隋末唐初叱吒風雲的亂世梟雄。並且,他們的實力,絲毫不亞於日益崛起的唐王朝,王世充佔據河南,竇建德稱雄河北。所以,唐朝問鼎中原,實現天下一統,必須要剪滅這兩股強敵。無論是李淵,還是王世充、竇建德,唐、鄭、夏三國之間,終有一場決戰,一場決定中國歷史走向的大決戰。

事實上,唐朝是於武德三年(620年)七月,正式出兵中原,東征洛陽。在此之前,李唐便與王世充、竇建德,在戰場上有過數次較量。所謂強者對陣,三個“超級大國”之間,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依照常理,消滅劉武周政權後,李唐王朝的統治區域,橫跨中國北方,與河南王世充的鄭政權,直接毗鄰接壤。唐、鄭兩大政權,顯然要發生衝突。可是,出人意料的是,最先向唐朝發難的,並不是近在咫尺的王世充,而是遠在河北的竇建德。面對竇建德的挑釁,唐朝方面又會如何應對呢?

大業十二年(616年),隋煬帝三下江都,隋末天下大亂的局勢,變得愈發不可收拾。直到大業十三年(617年),國內主要形成了三支重要的農民起義力量,它們分別是竇建德的河北起義軍、杜伏威、輔公祏的江淮起義軍、李密、翟讓的瓦崗軍。而竇建德正是隋末農民起義領袖中的鰲頭之一,是河北農民起義的靈魂人物。

那麼,竇建德究竟有何過人之處?他是如何在亂世中一步步崛起壯大,建立起雄踞燕趙之地的大夏政權,成為威震天下的夏王?在與竇建德的較量當中,唐王朝又有著怎樣特殊的經歷?

根據史書記載,竇建德在河北地區極具威望,深得民心,這與他早年的經歷,息息相關。與薛舉、李軌、王世充、劉武周等人不同,竇建德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出身,是典型的“無產階級”。正是起於貧寒,才鑄就竇建德忠厚豪爽,一諾千金的性格,為他日後成就霸業,奠定了基礎。

竇建德,貝州漳南(今河北故城縣)人士。據說,他是東漢大司空竇融的十七世孫,遼東宣王竇拓的玄孫。關於這個血統論的真實性,暫且不表。反正到了竇建德這一輩,他們家世代務農,基本上跟普通老百姓沒有什麼區別。

雖然竇建德出身貧寒,但是,在他年輕的時候,竇建德在同村鄉里中,口碑一直很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竇建德為人仗義,一言九鼎,從來都是有求必應,絕不食言。比如,《舊唐書·竇建德》中,記載了這樣幾件事:

少時,頗以然諾為事。嘗有鄉人喪親,家貧無以葬,時建德耕于田中,聞而嘆息,遽輟耕牛,往給喪事,由是大為鄉黨所稱。初,為里長,犯法亡去,會赦得歸。父卒,送葬者千餘人,凡有所贈,皆讓而不受。

有一次,竇建德的一個同鄉,痛失雙親。可是,由於家裡過於貧窮,無力安葬父母。當時,竇建德正在田裡耕地,聽到這個訊息後,不由一聲嘆息。緊接著,竇建德放下手裡的農活,拿出一些積蓄財物,資助那人操辦喪事。透過這件事,鄉里鄉親都對竇建德刮目相看,人人稱讚。

最初,竇建德當過鄉里的里長,結果不慎犯法,外出逃亡。等到朝廷頒佈大赦令,竇建德才得以返鄉。後來,竇建德的父親,不幸離世。在為其父送葬時,鄰里之間竟然有一千多人,為竇建德之父送葬。操辦葬禮之時,眾鄉黨紛紛向竇家,饋贈禮物。可是,竇建德一概謝絕不受。所以,竇建德的名氣,在當地是越來越大。

如果不出意外,竇建德終其一生,或許就是一個老實本分,普普通通的莊稼漢。可是,世事無常。最終,竇建德卻走上了一條稱雄亂世,混一天下的霸主之路。他的人生軌跡,在大業七年(611年)發生了改變。

大業七年(611年),隋煬帝一徵高句麗,在全國範圍內大興兵役,幾乎是掃地為兵,強徵入伍。竇建德所在州郡,由於竇建德膽識過人,便委任他為二百人長。竇建德從此刻起,開始發生轉變。

這一年,整個山東境內,爆發了嚴重的水災與饑荒,餓殍遍野,赤地千里。當時,不少百姓紛紛背井離鄉,外出逃荒。竇建德同縣有一個鄉黨,名叫孫安祖。他們家的房屋、財產,都被洪水給沖走了,妻兒也全都餓死了。縣裡負責徵兵的官吏,見孫安祖驍勇非凡,便將他強行拉入行伍。不過,孫安祖並不想去當兵。於是,他以家境貧寒為由,當面向漳南縣令申訴。不料,這個縣令也是個昏官,不分青紅皂白,將孫安祖直接暴打了一頓。孫安祖一怒之下,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殺了這名漳南縣令。

犯下了人命官司,孫安祖走投無路,只得前來投奔竇建德。竇建德為人忠厚,並沒有落井下石,而是好心收留了孫安祖。竇建德看得出來,因為隋煬帝的暴政,天下騷動,四海沸騰,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因此,這個時候,竇建德便有了推翻隋朝暴政的想法。故而,竇建德將自己的想法,向孫安祖和盤托出:

文皇帝時,天下殷盛,發百萬之眾以伐高麗,尚為所敗。今水潦為災,百姓困窮,加之往歲西征,行者不歸,瘡痍未復;主上不恤,乃更發兵親擊高麗,天下必大亂。丈夫不死,當立大功,豈可但為亡虜邪!(《資治通鑑》)

經過一番密謀,竇建德、孫安祖一拍即合,決定揭竿而起,反抗暴政。很快,竇建德聚集了一支數百人的隊伍,由孫安祖帶領,進入高雞泊,佔山為王,對抗官家圍剿,孫安祖自稱將軍;不久,張金稱、高士達等河北人士,也紛紛拉起大旗,相繼在黃河險要水域、清河郡一帶,聚集了千餘之眾,反抗隋朝暴政。

竇建德在河北揭竿而起,正式點燃了河北農民起義的熊熊烽火。對於竇建德等人的舉義反隋,隋朝當局自然不能裝聾作啞,隨後便不斷派兵,征剿竇建德領導的河北義軍。不過,竇建德憑藉其過人的謀略與武力,多次擊敗隋軍的圍剿,進而一步步發展壯大,逐漸在河北地區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反隋勢力。

當然,竇建德之所以能夠發展壯大,並不僅僅依靠謀略、武力,更多的是憑藉自己的個人魅力,贏得了所有人的支援。這種人格魅力,歸根結底,就是兩個字:仁義。竇建德正是透過仁義,才得以一步步崛起於亂世。

在眾多隋末群雄中,竇建德無疑是一個另類。他不像薛舉、薛仁杲父子那樣殘暴好殺,也不像王世充那樣陰險狡詐,更不像劉武周那樣兩面三刀。相反,竇建德卻與唐高祖李淵有些類似,兩個人共同體現了一個特徵:仁義。

例如,竇建德起兵之初,就表現得極為平易近人。身為義軍首領,竇建德經常拿出身上的所有財物,接濟他人。而且,他從來不擺架子,經常和士卒同甘共苦。這樣一來,義軍上上下下,都心甘情願為竇建德賣命:

建德能傾身接物,與士卒均勞逸,由是人爭附之,為之致死。(《資治通鑑》)

前文說過,竇建德出身貧寒,世代務農。正是貧窮的家境,使得竇建德養成了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生活作風。據史書記載,竇建德每次攻城略地,所繳獲的戰利品,全部分給手下將士,自己分文不取;並且,竇建德平時的生活,也是非常節儉樸素。竇建德一般的伙食,都與士卒一樣,從不吃肉,只吃蔬菜、脫粟飯之類的粗茶淡飯。並且,竇建德的妻子曹氏,素日裡也從不身著綾羅綢緞,身邊伺候的婢女,也僅僅十幾人而已:

建德每平城破陣,所得資財,並散賞諸將,一無所取。又不啖肉,常食唯有菜蔬、脫粟之飯。其妻曹氏不衣紈綺,所使婢妾才十數人。(《舊唐書·竇建德傳》)

以上的種種事蹟,都只是竇建德的個人行為。更能凸顯竇建德仁義特徵的,還是在於他是如何對待自己的敵人。

大業十三年(617年),竇建德率軍圍困河間。當時,城內糧草耗盡,河間郡丞王琮堅守河間城,抵禦竇建德的進攻。就在此時,噩耗傳來,隋煬帝在江都遇害。王琮得到訊息後,率領城中官吏,為隋煬帝發喪。很快,竇建德派遣使者進城,弔唁隋煬帝。王琮知道大勢已去,便帶著全城官吏,向竇建德投降。

王琮投降後,竇建德手下的不少將領,覺得王琮是被逼無奈,才獻城投降。因此,他們建議竇建德,乾脆烹殺了王琮,殺一儆百。對於諸將的一致意見,竇建德一口回絕,正色警告眾將:

此義士也。方加擢用,以勵事君者,安可殺之!往在泊中共為小盜,容可恣意殺人,今欲安百姓以定天下,何得害忠良乎?(《舊唐書·竇建德傳》)

然後,竇建德告誡軍中將士,不許有人故意加害王琮,否則誅滅三族。至於王琮其人,竇建德對他既往不咎,反而委以重任,授予他瀛州刺史之職。由此可見,竇建德的仁義,絕不是浪得虛名。

過去,農民起義軍攻打城池,凡是抓到隋朝官員和各地鄉紳,統統格殺勿論。唯獨竇建德不同,每次遇到這些官吏、鄉紳,總是以禮相待。所以,由於竇建德禮賢下士,不少郡縣紛紛歸附於他。

經過數年的不懈努力與戰鬥,直到大業十二年(616年),竇建德的勢力,逐漸空前壯大,麾下坐擁十餘萬精兵強將,兵強馬壯,士氣高漲。可以說,此時的竇建德,已經不是一個小小的草寇了,真正成為了河北地區最強大的一支反隋武裝力量。

實力變得強大之後,竇建德的心理也發生了改變。當初,他揭竿而起,完全是憎恨隋朝暴政。如今,隨著勢力的不斷擴張,竇建德已經不滿足於當一個殺人掠地,佔山為王的農民領袖。面對天下大亂的局面,竇建德也生出了萬丈雄心,做一個稱霸天下的梟雄,最後一統天下。因此,接下來,竇建德便要正式建立政權,與隋王朝分庭抗禮。

大業十三年(617年)正月,竇建德在河間、樂壽兩縣交界之初,修築祭壇,舉行典禮,自稱長樂王。竇建德將年號定為這年的干支,名為“丁丑”,然後,設定官署。這樣一來,竇建德算是初步建立起了割據政權的雛形。

竇建德在河北公然建立政權,擺明了是要和隋朝決裂。因而,隋朝統治者絕不能容忍,必會派遣大軍進剿。果然,當年七月,隋朝右翊衛將軍薛世雄,率領三萬大軍,討伐竇建德。薛世雄率軍行至河間城以南,在七里井安營紮寨。

得知隋軍大舉圍剿,竇建德迅速作出部署,挑選出數千精兵,埋伏於河間南界的沼澤兩側。同時,竇建德命令駐守各城鎮的兵馬,全部拔營,佯裝敗走,對外謊稱是躲進豆子湖中。他的目的,是為了麻痺隋軍。

果然,薛世雄上當了,他以為竇建德真的不戰而逃。故而,整個軍隊完全處於不設防狀態。竇建德打探清楚隋軍情況之後,認為機會來了。於是,竇建德親率一千死士,向隋軍發起突然襲擊。

隋軍被突如其來的進攻,打得不知所措,部隊陷入一片混亂。不巧,當時濃霧四起,什麼也看不清楚。慌亂之下,隋軍四散潰逃,自相踐踏而死者達萬餘人。薛世雄帶著數百名騎兵,狼狽逃走。剩餘的隋軍大部隊,全部被竇建德擊破、消滅。就這樣,竇建德兵出奇招,一舉消滅了三萬隋軍主力。

打敗隋將薛世雄後,竇建德兵鋒所向,親率大軍,直逼河間城。不久,河間郡丞王琮獻城投降,竇建德佔領了河間。攻下河間後,竇建德開始定都於樂壽,命名為“金城宮”。自此之後,竇建德又攻佔不少郡縣。到了這個時候,已經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竇建德稱雄河北的步伐。

將近七年的摸爬滾打,河北形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竇建德的大夏政權,馬上呼之即出。現在,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竇建德只需要等待一個契機,就能正式建國自立。終於,契機來了。

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冬至,這一天,竇建德在金城宮大會文武。忽然,只見有五隻大鳥,降落在都城樂壽。隨後,數萬只鳥雀,也跟著飛來,整整過了一天,才各自飛走。竇建德認為,這是上天恩賜的祥瑞,當即,改元“五鳳”。

順著竇建德的心思,有一個宗城人士,向竇建德進獻一枚玄圭。文武百官覺得,這更是天意如此,景城丞孔德紹趁機勸進,建議竇建德定國號為“夏”:“此天所以賜大禹也,請改國號曰夏。”

於是,竇建德聽從了他們的建議,立國號為“夏”,自稱夏王。同時,以謀士宋正本為納言,孔德紹為內史侍郎。至此,隋末唐初時期,雄踞於河北,虎視中原的夏國政權,正式建立。

儘管,竇建德建立夏國,自稱夏王。但是,河北地區的許多地方,他還沒有完全掌握。所以,在建國稱王之後,竇建德的下一步行動,便是要征服河北全境,消滅盤踞在河北地區的其它割據勢力。

當時,河北境內,就有一支強大的割據勢力。它的首領名叫魏刀兒,自稱“歷山飛”,盤踞在深澤縣,攻掠於冀、定二州之間,擁兵十萬,實力不容小覷。若要征服河北群雄,魏刀兒是第一個要消滅的物件。

如何啃下這塊硬骨頭呢?竇建德想到了一個辦法。他先假意與魏刀兒議和,趁著魏刀兒放鬆警惕,發起突然襲擊,大破魏刀兒,攻陷深澤縣,斬殺了魏刀兒。同時,竇建德吞併了魏刀兒的全部地盤。

消滅魏刀兒後,竇建德一路橫掃河北,兵鋒無人可擋。在竇建德夏軍的攻勢下,易、定、冀三州,先後被竇建德攻佔。此時此刻,大半個河北,盡在竇建德旗下。他所建立的夏國政權,從真正意義上,成為了河本地區獨一無二的霸主。而竇建德本人,也從一個普普通通的莊稼漢,變成了威震天下的夏王。

建立夏國,稱雄河北,對於竇建德而言,只是人生事業的開始。竇建德並沒有就此滿足,雄踞河北,不算什麼。竇建德的終極目標,是要一統天下,做天下之主。對外擴張,成為竇建德必須要做的事情。

沒過多久,竇建德建國稱王,僅僅一年之後,他就迎來了一次對外擴張的機會。那就是,竇建德消滅了宇文化及的殘餘勢力。消滅宇文化及,使得竇建德收穫巨大,不僅是軍事上的收穫,還有政治上的收穫。

前面章節介紹過,江都兵變後,宇文化及率領十萬驍果叛軍,踏上了西歸關中的返鄉之路。不曾想,這竟然是一條死亡之路。因為宇文化及的介入,洛陽戰局驟變,皇泰主楊侗與李密結成同盟,共同對付宇文化及。

童山一戰,宇文化及的十萬驍果,遭到李密瓦崗軍重創,幾乎全軍覆沒。最後,宇文化及只得帶領兩萬殘兵,逃到魏縣。山窮水盡之下,宇文化及破罐子破摔,打算最後瘋狂一次,過一把皇帝癮。於是,宇文化及派人毒殺了傀儡皇帝楊浩,自立為帝。

但是,好景不長。武德二年(619年)正月,唐高祖李淵派遣淮安王李神通,率領唐軍,進攻魏縣。宇文化及無法抵禦唐軍,被迫放棄魏縣,退守聊城。

事實上,此時,宇文化及已經進入到了竇建德的勢力範圍。這是送上門的肥肉,竇建德當然不能放過。如果消滅宇文化及,順便還能收編他麾下的萬餘驍果,那將大大增強自己的軍事實力。既然有了這個想法,竇建德便將自己的想法,告訴給了手下的兩個謀士——納言宋正本、內史侍郎孔德紹:

吾為隋之百姓數十年矣,隋為吾君二代矣。今化及殺之,大逆無道,此吾仇矣,請與諸公討之,何如?(《舊唐書·竇建德傳》)

宋正本、孔德紹二人也認為,消滅宇文化及,對於剛剛建立的夏國政權,大有裨益。因此,他們對竇建德說:

今海內無主,英雄競逐,大王以布衣而起漳浦,隋郡縣官人莫不爭歸附者,以大王仗順而動,義安天下也。宇文化及與國連姻,父子兄弟受恩隋代,身居不疑之地,而行弒逆之禍,篡隋自代,乃天下之賊也。此而不誅,安用盟主!(《舊唐書·竇建德傳》)

於是,竇建德親率夏軍,直撲聊城,進攻宇文化及殘部。最終,夏軍從四面猛攻聊城,一舉襲破。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兄弟,包括其餘爪牙黨羽,兵敗被擒,竇建德將他們一律梟首斬殺。

擊殺宇文化及殘部,對於竇建德而言,不僅是軍事上的勝利,更多的是政治上的勝利。所謂政治上的勝利,那就是竇建德聚集了一大批治國人才。眾所周知,竇建德一介布衣,草莽出身。從他揭竿而起,到建立夏國,稱雄河北,所依靠的大多都是一些草莽英雄,手下見識不凡的治國之才,少之又少,鳳毛麟角。

現在,宇文化及從江都而來,挾持了大批隋朝時期的重臣,這些人對於治理國家,無疑是重要的臂助。因此,對待這些隋朝舊臣,竇建德全部委以重任。比如,原隋朝黃門侍郎裴矩為尚書左僕射、兵部侍郎崔君肅為侍中、少府令何稠為工部尚書。其餘官員,按照各自的才能,授予不同的職位。如果有人不願意留下來,想要回家,竇建德也從不強人所難,統統放行,並給予其衣物、糧食,派兵護送出境。至於那一萬驍果,竇建德也遵從他們的意願,是去是留,由他們自己決定。

隋末唐初,群雄逐鹿,任何一個懷揣帝王夢想的英雄,都有著征服天下的雄心。在竇建德雄踞河北,擴充勢力的同時,入主關中的李唐王朝,也沒有落於人後,一步步向著天下之主邁進。

建國的三年時間裡,唐朝一直在為實現統一大業,南征北戰,鞏固關中的穩定地位,掃清關中周邊的割據勢力。武德元年(618年)的“淺水原之戰”、武德二年(619年)的平定河西之戰、武德三年(620年)的河東大捷。新生的唐王朝,以秋風掃落葉之勢,連續消滅了隴西薛氏、河西李軌、山西劉武週三大割據政權,日漸強盛,崛起於亂世之中。

武德三年(620年),唐朝河東大捷,消滅了劉武周政權。此時,李唐王朝的統治區域,早已今非昔比,佔據關中、河東、隴右、河西、巴蜀等戰略要地,基本實現了對中國北方的統一。

隨著唐朝的崛起,原本混亂不已的天下大勢,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中原大地,唐、鄭、夏三足鼎立,成為了主導中原局勢的三股重要力量。也就是說,從武德二年(619年)至武德三年(620年),遼闊的中原,就變成了李唐與鄭、夏兩國對弈的舞臺,成為了唐高祖李淵、鄭帝王世充、夏王竇建德“三巨頭”爭霸天下的競技場。

竇建德一代梟雄,他不是傻子。這些年,他一直忙於經略河北,擴張地盤,沒有顧得上唐朝。可是,到了武德二年(619年),竇建德才突然發現,本來疆域僅限於關中、河東的唐王朝,不到兩年時間,竟然發展得如此迅速,幾乎掌控了中國北方的大片區域,一副傲視群雄,飲馬中原的氣勢。

唐朝的不斷強盛,使得竇建德產生了巨大的危機感與緊迫感。竇建德非常篤定,在未來的中原戰場之上,李唐王朝將是自己最強勁的競爭對手。所以,佔據河北之後,竇建德下一步的行動,就是主要轉移到與唐朝的對峙上。趁李唐東進中原之前,先下手為強,給唐朝當頭一棒。

但是,現在的唐朝,已經不是一個簡簡單單,根基不穩的地方政權了,方興未艾,實力雄厚。如何應對來自李唐的威脅?竇建德想到了一個辦法,結盟。與何人結盟呢?河南王世充。

因此,竇建德主動與洛陽王世充聯絡。當時,王世充還沒有稱帝,依舊尊皇泰主楊侗為君。所以,竇建德遣使奉表於皇泰主,向皇泰主稱臣。禮尚往來,既然竇建德主動上表稱臣,洛陽方面總要有所表示。於是,皇泰主冊封竇建德為夏王。自此,竇建德的夏國政權,算是和洛陽王世充結成了反唐戰線。

儘管如此,我們也清楚。雖然,洛陽表面還在尊奉隋朝統治,但實際上的政權操控者,則是王世充。前文說過,在與李密瓦崗軍決戰之前,身為洛陽軍事統帥的王世充,悍然發動宮廷政變,夜襲洛陽皇宮,殺死了主張與李密議和的宰相元文都、盧楚,掌控了洛陽的軍政大權,皇泰主楊侗徹底淪為傀儡。

打敗瓦崗軍後,王世充在洛陽更是一手遮天,皇泰主毫無帝王權力可言。所以,竇建德與洛陽結盟,實際上就是和王世充結盟。竇建德一清二楚,相信過不了不久,王世充就會取代皇泰主,自立為帝。

不久之後,王世充廢黜了皇泰主楊侗,篡位稱帝,國號為“鄭”。看到王世充都稱帝了,竇建德覺得,自己也沒有必要仰人鼻息。於是,竇建德效仿曹操、司馬昭、桓玄等人的先例,始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蹕,下書稱詔。等於是說,竇建德沒有稱帝,卻是不戴皇冠的皇帝,是名副其實的河北夏國之君。

另外,竇建德對待前隋遺孤,還是非常仁厚的。譬如,竇建德特意追諡隋煬帝為“閔帝”;隋煬帝的次子齊王楊暕,死於江都兵變之中。但是,齊王楊暕留有一個遺腹子楊政道,竇建德便封楊政道為鄖公。

同時,為了對抗李唐,竇建德還傍上了突厥這棵大樹。以竇建德的洞察力,他看得出來,自李唐建國以來,尤其是統一西北,接連消滅隴西薛氏、河西李軌兩大割據政權之後,突厥逐漸對唐朝產生不滿。竇建德明白,如果能夠取得突厥的支援、幫助,將會大大增強夏國的軍事實力。

當時,隋朝的宗室之女義成公主,是突厥的可賀敦,也就是突厥可汗的夫人,相當於中原王朝的皇后。江都兵變之後,大部分隋朝宗室成員,被宇文化及屠戮殆盡。只有少數人倖免於難,這其中就包括隋煬帝的遺孀蕭皇后、女兒南陽公主。

所以,義成公主派遣使者,迎接蕭皇后、南陽公主,前往突厥。竇建德正欲聯合突厥,便想走義成公主這條捷徑。於是,竇建德專門派出千餘騎兵,護送蕭皇后、南陽公主,前往突厥。與此同時,竇建德還將叛臣宇文化及的首級,獻給義成公主。這樣一來,竇建德算是和草原霸主突厥汗國,結成了同盟。

醉翁之意不在酒,竇建德所有的所作所為,都是有目的的。他不論是與洛陽結盟,還是示好突厥,都是在為抗衡唐朝而積極準備。因此,在唐軍用兵中原之前,唐、夏兩國之間,劍拔弩張,大戰前的較量,一觸即發!

果然,武德二年(619年)二月,也就是竇建德消滅宇文化及的當月,竇建德正式大舉向唐王朝開戰。戰爭初期,來勢洶洶的竇建德,企圖將唐朝潼關以東作為突破口,撕裂李唐防線。更出人意料的是,初次交鋒,竇建德一度佔盡上風。面對來者不善的竇建德夏國大軍,不少唐軍守將,或不戰而降,或兵敗被擒,潼關以東一些重要州郡,盡皆落入竇建德之手。這場李唐與夏國的首次較量,究竟上演了這樣精彩的對決?最後,又是哪位唐朝將領,擋住了竇建德的凌厲攻勢呢?

武德二年(619年)二月,竇建德親率夏軍主力,進攻邢州(今河北邢臺)。《資治通鑑》中,並沒有詳細記載邢州之戰的具體過程,只是簡單記述了戰爭的結果,“竇建德陷邢州,執總管陳君賓”。邢州城破,唐朝邢州總管陳君賓,被夏軍俘虜。潼關以東的第一個戰略要地,成了竇建德的“盤中餐”。攻下邢州,等於是開啟了戰爭的局面。

緊接著,五個月後,武德二年(619年)六月,竇建德兵鋒所指,進逼滄州,一舉攻陷滄州。僅僅過了兩個月,武德二年(619年)八月,竇建德又是馬不停蹄,統領十萬夏軍,直撲洺州。此地的唐軍主帥,是淮安王李神通,一位李唐宗室親王。

淮安王李神通此人,他是唐高祖李淵的堂弟。當初,李淵率領義軍,進入關中之時,李神通曾經起兵響應。雖然,淮安王李神通是李唐宗親,且帶兵多年,但卻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常敗將軍”。儘管李神通軍中宿將,問題是,他帶兵打仗多年,就從來沒有打過一場像樣的勝仗。比如,先前,宇文化及退守聊城,唐軍完全可以一鼓作氣,攻克聊城。結果,因為李神通的獨斷專行,以及私心作祟,致使唐軍喪失戰機,攻打聊城功虧一簣。還有一件事,更加坐實了李神通“常敗將軍”之名。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之初,分封唐初開國功臣。身為皇帝堂叔的淮安王李神通,認為自己乃是李唐宗室,位次為什麼要排在文臣房玄齡、杜如晦的後面。因此,李神通很不服氣,便當面向太宗抗議:

義旗初起,臣率兵先至。今房玄齡、杜如晦等刀筆之吏,功居第一,臣竊不服。(《舊唐書·房玄齡傳》)

不料,唐太宗接下來的一番話,卻讓李神通當眾羞得無地自容。同時,也將他屢戰屢敗的事蹟,公之於眾:

義旗初起,人皆有心。叔父雖率得兵來,未嘗身履行陣。山東未定,受委專征,建德南侵,全軍陷沒。及劉黑闥翻動,叔父望風而破。今計勳行賞,玄齡等有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所以漢之蕭何,雖無汗馬,指蹤推轂,故得功居第一。叔父於國至親,誠無所愛,必不可緣私,濫與功臣同賞耳。(《舊唐書·房玄齡傳》)

故而,此次竇建德進犯洺州,李神通再次發揚了他常敗將軍的“優良傳統”。看到竇建德的十萬大軍,呼嘯而來。淮安王李神通心生怯意,急忙帶領所部兵馬,放棄洺州,退保至相州。

很快,竇建德率領夏軍,殺到洺州城下。洺州陷落,總管袁子幹投降。奪取洺州,竇建德的下一步目標,便是李神通退保的相州。要麼說李神通廢物一個,先前已經放棄了洺州,這一次又放棄了相州。李神通集結部隊,從相州撤往黎陽,準備與駐守那裡的大將李世勣,兩軍會師。

這個李世勣,正是原先的瓦崗軍名將——徐世勣。前文說過,李密兵敗投唐,唐高祖為了招撫山東瓦崗舊部,派遣瓦崗謀臣魏徵,前去勸降徐世勣。魏徵曉以大義,徐世勣最終歸順唐朝。

徐世勣歸唐之後,唐高祖對他委以重任,任命徐世勣為黎陽總管、上柱國,封萊國公。不久,徐世勣又被加授為右武候大將軍,改封曹國公。並且,唐高祖還給徐世勣賜國姓“李”。從此,徐世勣改名為“李世勣”。

自從李世勣投唐之後,便一直為唐王朝鎮守黎陽。同時,他又管轄著黃河以北的大片軍事防區,是當地最高的軍事長官。所以,抵抗竇建德的重任,自然而然,落到了名將李世勣的肩上。李世勣可不是李神通那樣的常敗將軍,此人身經百戰,極善用兵。那麼,李世勣能否擋住竇建德潮水般的進攻呢?

黎陽以及黃河以北,都是李世勣的轄區,且又有黎陽倉的糧草供應,再加上李世勣一代名將。按理說,擋住竇建德,不是什麼難事。可是,當時的形勢,十分嚴峻。竇建德連克三州,兵勢大盛,他的胃口也越來越大。所以,李世勣面臨的情況是,竇建德大兵壓境,唐軍節節失利的窘境。

沒等李世勣佈置如何禦敵守城,前方相繼傳來不好的訊息。怎麼回事呢?原來,唐朝又丟了兩座城池。攻克洺州之後,竇建德矛頭直指相州。淮安王李神通已經從相州撤往黎陽,相州一座孤城而已,哪裡還經得起竇建德的進攻。武德二年(619年)九月,竇建德攻破相州,刺史呂珉被殺,相州失守。

禍不單行。相州失守,還不算最壞的。不久,另一個軍事重鎮——趙州,也面臨著陷落的厄運。淮安王李神通撤到黎陽之後,面對咄咄逼人的竇建德,他也不能毫無作為。於是,李神通命令慰撫使張道源,鎮守趙州,阻擋夏軍攻擊。顯然,李神通的這種做法,杯水車薪,根本起不到多大作用。

非常不幸,就在夏軍攻取相州的同月,竇建德再度舉兵,佔領了趙州。趙州丟失後,負責鎮守趙州的兩員唐軍守將:慰撫使張道源、總管張志昂,成了竇建德的俘虜。繼三州淪陷之後,唐朝又接連丟失了相、趙二州。

在攻克趙州之後,竇建德不免有些飄飄然了。在他看來,自己完全可以輕鬆佔領這些地方,就是因為當地守將的頑強抵抗,才致使夏軍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於是,竇建德準備將此次抓獲的唐軍總管張志昂、慰撫使張道源,以及上次攻克邢州生擒的唐將陳君賓,一併殺死,以此洩憤。

面對竇建德的意氣用事,國子祭酒凌敬立即規勸,認為他們也是各為其主,並沒有什麼過錯。況且這三人都是忠義之士,對待這樣的無雙國士,不能濫殺無辜,應該以禮相待,彰顯夏王的仁厚:

人臣各為其主用,彼堅守不下,乃忠臣也。今大王殺之,何以勵群下乎!(《資治通鑑》)

沒想到,竇建德依舊怒氣未消,認為這三人,不是主動投降,而是城破力屈被擒,這種人不殺,不足以洩憤。因此,竇建德堅持要殺掉這三員被俘的唐將,他憤怒地對勸諫的凌敬說道:

吾至城下,彼猶不降,力屈就擒,何可舍也!

凌敬並沒有洩氣,而是繼續耐心地勸諫竇建德。緊接著,凌敬又對竇建德說出了一番話,令竇建德改變了主意:

今大王使大將高士興拒羅藝於易水,藝才至,士興即降,大王之意以為何如?(《資治通鑑》)

聽完凌敬的見解,竇建德立刻恍然大悟,茅塞頓開。他明白,自己如今不再是當年那個快意恩仇,拔刀相助的農民領袖,而是雄踞一方的河北夏王,不能再由著自己的性子行事。最後,竇建德聽從了凌敬的勸諫,釋放了張志昂、張道源、陳君賓三員唐將。

相州、趙州的接連失陷,使得李世勣駐守的黎陽一帶,愈發岌岌可危。作為拱衛黎陽屏障的軍事據點,逐一被竇建德拔除。這樣一來,孤軍把守黎陽的李世勣,將會直面竇建德的夏國大軍。

襲破趙州之後,竇建德繼續向唐朝州郡碾壓過來,引兵直取衛州。當時,竇建德是這樣分配麾下的部隊:

建德每行軍,常為三道,輜重、細弱居中央,步騎夾左右,相去二里許。(《資治通鑑》)

竇建德每次外出行軍作戰,一般將大軍分成三支縱隊,輜重居中,步騎兵分置左右,各縱隊之間的距離,僅僅相隔二、三里。竇建德之所以如此佈置軍隊,是要讓各部之間,互相有個照應。如果任何一部遭到襲擊,其它幾支部隊,可以迅速馳援。

在進軍衛州的途中,竇建德先是派出一千騎兵,作為前鋒,距離黎陽僅三十里。這時,夏軍已經漸漸逼近黎陽。為了探明敵軍虛實,李世勣命令麾下騎將丘孝剛,率領兩百騎兵,前往偵察。

丘孝剛驍勇善戰,善使馬槊,有萬夫不當之勇。丘孝剛率領兩百唐軍騎兵,往前方偵察,與竇建德夏軍狹路相逢。本來,李世勣給他的任務是偵察敵情,不要輕易與夏軍接戰。可是,丘孝剛本就善戰,看到敵人,立刻來了興致。於是,丘孝剛揮軍猛攻夏軍,竇建德不敵,被唐軍擊退敗走。

雖然丘孝剛一時擊敗夏軍,但是夏軍各部之間距離非常近。很快,右翼夏軍趕來支援。丘孝剛縱使勇猛異常,但畢竟手上只有兩百騎兵。最終,因為寡不敵眾,唐軍戰敗,丘孝剛陣亡。

原先,竇建德襲取趙州後,他的目標,直接對準了衛州。沒想到,在黎陽卻遭到唐軍攻擊,竇建德不由大怒,立即率領夏軍主力,猛攻黎陽。李世勣手中兵力太少,難以抵擋夏軍,被竇建德擊敗。隨後,黎陽陷落,唐朝丟失了這一戰略要地。李世勣率領數百騎兵,突出重圍,得以脫身。

然而,黎陽城裡不少唐朝宗室、臣屬,全部成了竇建德的俘虜。比如,淮安王李神通、李世勣之父徐蓋、謀臣魏徵,以及唐高祖李淵的妹妹同安公主。對待這些唐朝戰俘,竇建德還是非常寬仁的。他專門為李神通和同安公主,設定別館,奉為上賓;同時,任命魏徵為起居舍人。魏徵在這段時期,暫時為竇建德效力。

黎陽被夏軍攻陷,衛州守軍得知後,也被迫向竇建德投降。此時,滑州守軍還在堅守,沒有投降竇建德。不料,滑州刺史王軌的一個家奴,鬼迷心竅,竟然謀殺了王軌,將首級獻給竇建德。

這個家奴原本以為,自己殺了王軌,是大功一件,夏王怎麼也會賞個官噹噹。不曾料到,竇建德對此非常鄙夷,覺得家奴殺害主人,簡直就是忘恩負義,禽獸不如:“奴殺主大逆,吾何為受之!”因此,竇建德沒有猶豫,下令將這個惡奴斬首示眾。同時,又將王軌的首級送回滑州安葬。這樣一來,滑州吏民心悅誠服,立即向竇建德請降。

滑州歸降,迅速起到了連鎖反應,附近不少州縣,紛紛望風而降。竇建德覺得,此次進攻唐朝,取得了自己預期的戰果。所以,武德二年(619年)十月,竇建德結束了南侵唐朝的戰爭,率軍返回洺州,築萬春宮。從此,竇建德宣佈遷都洺州。

回頭再來說說李世勣的情況。

當初,黎陽被竇建德攻破,李世勣率領數百騎兵,突出重圍,衝破夏軍的包圍圈。由此可見,李世勣名將之稱絕非浪得。能在那樣身陷重圍的絕境下,率領部隊殺出重圍,李世勣確實有過人之處。

既然李世勣已經成功突圍,那就應該返回李唐腹地,整合兵力,再圖奪回黎陽。可是,黎陽淪陷之時,李世勣的父親徐蓋,落入敵手,生死未卜。李世勣擔心父親的安危,不能袖手旁觀。於是,李世勣產生了一個想法,假意投降竇建德,深入敵營,尋找機會,殺死竇建德,救出父親。到時候,再回歸大唐,也不算遲。

見到李世勣這樣的名將前來“投降”,竇建德喜出望外,任命李世勣為左驍衛將軍,繼續把守黎陽。但是,竇建德並不完全相信李世勣,他留了一個心眼。一方面,竇建德讓李世勣鎮守黎陽;另一方面,則把李世勣的父親徐蓋扣為人質,留在身邊,用父子親情來要挾李世勣。

本來,李世勣“投降”竇建德,完全就是權宜之計,只是擔心父親安危。所以,李世勣屈身於竇建德陣營,時時刻刻想著的是,何日迴歸大唐朝廷。但是,李世勣又有擔心,害怕因為自己,連累了父親。為了萬無一失,李世勣找來心腹郭孝恪,二人私下密謀如何迴歸唐朝,郭孝恪建議李世勣:

吾新事竇氏,動則見疑,宜先立效以取信,然後可圖也。(《資治通鑑》)

郭孝恪的建議是,咱們剛剛投奔,竇建德肯定還留有戒心。如果貿然行動,不但事與願違,反而會搭上性命。所以,目前的策略,以靜制動,先為竇建德建立功勳,打消他的疑心,讓他放鬆警惕。然後,我們再找機會,逃出敵營,迴歸大唐。

李世勣覺得郭孝恪的建議,很有道理。由此,李世勣開始了他的敵營“潛伏期”。如何潛伏,還不會讓竇建德察覺?李世勣非常聰明,一方面,他在竇建德麾下效力,為他南征北討,立下許多戰功,不給他任何把柄;另一方面,李世勣則在暗地蟄伏,尋找合適的機會,殺掉竇建德,帶上父親,重返唐朝。

終於,機會來了。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李世勣向竇建德獻上了一條“軍事計策”。這個軍事計策,實際上,就是李世勣請君入甕的陷阱,為竇建德佈置的圈套。那麼,這是一條怎樣的計策呢?李世勣遣人遊說竇建德:

曹、戴二州,戶口完實,孟海公竊有其地,與鄭人外合內離;若以大軍臨之,指期可取。既得海公,以臨徐、兗,河南可不戰而定也。(《資治通鑑》)

之前,竇建德與洛陽結盟,那是出於對抗李唐的需要。現在,情況變了。王世充廢殺了皇泰主,篡位自立。竇建德與王世充二人,各懷鬼胎,都想吞併對方。李世勣提出這個方案,竇建德當然心動。在李世勣的建議下,竇建德決定親征河南,派自己的大舅子行臺曹旦,率軍五萬先行渡河,李世勣引兵三千策應。

這就是李世勣計劃的一部分。等竇建德到達河南,李世勣趁機襲擊他的軍營,將其殺死,然後帶上父親,以及竇建德的土地、地盤,迴歸大唐。一切準備就緒,只等竇建德自投羅網。不料,關鍵時刻,橫生枝節。怎麼回事呢?原來,竇建德的夫人曹氏生產,竇建德沒有如期到達。李世勣的奇襲計劃,意外落空了。

此次計劃沒能實現。但是,過了不久,又出現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狀況,使得李世勣成功虎出牢籠,光明正大地反出敵營,迴歸李唐。這一切,還得從李世勣的一個拜把子兄弟說起來。

李世勣有一個結義兄弟,名為李文相,號稱“李商胡”。此人手上聚集了五千兵馬,也暫時投在竇建德麾下。李商胡的母親霍氏,很不簡單,這個老太太,精於騎射,性格強悍,自稱“霍總管”。

這位霍老太太,對竇建德十分不滿,甚至視若仇讎。主要原因是,竇建德親征河南時,他的大舅子,前鋒大將曹旦,四處縱兵劫掠,包括李商胡也沒能倖免。然而,竇建德卻沒有制止這種行為。至此以後,霍氏對竇建德恨之入骨。

有一次,李世勣前來拜見霍氏,霍氏當著李世勣的面,控訴竇建德的無道:“竇氏無道,如何事之!”聽霍氏這麼說,李世勣覺得這又是一個機會。所以,李世勣好言勸慰霍氏:“母無憂,不過一月,當殺之,相與歸唐耳!”三人於是定下大計,找機會殺掉曹旦,一起投奔唐朝。

不過,等李世勣走後,霍氏擔心夜長夢多,李世勣會產生動搖。因此,霍氏告訴兒子李商胡,乾脆先下手為強,快刀斬亂麻,我們立即行動,馬上除掉曹旦,直接造反,屆時與李世勣一起投唐:

東海公許我共圖此賊,事久變生,何必待其來,不如速決。

母子二人一拍板,決定連夜動手。當天夜裡,霍氏、李商胡假意宴請曹旦麾下的二十三員偏將,把這些人灌醉之後,全部殺死。當時,曹旦的兩員部將高雅賢、阮君明,還帶領部眾,駐紮於黃河北岸。

緊接著,李商胡假傳曹旦命令,派遣四條大船,運載三百夏軍過河。等大船駛至河道中流,李商胡下令,將這三百夏軍斬盡殺絕。在這三百人中,只有一個獸醫,水性較好,跳下大船,游回對岸,向曹旦彙報此事。曹旦聽後,才知大事不妙,立即命令全軍戒嚴,防止叛軍襲營。

不怕虎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李商胡母子做這些事時,事先並沒有告知李世勣。等到一切都幹完了,李商胡才派人通知李世勣。此時,李世勣正在曹旦軍中。聽到這個訊息後,李世勣被驚出一身冷汗。萬一走漏了風聲,李世勣恐怕有性命之憂,曹旦此舉,顯然將李世勣置於險境。

事已至此,也沒有其它路可走。郭孝恪建議李世勣,趁曹旦沒有防備,突襲曹旦大營,將其擊殺,然後破營而出。可是,沒等李世勣集合兵力,突襲曹旦,曹旦此時早已下令全軍戒嚴。所以,奇襲曹旦的計劃,顯然無法實施。情急之下,李世勣、郭孝恪迅速作出反應,率領數十名騎兵,衝出敵營,投奔唐朝。

李世勣雖然成功脫險,逃出竇建德的魔爪。但是,他的父親徐蓋,還深陷敵營。對於李世勣而言,自古忠孝難兩全,面對家國大義,他唯有捨棄親情,選擇忠義。殊不知,李世勣的這個抉擇,差點為父親帶來殺身之禍。

針對李世勣的逃離歸唐,夏國的滿朝文武大臣,都憤怒不已,看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所以,群臣一致建議竇建德,殺掉李世勣之父徐蓋,震懾李世勣。然而,竇建德力排眾議。他認為,李世勣歸唐,說明他不忘舊主,是一個難得的忠義之人,不能因此遷怒於其父。很快,徐蓋便被竇建德赦免:

世勣,唐臣,為我所虜,不忘本朝,乃忠臣也,其父何罪!(《資治通鑑》)

武德三年(620年)正月,李世勣、郭孝恪率領部眾,順利回到長安。所以,在眾多唐初開國元勳中,李世勣是唯一一個兩次歸順唐朝的傳奇將領。在第二次迴歸唐朝不久,李世勣即追隨秦王李世民,平定劉武周和宋金剛,參與了介休決戰,一舉擊潰宋金剛殘部。之後的唐初統一戰爭,李世勣亦是戰功卓著,先後經歷了東征洛陽的“虎牢關之戰”、平定江淮輔公祏等一系列大戰。

自第二次歸順唐朝以來,李世勣便一心一意,不辭辛勞地為李唐王朝南征北戰,平定四海。唐太宗即位後,在唐王朝的對外戰爭中,李世勣(李勣)更是居功至偉,大破突厥、兩擊薛延陀、平滅高句麗,歷經高祖、太宗、高宗三朝,出將入相,位極人臣。最終,一代名將李勣,在唐高宗統治時期,以七十六歲高齡壽終正寢,可謂生榮死哀。

從武德二年(619年)二月,竇建德率軍進攻邢州,到同年十月,竇建德班師洺州。將近九個月的南侵李唐,竇建德幾乎出盡了風頭,攻佔了唐朝潼關以東數州之地。面對竇建德暴風驟雨的進攻,李唐王朝根本毫無還手之力,接連丟失了一個接著一個的重要州縣,以及戰略要地。

事實上,並不是唐朝軍隊不堪一擊,而是李唐沒有騰出手來。要知道,武德二年(619年)到武德三年(620年)的上半年,正是河東之戰最激烈的時候,唐王朝的主要精力,全部集中在河東戰場,與劉武周、宋金剛之間的戰爭。因此,無暇顧及竇建德的南侵,才讓竇建德鑽了個空子。

但是,不管怎麼說,竇建德的大舉南侵,讓唐朝吃了大虧,遭到不小的損失。此次南侵,也讓李唐王朝意識到,將來的中原戰場之上,竇建德的夏政權,必將是一個強勁的對手。日後,唐朝進軍中原,定鼎天下,肯定會和竇建德發生一場生死角逐。所以,從此刻起,唐朝上上下下,開始對竇建德高度重視。

就在竇建德向唐朝發難的同時,中原地區的另一股重要的政治、軍事集團,也發生了鉅變。洛陽城內,風雲突變。作為洛陽政局實際操控者的王世充,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韙,廢殺了皇泰主楊侗,公然僭逆稱帝,建立了與唐、夏兩國鼎足而立的——河南鄭政權,徹底取代隋朝在洛陽的統治。

身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的洛陽權臣,王世充是如何一步步實施自己的稱帝計劃,登上夢寐以求的皇帝寶座?同時,王世充的稱帝建國,對於中原形勢的發展,又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霸王附體,貂蟬為我更衣

天官青龍

亮劍:二道販子的抗日

邪惡的胖子1981

大乾,一心求死,我真是大貪官!

老鼠愛上貓

女主她爹是個萬人迷

從心大師

千秋之改

zz星夜

從長平之戰開始

隨雲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