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遊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二章 決勝虎牢(1)——虎牢關外破十萬,巍巍大唐:開國,燕山遊俠,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從武德四年(621年)的三月到四月,李世民率領三千五百玄甲軍精銳,在洛陽以東的天險要塞——虎牢關,與竇建德的十餘萬夏國大軍,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阻擊戰。兩軍陣前,各為其主,打得不可開交。

一個多月的纏鬥、阻截以及消耗,竇建德損兵折將,糧道遇襲,大軍遲滯於虎牢關,寸步難行。夏軍接連受挫,士氣低落,將士思歸。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避免十幾萬大軍陷入絕境,竇建德決心鋌而走險,儘快結束戰爭,馳援洛陽,主動與李世民決戰。

同樣,透過一個多月的消耗戰,李世民也看出夏軍已是強弩之末,此刻決戰,一定可以一戰而勝。

因此,李世民、竇建德兩方,都在尋找決戰的機會。就這樣,影響到洛陽之戰的關鍵性戰役——“虎牢關決戰”,即將正式打響。

那麼,在這場至關重要的虎牢關決戰中,李世民是如何巧妙用兵,憑藉不足四千人的玄甲軍精銳,以少勝多,一舉擊潰數倍於己的夏國大軍,生擒夏王竇建德,為洛陽之戰贏得最終的勝利?而攻取洛陽,破鄭滅夏的空前勝利,又對李唐王朝一統天下的大業,產生了怎樣重要的影響呢?

首先,有必要簡單介紹一下,唐、夏虎牢關決戰前夕,整個洛陽戰局以及兩軍對峙的大致背景。

前面兩回章節說過。

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唐高祖李淵為了與河南王世充、河北竇建德,爭奪中原霸主之位,實現大唐定鼎中原的宏願,委任秦王李世民為統帥,率領十萬唐軍,東征洛陽,攻打王世充的鄭政權。

開戰初期,短短數月,李世民率領唐軍,勢如破竹,王世充接連遭遇敗績,損失數萬精兵,河南州郡相繼望風而降。不久,李世民兵臨城下,猛攻洛陽。坐困洛陽孤城的王世充,只能向河北霸主夏王竇建德求援。竇建德出於唇亡齒寒的考慮,親率十餘萬夏軍,馳援洛陽,夾擊唐軍。

面對兩線作戰的軍事壓力,李世民沒有自亂陣腳,當機立斷,決定兵分兩路,雙管齊下。一方面,李世民命齊王李元吉、老將屈突通,指揮唐軍主力,繼續圍攻洛陽,不讓王世充出城與夏軍會合;另一方面,李世民則親統三千五百玄甲軍精銳,趕在竇建德之前,搶佔虎牢關,截擊竇建德大軍。

和竇建德在虎牢關對峙了一個多月,李世民巧妙結合了游擊戰、運動戰的戰術,採用纏鬥之策。結果,竇建德和他的十幾萬軍隊,被李世民麾下不足四千人的玄甲軍,牽著鼻子走,折騰得筋疲力盡,逐漸喪失鬥志。

因此,直到武德四年(621年)四月,夏軍軍中的厭戰情緒,日益瀰漫,人人都不願繼續打下去了,歸心似箭。在這種情況下,決戰勢在必行,竇建德沒得選擇。若不與唐軍決戰,夏軍困於虎牢關,糧草不濟,軍心不振。早晚有一天,十餘萬大軍,即使不被李世民擊敗,也會從內部自動崩潰,甚至是不戰而敗。

竇建德迫切地希望決戰,正是李世民一直期盼的事情。這場大戰,李世民籌劃許久,為的就是此刻。在李世民看來,一個多月的纏鬥,十餘萬夏軍,早已變得兵無鬥志,將無戰心。

可以說,現在的竇建德大軍,就是一隻只病虎;而李世民與他的玄甲軍,卻是一群張著血盆大口的野狼。所謂“猛虎難架群狼”,更何況是一幫病虎。

所以,決戰虎牢關,也是李世民的心之所向。因為此時此刻,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了。竇建德急躁冒進,而夏軍將士又疲憊不堪,士氣低落。趁著這個機會,李世民部署唐軍,因地制宜,設下層層埋伏,順勢反攻,定能一舉擊潰竇建德主力。同時,還可以一勞永逸,解決竇建德、王世充兩股勁敵。

關係到洛陽之戰最終勝負的“虎牢關決戰”,即將來臨。唐、夏雙方,都做好了戰前準備,甚至做好了最壞的打算。這一戰,關係到天下的未來走向,也關係到各自政權的生死存亡。勝的一方,必將成為天下之主;敗的一方,則會死無葬身之地,更不要說是號令天下,平定四海了。

對於決戰,竇建德還是非常有信心的。雖然,與李世民在虎牢關對戰的一個多月,竇建德連連失利,沒有討到任何便宜。可是,竇建德畢竟佔據兵力上的優勢,他麾下有足足十餘萬大軍。反觀李世民,他能調動的兵馬,僅僅不到四千人的玄甲軍。所以,從兵力對比上,竇建德對唐軍具有壓倒性的優勢。

儘管,數次前哨戰中,李世民不斷取勝,斬獲頗多;但如果真的要和夏軍決戰,他的兵力還是太少了。兵力懸殊,敵眾我寡,這種情況下,能否成功擊敗夏軍,尚且是一個未知之數。

不過,這對李世民而言,並不算什麼。從李世民以往的作戰經歷來看,無論是淺水原之戰大敗薛仁杲,蕩平西秦政權;還是收復河東失地,消滅劉武周、宋金剛勢力;包括此番陳兵洛陽城下,北邙、青城宮數戰擊破王世充主力。哪一場戰役,不是以少勝多,創造奇蹟。所以,十餘萬夏軍,在李世民眼中,根本不在話下。

更何況,李世民具有必勝的信念與把握。就純粹的兵力對比來說,唐軍的確人數不多,處於劣勢。可是,若論兩軍實力,夏軍此時軍心不穩,軍紀渙散,完全就是一支疲憊之師;唐軍則不同,玄甲軍在李世民的帶領下,本身就是第一強軍,再加上以逸待勞,全軍士氣高漲,磨刀霍霍。

一支爛軍,一支強軍,兩相對比之下,孰勝孰負,似乎已經提前註定好了。所以,李世民的自信,不是狂妄,而是他有自信的資本。別說竇建德有十幾萬大軍,即使他有百萬之眾,李世民照樣坦然無懼,來多少,滅多少。

決戰一觸即發,李世民、竇建德兩個人,都卯足了勁,都想一口吃掉對方,那得看看誰技高一籌。其實,李世民早就發現,竇建德已經走入了一個極端,不計成本地急切求戰。既然如此,李世民索性就好好陪他玩玩,吊吊竇建德的胃口,給他設一個更大的局,牢牢地套住竇建德。

這個更大的局是什麼呢?上一章節的最後提到過,誘使竇建德主動出戰。

武德四年(621年)五月初一,李世民率軍北渡黃河,南逼廣武,打探敵情,趁機留下1000餘匹戰馬,假裝在黃河岸邊放牧,引誘竇建德上鉤。而後,當天晚上,李世民返回了虎牢關。那麼,竇建德上當了嗎?上當了。

前文不止一次說過,竇建德此時的心理,無非就是立刻和李世民決戰,衝破唐軍的虎牢關防線,快速趕到洛陽,夾擊唐軍主力。或許,竇建德知道,黃河岸邊的那一千多匹戰馬,就是李世民丟擲的誘餌。但是,他還是想都不想,義無反顧地去咬這個誘餌,掉進了李世民挖好的陷阱裡。

武德四年(621年)五月初二,也就是李世民黃河牧馬的第二日,竇建德率領夏軍主力,傾巢而出,全部拔營,與唐軍決戰。根據史書記載,夏軍這次出兵,聲勢尤為浩大,正如其當初從河北馳援洛陽一樣:

建德果悉眾而至,自板渚出牛口置陳,北距大河,西薄汜水,南屬鵲山,亙二十里,鼓行而進。(《資治通鑑》)

當時,竇建德率領全部夏軍主力,傾巢出動,全力進攻,自板渚出牛口,排兵佈陣,北靠黃河,西臨汜水,南連鵲山,陣形南北綿延二十里,擂鼓之聲震天動地,一路向西挺進。

十幾萬夏國軍隊,大張旗鼓,高調出兵,其目的就是為了震懾唐軍,對唐軍形成大兵壓境之勢。

夏軍來勢洶洶,看架勢,是要和李世民拼命的樣子。雖然到了這個時候,跟隨李世民一起來到虎牢關的唐軍將領,已經做好了打硬仗的準備;但是,他們也沒見過這麼多的夏軍,呼嘯而來。所以,唐軍諸將心裡不免有些發怵,不知道這仗該怎麼打,人人面有懼色,如臨大敵。

面對大兵壓境,諸將恐懼的危急關頭,李世民臨危不懼,再次展現了自己的領袖魅力。只見,李世民領著數名貼身騎兵,登上一座山丘,瞭望敵情。不一會兒,李世民轉過身來,對諸將耐心分析道,實際上也是最後的戰前動員:

賊起山東,未見大敵。今度險而囂,是無政令;逼城而陣,有輕我心。我按兵不出,彼乃氣衰,陣久卒飢,必將自退,追而擊之,無往不克。吾與公等約,必以午時後破之。(《舊唐書·太宗本紀》)

這段話中,李世民提出了自己的應敵之策。他準確地判斷出,竇建德自從崛起於河北以來,所向披靡,幾乎沒有遇到大的勁敵。這樣一來,必然會讓竇建德目空一切,眼高於頂;如今,竇建德傾巢而出,率眾來攻,軍隊之中卻喧囂不止。由此可見,夏軍之中,毫無政令,紀律可言。而且,夏軍是在逼近城池的時候,才結成陣形,更能說明,他們的輕敵之心。

針對夏軍的軍紀鬆散,驕縱輕敵,李世民認為,唐軍目前最穩妥的戰術,那就是按兵不動,切不可輕舉妄動。唐軍按兵不動,嚴陣以待,一點點消磨掉夏軍的囂張氣焰。等到夏軍氣勢衰竭,士卒飢餓之時,自會主動退卻。屆時,唐軍大舉尾隨追擊,中午時分,定能大破夏軍。

果然如李世民所料,竇建德根本沒有把這支不到四千人的大唐玄甲軍,放在眼裡。在他看來,自己手握十餘萬兵馬,具有絕對優勢,泰山壓頂,唐軍若要抵擋,簡直就是蚍蜉撼樹,不自量力。

但是,竇建德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夏軍兵多,大如牛;唐軍兵少,小如釘。牛和釘相撞,卻未必撞得過釘子。況且,輕敵乃兵家大忌。竇建德這樣輕視自己的對手,終究會為此付出代價。

很快,輕敵的竇建德,主動向唐軍發起進攻。怎麼回事呢?竇建德集結軍中三百騎兵,由他親自率領,渡過汜水,進逼唐軍大營,距離唐營僅僅一里,也就幾百米遠。緊接著,竇建德遣使前往唐軍大營,面見李世民,與其約戰,讓李世民也挑選數百銳士,和自己真刀真槍地打一仗:“請選銳士數百與之劇。”

李世民何許人也,他不是被嚇大的。區區三百夏軍騎兵,就想把他這位大唐軍神震懾住,那是不可能的。李世民一看,好,你想要打,咱們就打打看。於是,李世民派遣麾下大將王君廓,率領二百長槊兵,出營迎戰。

王君廓率領兩百精兵,迎擊竇建德的三百騎兵,與其正面交鋒。戰鬥異常膠著、激烈,唐軍乍進乍退,幾乎和夏軍在短兵相接。雙方打得難解難分,不分勝負。兩軍戰成了平手,一時難以消滅對方,便各自鳴金收兵,引軍退下。

按道理講,玄甲軍的戰鬥力,不應該是這個樣子。想當初,洛陽城下,青城宮一戰,王世充的數萬江淮勁旅,被僅僅數千人的玄甲軍精兵,殺得幾乎片甲不留;同樣,初到虎牢關的第一戰,李世民也是以五百玄甲軍驍騎,層層設伏,以少勝多,一舉擊穿五、六千人的夏軍精銳騎兵,斬首三百餘級。

為什麼這次的作戰,曾經驍勇善戰,所向無敵的玄甲軍,一反常態,竟然與區區三百夏軍,打了個平手?顯然,李世民是故意的,這是他的障眼法。真要打起來,以玄甲軍的戰鬥力,別說三百夏軍,就算是三千夏軍,亦不在話下。

然而,這並不是李世民的戰略意圖。先前,關於如何應對來勢洶洶的竇建德主力,李世民早就定下了一個原則,按兵不動,消磨掉夏軍的銳氣。所以,李世民指示大將王君廓,讓玄甲軍故意示弱,不要將真實的實力展現出來。這樣一來,使得竇建德產生一種錯覺,誤以為唐軍已經到了極限,從而麻痺大意,放鬆警惕,有利於唐軍發起全線反擊,徹底擊潰夏軍主力。

唐、夏兩軍,在虎牢關決戰的前哨之中,打了個平手,不分勝負,各自鳴金收兵。就在此時,兩軍陣前,卻發生了一個意外的狀況,頓時給了竇建德和夏軍將士當頭一棒,令其士氣重重受挫。

兩軍雖然暫時收兵,但是,此時此地,在夏軍陣前,有一個人依然在耀武揚威地顯擺,誰呢?王世充的侄子王琬。可能有人會有疑問,王世充的侄子王琬,不好好待在洛陽城中,為什麼會出現在竇建德軍中?

前文說過,唐軍主力在李元吉、屈突通的率領下,圍困洛陽,王世充坐困孤城,突破不了唐軍的外圍封鎖,內心無比焦灼。而且,竇建德的十幾萬夏國援軍,又被李世民拖在虎牢關,無法脫身。

萬般無奈之下,王世充只得投鼠忌器,派出兩個使者王琬、長孫安世,連夜出城,前去虎牢關夏軍大營,請求竇建德趕快和唐軍決戰,馳援洛陽。其中,王世充的侄子王琬,正是兩個使者其中之一。

王琬、長孫安世來到夏軍軍中後,當時,凌敬正向竇建德獻“圍魏救趙”之計,繞過李世民精銳,渡過黃河,襲取李唐河東之地,壓迫關中防線。因此,王琬、長孫安世二人,上下打點,花費重金,賄賂夏軍的重要將領。故而,夏軍諸將一致排擠凌敬,慫恿竇建德出兵決戰。在諸將的攛掇下,竇建德頭腦一熱,決定和李世民決戰。

正因如此,王琬才出現在夏軍軍中,參與了和唐軍的虎牢關決戰。畢竟,鄭、夏兩國,目前是一條船上的盟友。雖然,鄭國沒有能力派出軍隊,配合竇建德的作戰。但是,面子工程還是要做的,王琬留在夏軍軍中,就是鄭國表面上做做樣子罷了,證明兩國結盟御唐的誠意。

所以,當兩軍收兵之後,王琬仍然在陣前耀武揚威,遲遲沒有回去。問題是,王琬的行為,過於張揚了。他胯下的那匹戰馬,便是以前隋煬帝的御馬,長得高大威猛,骨骼雄健。而且,王琬身上穿的鎧甲,也甚是光鮮亮麗。這身行頭,特別容易成為唐軍的靶子。果然,王琬的厄運,很快就來了。

唐軍收兵回營,不一會兒,李世民偶然出營巡視,觀察敵方軍情。結果,李世民一眼就看見了在陣前顯擺的王琬,心裡非常不爽。特別是,王琬胯下的那匹寶馬,引起了李世民的注意。要知道,李世民尤其鍾愛寶馬良駒,看到王琬的坐騎,不免有些心動,隨口說了一句:“彼所乘真良馬也。”

這也許就是李世民隨口一說,發出的一句感嘆罷了,並沒有放在心上。可是,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有人卻放在心上,誰呢?猛將尉遲敬德。當時,李世民出營巡視,尉遲敬德隨行左右,護衛秦王安全。

聽到李世民脫口而出的一句,那傢伙騎的真是一匹好馬。尉遲敬德立刻來了興致,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當即主動向李世民請纓,拍著胸脯保證道,大王請放心,末將馬上前往,幫您把那匹寶馬奪過來。

一看尉遲敬德要前往奪馬,李世民這才反應過來,趕忙上前阻攔,說:“豈可以一馬喪猛士?”意思是,我就是隨口說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馬再好,也沒有一個勇冠三軍的大將重要。我身為大唐的三軍主帥,怎麼會因為區區的一匹馬,而讓一員大將無端喪命呢!

這還真不是李世民杞人憂天,他的擔憂是有道理的,為什麼呢?因為王琬處於前沿陣地,身後便是夏軍主力。如果尉遲敬德直衝過去,驚動了敵營中的夏國大軍,招來對方的瘋狂反撲。到時候,不光是尉遲敬德會白白送了性命,整個唐軍戰線也會受到衝擊,將會打亂李世民的作戰計劃與軍事部署。

誰知,李世民越是這麼說,越能激起尉遲敬德的爭強好勝之心,自己還偏要奪下那匹馬,獻給秦王。所以,尉遲敬德沒有聽從李世民的規勸,與自己的兩個助手高甑生、梁建方,策馬揚鞭,三騎猛然衝殺,直奔王琬而去。

由於王琬的靠近前沿,位置比較凸出,再加上尉遲敬德是突然衝來,王琬自然沒有防備。再加上,尉遲敬德是那樣英勇的一員猛將,王琬豈是他的對手。因此,沒等王琬回過神來,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就被尉遲敬德一把揪下馬來,當場生擒。然後,尉遲敬德裹挾著王琬,連帶著那匹馬,揚長而去,返回唐營。

尉遲敬德這一連串的動作,把所有夏軍士兵都驚呆了。他的速度也太快了,根本來不及派兵攔截,只能眼睜睜地望著,尉遲敬德絕塵而去,生擒王琬回營。看到尉遲敬德得勝歸來,李世民總算鬆了一口氣,遂又委派尉遲敬德,前往黃河北岸,收攏留在那裡的1000餘匹牧馬。等到尉遲敬德回來後,李世民下令,整軍出戰。

那麼,尉遲敬德為什麼要執意生擒王琬,奪取良馬,甚至連李世民的勸告都不聽了?並非只是簡單的逞逞英雄,彰顯個人的武力值。更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摧破敵膽,重挫敵軍士氣!

眾所周知,兩軍對壘,斬獲、殺傷敵軍再怎麼多,也沒有比生擒或殺死敵軍主將,對敵方士氣的打擊,來得更直接。所謂“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百萬軍中取敵首,正是這個道理。

儘管王琬不是夏軍陣營的將領,但他畢竟是王世充的親侄子,何況此時身處夏營,也算是夏軍的一份子。故而,王琬的被擒,對於鄭、夏聯軍的打擊,尤其是對夏軍士氣的打擊,格外沉重。本來,夏軍此時已是一支疲勞之師,現在又遭到這樣的重擊,全軍上下的沮喪,可想而知。

虎牢關決戰前夕,夏軍前哨作戰失利,與唐軍戰成平手,毫無進展;盟軍將領又被生擒,士氣受挫。戰場形勢的發展,越來越不利於夏軍。但是,話說回來,儘管如此,竇建德依舊佔據著絕對優勢,他手上兵力雄厚,大兵壓境,逼迫不到四千的玄甲軍。只要和李世民耐心打下去,竇建德未必不能取勝。

不過,正應了那句話,“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李世民的道行,還是比竇建德要深。他早就找到了對付竇建德的妙招,絕不會讓竇建德得意太久。只不過,時機還沒有成熟,一旦成熟,李世民便會一舉收網,一擊命中,徹底滅掉竇建德的所有精兵主力,將夏國政權了結在虎牢關。

終於,虎牢關真正的決戰,還是最終開啟。這場針對竇建德的棋局,也到了收官的時候了。

李世民堅持按兵不動,不與夏軍主力正面交鋒,故意吊著竇建德。這樣一來,李世民堅守不戰,竇建德便無法與唐軍決戰,也無法快速從正面突破虎牢關,甩開李世民的糾纏,趕赴洛陽。更關鍵的一點是,虎牢關的戰事不能再拖下去了,如果繼續和唐軍在虎牢關乾耗,軍心、士氣必然會被完全耗盡,徹底失去戰鬥力,失敗是早晚的事情。

從奔赴虎牢關開打,直到現在正式決戰,李世民都非常沉得住氣,很有耐心,不急於和竇建德爭一時長短。李世民久經沙場,以他過往的經驗,非常清楚地知道,此戰事關重大,誰能堅持到最後,誰才是最後的贏家。

這場決戰已經到了最關鍵的時刻。所以,李世民在耐心地等待,等待時機,一個決戰的良機。終於,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這個決戰的時機,還是讓李世民等到了。根據史書的記載:

建德列陣,自辰至午,士卒飢倦,皆坐列,又爭飲水,逡巡欲退。(《資治通鑑》)

竇建德率領大軍,傾巢而出,向唐軍大營層層逼近。十餘萬夏軍兵馬,這幾乎是竇建德全部的家底,在唐營門前排好陣形,不斷叫囂攬戰。夏軍從早上就開始列陣挑釁,一直到了中午時分。不管夏軍如何在營外叫罵、挑戰,唐軍將士就是不出營應戰,完全當作沒聽見的樣子,你愛罵你就罵,我就不出戰,你能把我怎麼著吧!正所謂,任他圍困千萬重,我自巋然不動。

一來二去,夏軍士卒如同洩了氣的皮球,士氣一下垮了大半。從早上折騰到中午,夏軍累得快散架了,結果,唐軍陣營紋絲未動。持續不斷的叫囂、挑釁,夏軍士兵又累又餓,疲憊不堪。加上那個時候,盛夏來臨,天氣炎熱。夏軍軍中,將士個個口乾舌燥,便三五成群地坐在地上休息,防備逐漸鬆懈下來。

就在此時,李世民站在唐營的高臺上,向下瞭望敵情,突然發現,夏軍內部出現異動。怎麼回事呢?原來,不少夏軍士兵,難忍口渴,紛紛離開隊伍,爭先恐後地來到後方陣線,搶著喝水。如此一來,夏軍陣形開始出現鬆動,十幾萬人馬的軍隊,根本毫無秩序,軍紀,乃至號令可言。

唐營之中的秦王李世民,見到此情此景,大喜過望。自己期盼已久的決戰時機,終於到來了。現在的夏軍,軍紀渙散,戰陣鬆弛,已是一支徹徹底底的散兵遊勇。倘若此時對其發起突然襲擊,大舉反攻,一定可以大破夏軍。戰機稍縱即逝,李世民豈能輕易放過,肯定要牢牢抓住這唯一的決戰機會。

很明顯,李世民準備動手了。既然決定突襲夏軍,進行最終的決戰,就要做到萬無一失。即使打定主意,李世民也要打消最後的疑慮,證明自己的判斷是否準確。如何證明呢?李世民派出小股部隊,前去刺探竇建德大軍的虛實。

於是,李世民命秦王府驃騎將軍宇文士及,率領三百玄甲軍騎兵,從夏軍正面繞過,經過敵陣以西,向南推進,與夏軍保持平行。實際上,李世民派遣宇文士及率兵南進,就是讓他去打探夏軍虛實。

說一點題外話,宇文士及此人,正是宇文述的幼子,宇文化及的幼弟;同時,他還是隋煬帝的女婿,娶了隋煬帝的女兒南陽公主。唐朝建立之後,宇文士及便入仕李唐王朝,在秦王李世民麾下效力。

宇文士及此次奉李世民之命,率領三百騎兵,南進刺探敵情。臨行之前,李世民千叮嚀、萬囑咐,告誡宇文士及,如果敵軍沒有動靜,你便引兵撤回;一旦夏軍出現騷動,則大軍立即東出擊敵:

賊若不動,爾宜引歸,動則引兵東出。(《資治通鑑》)

接到李世民分派的任務後,宇文化及自然不敢怠慢,立刻率軍南進,避開夏軍正面之敵,來到陣前。果然,經過認真觀察,宇文士及發現,夏軍軍陣當中,異常騷動,不斷有士兵離開隊伍。由此可見,夏軍顯然軍紀鬆懈,難以約束所轄部眾,正是全軍出擊,一舉破敵的大好時機。

隨即,宇文化及馬上派人,快馬加鞭,去通知秦王,可以出兵了。李世民得到訊息後,簡直是心花怒放,當場拍板決定,說:“可擊矣!”正好這個時候,尉遲敬德前往黃河北岸,收攏1000餘匹牧馬,碰巧返回唐軍大營。所以,李世民迅速傳令下去,命唐軍各部全線總攻,出戰竇建德。

虎牢關決戰,正式開始了,唐軍的戰鼓,已經咚咚敲響。應該說,此番決戰夏軍,李世民的精銳勁旅——玄甲軍,發揮了巨大作用。這最後的大決戰,幾乎是全部的玄甲軍精銳,集體上陣殺敵。

為了徹底擊敗夏軍主力,李世民雷厲風行,迅速出擊,將不到四千人馬的玄甲軍分成兩撥。李世民本人,親率一隊輕騎,先行突擊;大軍隨後跟進,東涉汜水,直撲敵陣,猛攻夏國兵馬。

唐軍發起總攻之時,竇建德並沒有在前線指揮作戰,而是在後方大營舉行朝會,接受群臣朝謁。雖然大戰迫在眉睫,但是,竇建德依舊和往常一樣,照例進行朝會,接見群臣。也就是說,夏軍的大部分重要將領,此時皆不在一線部隊。換言之,夏軍的前方部隊,群龍無首,缺乏統一指揮,特別容易被一擊致命。

不得不承認,李世民的確是一個傑出的軍事統帥,他選擇出兵決戰的時機,實在是太準了。夏軍前方部隊指揮中空,號令不一,若唐軍抓住這個機會,猛攻夏軍,絕對能夠徹底將其消滅。

不過,出人意料的是,李世民並沒有去攻擊夏軍的一線部隊,而是走了一步更絕的棋。這一步更絕的棋,不僅可以事半功倍,還能快速擊敗竇建德,取得最終的勝利。簡而言之,八個字可以概括:中心開花,斬首行動。那就是,李世民親自率領精銳輕騎,單刀殺入,繞開夏軍主力,直擊竇建德中軍大營,生擒竇建德。

這才是李世民用兵的高明之處,與其和夏軍主力拼死血戰,付出較大的代價,倒不如直接端掉敵人的指揮中心。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拿捏住夏軍佈防的紕漏之處,將其徹底打垮。

之所以要繞開夏軍一線主力,選擇直擊竇建德中軍大營,李世民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主要有兩點考慮。

第一,夏軍大部分主力,都在一線,後方中營兵力空虛,沒有多少精兵護衛。竇建德肯定想不到,李世民會繞過一線部隊,迂迴到後方,攻擊自己的中軍大營。所以,直取竇建德中軍,對李世民而言,是有很大的勝算。

第二,擒賊先擒王。竇建德是十幾萬夏軍的靈魂所在,一旦攻破夏國中軍大營,殺死或生擒竇建德;那樣一來,十幾萬夏軍,就會變成一個無頭巨人,徹底喪失鬥志,不堪一擊。也許到了那個時候,李世民連打都不用打,前方的夏軍部隊,便會乖乖地放棄抵抗,向唐軍投降。

前文說過,李世民率軍渡過汜水,襲擊竇建德中軍的時候,竇建德正在舉行朝會,接受群臣朝拜,他不會想到唐軍敢來偷襲。因此,整個部隊,防備非常鬆懈,基本處於一種不設防的狀態。

就當竇建德君臣還在上朝的時候,一隊玄甲軍騎兵,突然衝破夏軍大營,鐵蹄錚錚,掩殺而來。當時,竇建德正接受群臣朝拜,玄甲軍就已經殺到了營門外。面對突如其來,從天而降的唐軍鐵騎,竇建德整個人都懵圈了,一時沒有反應過來。他身邊的大臣們,也是面面相覷,紛紛向竇建德聚攏。

唐軍突襲大營,夏國君臣慌成一團,該怎麼辦呢?情勢萬分危急,竇建德也是豁出去了,急忙調集騎兵衛隊,命他們擋住唐軍的進攻。可是,萬萬沒有想到,群臣隔在道路中間,竇建德的騎兵衛隊,根本無法透過。

於是,竇建德親自下令,指揮群臣散開,讓衛隊透過。在一片混亂當中,唐軍騎兵已經近在咫尺,衝到竇建德面前。看到唐軍奔襲過來,夏軍的騎兵衛隊,拼了命地掩護著竇建德,撤至東陂。剛歇了一口氣,唐軍大將竇抗引兵來攻。衛隊奮力抵抗,才暫時擋住了唐軍的兵鋒。

又過了沒多久,李世民率領玄甲軍輕騎精銳,親自趕來,殺進夏營。衝入敵軍營寨後,李世民立即指揮玄甲軍,猛攻夏軍。在秦王李世民的帶領下,玄甲軍將士無不英勇殺敵,人人奮力爭先,所向披靡,銳不可當。他們都知道,勝負在此一戰,只要拿下竇建德,大唐就是最終的勝利者。

尤其是李世民的堂弟淮陽王李道玄,表現得異常英勇,為唐軍將士做出了一個很好的表率。

淮陽王李道玄,是唐高祖李淵的堂侄,秦王李世民的堂弟,其父是唐高祖的堂兄河南王李贄,當時才十七、八歲的年紀。武德元年(618年),唐朝建立時,李道玄受封為淮陽王,並被授予右千牛一職。

不要看李道玄年紀輕輕,卻是李唐宗室中一位難得的少年英雄,驍勇善戰,久經戰陣,是在戰場上經歷過生死的一位宗室將領。李道玄平生,最敬佩堂兄秦王李世民,十五歲跟著李世民出生入死,大破宋金剛主力於介休,率先登城陷陣,得到了李世民的讚賞,戰後賞物千段,以示褒獎。

此次攻打洛陽,李道玄同樣隨軍出征,頻戰皆捷。後來,李世民親率三千五百玄甲軍,奔赴虎牢關,截擊竇建德主力大軍,李道玄又追隨左右。虎牢關初戰,李世民以輕騎誘敵,與李道玄率領伏兵陳於道左,待夏軍進入,大舉出擊,大破敵兵。可見,李道玄雖是李唐宗室,同時也是一位英勇的戰將。

這一次,李世民率領玄甲軍精騎,直攻夏軍主營。唐軍將士浴血拼殺,力戰夏國軍隊,幾乎每個人都視死如歸,英勇無畏。不過,在這其中,表現得最為英勇的人,不是別人,正是淮陽王李道玄:

淮陽王道玄挺身陷陳,直出其後,復突陳而歸,再入再出,飛矢集其身如蝟毛,勇氣不衰,射人,皆應弦而僕。世民給以副馬,使從己。於是諸軍大戰,塵埃漲天。(《資治通鑑》)

兩軍激戰過程中,淮陽王李道玄挺身殺入敵陣,衝擊夏軍背後,然後又返身殺出,緊接著重新突入,再入再出,猶如白袍小將一般神勇,風馳電掣,無人可擋,在夏軍軍陣中來去自如。

根據史書的記載,戰鬥最激烈的時候,李道玄身上所穿的鎧甲,插滿了羽箭,如同刺蝟毛一樣密集。好在,唐軍將士的明光鎧,質地精良,堅硬無比,尋常的箭矢,根本無法將其射穿。雖然李道玄身中數箭,卻並沒有受很重的傷。不過從另一方面,也能夠看出,李道玄打得非常艱苦。

儘管如此,李道玄依舊勇氣未減,彎弓搭箭,連續射倒數名敵兵。見到李道玄如此英勇,估計當時李道玄的戰馬受了重傷,李世民便把自己的副馬,給了李道玄,讓他緊緊跟在自己身邊,兄弟二人並肩作戰。

此時此刻,唐、夏兩軍主力,都相繼趕到。竇建德的中軍大營,成為了大戰的集中焦點。雙方展開了空前絕後的廝殺與血戰,兵戈相向,奮力鏖鬥。一時間,戰場上塵土飛揚,煙塵四起,難以分辨清哪邊是唐軍,哪邊是夏軍。可見,戰場的形勢已經徹底亂了,甚至到了敵我不分的地步。

趁著這個煙塵瀰漫,敵我不清的機會,李世民率領著史大柰、程咬金、秦瓊、宇文歆等數員大將,以及一支玄甲軍精銳,捲起戰旗,避過夏軍的正面部隊,悄悄繞到夏軍戰陣的背後。為什麼要將戰旗捲起?一則是為了隱蔽,防止被夏軍發現;二則也是為了出其不意,對夏軍更好地發起突襲。

到了敵軍方陣背後,李世民突然一聲令下,唐軍將士拉開戰旗。頓時,旌旗蔽空,迎風招展。由於當時塵土飛揚,什麼都看不清楚,夏軍將士只見到處都是唐軍旗幟,以為唐軍已從四面八方包抄過來,把自己團團圍住。這樣一來,夏軍所有人的心態,徹底崩潰了,完全失去了鬥志,瞬間作鳥獸散,四散潰逃:

世民帥史大柰、程知節、秦叔寶、宇文歆等卷旆而入,出其陳後,張唐旗幟,建德將士顧見之,大潰;追奔三十里,斬首三千餘級。(《資治通鑑》)

直到現在,戰局終於發生了驚人的逆轉。原本,唐、夏兩軍,激戰正酣,勝負不分。可是,誰也沒想到,李世民竟然兵行詭道,奇襲夏軍背後,致使夏軍整個戰線土崩瓦解,頃刻間,演變成了一場大潰敗。

夏軍潰敗,四散而逃,正是一舉擊敗夏軍的絕佳時機,李世民哪能輕易放過?到了嘴邊的羊羔肉,自然是要吃的。於是,李世民一聲號令,指揮唐軍乘勝追擊,足足狂飆突進三十里,斬首三千餘級,徹底擊破夏軍精銳主力。這一戰,竇建德和夏國軍隊輸了,而且輸得慘不忍睹。

那麼,夏軍主力兵敗如山倒,基本上全軍覆沒了,而竇建德的命運又將如何?一句話,竇建德現在是大勢已去,一潰千里,正所謂“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他手下倚為資本的十幾萬軍隊,都已經土崩瓦解,死的死,逃的逃,他還能做什麼呢?所以最終,竇建德也難逃兵敗被擒的命運。

在混戰當中,竇建德被唐軍的長槊刺中,身負重傷,然後一路拼命逃奔,流竄至牛口渚。關於牛口渚這個地方,竇建德對它是深惡痛絕。因為,竇建德在行軍途中,聽到當地童謠唱道:“豆入牛口,勢不得久。”所以,竇建德認為,牛口渚是一個不祥之地。沒有想到,竇建德最後竟然喪在了牛口渚。

竇建德倉皇逃亡,可是,唐軍追兵卻在後面緊追不捨,不肯放過他。兩員唐軍戰將:車騎將軍白士讓、楊武威,奮力追殺竇建德。慌亂之中,竇建德不慎墜馬。看到竇建德從馬上掉了下來,唐將白士讓頓時來了興致,手持長槊,準備當場刺死竇建德,眼看竇建德命懸一線。

就在槊尖慢慢刺向竇建德之時,或許是求生的慾望,催發著竇建德要活下去。只見,如同喪家之犬的竇建德,突然衝著白士讓大喊一句:“勿殺我,我夏王也,能富貴汝。”意思是,你不要殺我,我是夏王竇建德,如果你抓了我,獻給你家秦王殿下,一定可以送給你一場榮華富貴。

一聽這話,白士讓便停了下來。隨後,另一員唐將楊武威,下馬將竇建德生擒,摁在從馬上,押著他前去面見李世民。看到五花大綁的竇建德,李世民以一種勝利者與征服者的口吻,質問竇建德,斥責其興兵越境之罪:

我自討王世充,何預汝事,而來越境,犯我兵鋒!(《資治通鑑》)

李世民質問竇建德,我率軍來進攻王世充,又沒有礙著你什麼事,你為什麼反而要橫插一槓子,興師越境,阻我大唐軍隊。實際上,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李世民這是在明知故問,竇建德為什麼要率軍而來。只不過現在,李世民是勝利者,該怎樣進行問話,完全取決於他自己的意願。

都到了這步田地,竇建德也認清了形勢,自己如今已經不是那個叱吒風雲的夏王了,不過就是一介階下囚罷了。所以,竇建德再也不想稱霸天下,成就帝業那些虛幻的東西,還是保命要緊。於是,在李世民面前,竇建德立刻放低姿態,卑躬屈膝,再也不以一國之主而自居了。

還有一點,竇建德估計算準了李淵、李世民父子不會殺他。為什麼呢?雖然,虎牢關決戰,唐軍大獲全勝,擊潰夏軍主力,並生擒了夏王竇建德。但是,河北地區依舊在夏國掌握之中,尚未歸附李唐王朝。

唐朝若要盡取河北之地,便要穩定河北人心。這樣一來,竇建德就成了重要的一枚棋子。單憑這一點,李家父子就暫時不能殺掉竇建德,至少目前不能殺了他,他還有一定的利用價值。

面對李世民的質問,竇建德小心翼翼,戰戰兢兢地回答了八個字:“今不自來,恐煩遠取。”我如果不主動前來馳援洛陽,恐怕王世充完了,下一個遭殃的就是我竇建德了。一見竇建德服了軟,李世民當即下令,將竇建德關押起來。等破了洛陽城,拿下王世充後,再一併押回長安。

虎牢關最後的決戰,李世民率領不到四千人馬的玄甲軍將士,背水一戰,絕地反擊,打了一個大勝仗,一個很大的勝仗。此戰,李世民親率唐軍,衝破敵陣,追亡逐北,一舉大破竇建德夏軍主力,斬首三千餘級。至於其他的夏軍軍士,在混戰當中,大部分早都已經四散潰逃。

此役,唐軍取得了輝煌的戰果,擊潰夏軍主力,生擒夏王竇建德,俘獲竇建德部眾五萬人馬。對於這五萬夏軍戰俘,李世民並沒有斬盡殺絕,而是奉行寬厚的“俘虜政策”和“人道主義政策”。為了展示戰勝者的氣魄,當天,李世民下令,將五萬夏軍降卒全部遣散,允許他們各自回鄉,與家人團聚。此舉,對穩定河北軍心,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虎牢關大戰勝利後,老臣封德彝特地前來,向李世民道賀。要知道,虎牢關之戰前,唐軍內部對關於如何進行下一步作戰,產生了嚴重的分歧。一部分人主張,兵行險招,率領一支精兵,搶佔虎牢關,截擊竇建德主力大軍;還有一部分人,主張暫時引兵退去,靜觀其變,再圖進取。

而封德彝此人,正是主張撤軍的代表。所以,見到封德彝前來入營道賀,李世民不免有些“童心未泯”,笑著調侃老臣封德彝,說道:“不用公言,得有今日。智者千慮,不免一失乎!”聽完秦王李世民的一番打趣後,封德彝一臉慚愧,雖然沒有到無地自容的地步,也是有些不好意思。

另外,夏軍主力全軍覆沒,竇建德兵敗被擒後,其妻曹氏與左僕射齊善行二人,帶著數百殘餘騎兵,逃歸洺州。至此,曾經稱雄河北,叱吒風雲的竇建德軍事集團,徹底退出了隋末唐初的歷史舞臺。虎牢關之戰,以唐王朝的完勝而圓滿收官。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五月,唐、夏兩軍在天險要隘——虎牢關,展開了終極決戰。最終,在李世民的指揮之下,以及經過唐軍將士的浴血奮戰,李世民僅憑三千五百玄甲軍精銳,成功實現了戰場逆襲,一舉擊潰十餘萬夏軍主力,生擒夏王竇建德,取得了虎牢關之戰的圓滿勝利!

虎牢關之戰的大獲全勝,不單單是唐軍在軍事上取得的重大勝利。更重要的是,虎牢關大勝,對於整個洛陽之戰的最終勝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決定性作用。此時此刻,拿下洛陽城,於李世民而言,已經是勝券在握的事情了。

唐軍圍困洛陽日久,王世充坐困孤城。因此,他將最後的希望,也是唯一的希望,全部寄託在了竇建德的十幾萬夏軍身上。如今,竇建德在虎牢關全軍覆沒,兵敗被俘,無疑是割斷了王世充最後一根救命稻草。這個時候,王世充真正到了山窮水盡的絕境,洛陽破城,只是時間問題罷了。

打敗了竇建德的十餘萬夏軍後,李世民完全掌握了戰爭的所有勝算。接下來,事情便簡單多了,李世民調轉槍口,指揮唐軍主力,準備對洛陽發起最後一擊,徹底消滅王世充的鄭政權。

那麼,在攻打洛陽的最後階段,李世民是如何兵不血刃,不費一兵一卒,攻下洛陽,迫使王世充出城投降?攻下洛陽之後,李世民又是怎樣一鼓作氣,風捲殘雲般地盡收河南、河北之地,實現大唐入主中原的宏願,為這場持續了十個月的洛陽之戰,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霸王附體,貂蟬為我更衣

天官青龍

亮劍:二道販子的抗日

邪惡的胖子1981

大乾,一心求死,我真是大貪官!

老鼠愛上貓

女主她爹是個萬人迷

從心大師

千秋之改

zz星夜

從長平之戰開始

隨雲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