鍵盤戰鬥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二十九章 唯獨大明可以走的道,工業大明從北平開始,鍵盤戰鬥家,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江西。
江西布政司,面積一十五萬餘平方公里,在冊人口高達九百萬,實際人口未知。
山多,丘陵多,平原少。
如果不是先民代代發展出來的先進農業技術,恐怕早就爆發了災亂。
江西行省的面積比同時期的英國少了十萬平方公里,而江西行省的人口卻比同時期英國多了兩倍有餘。
英國只有貴族階級的家庭教師,以及教廷內部的教學。
除了以上兩方面,江西還設有府學,州學,縣學,民間還有鄉紳勢力為主辦的社學。
江西有位年近三十歲的“老神童”。
因為多次告誡朱元璋,對朱元璋的一些政策不滿,如今回到家鄉在江西講學。
早年。
江西省府洪都街,一大戶逼債,搶奪了一民戶獨女為自家奴僕,當時還年輕的老神童得知,寫了一篇《大誥》送去大戶家。
大戶看到後,連夜送還民女,並且免除這家民戶的債務當做賠償道歉。
老神童的才能和名聲都不錯,朱元璋其實非常喜歡,可是此人屢屢與朱元璋唱反調,甚至為死去的李善長寫奏摺辯解。
因為有理有據,最喜歡向人說教的朱元璋,竟然連反駁的地方都找不到,最後無奈罷免了老神童。
眼不見心不煩。
老神童屁股一拍,回去老家講學為生,倡導社會風氣,日子倒是過得逍遙。
“我早說劉三吾是沒有大局觀的人,沒有才能而當高位,只能帶來大災禍,於國於民於己都是傷害,如今果不其然也。”
南北榜之事,雖然已經過去,幾個月後又開了一科,中試的都是北方士子,引起了許多南方士子的不滿。
南方士子認為不公平。
憑什麼大家讀一樣的書,卻要分兩種考試,對他們何其不公。
社會輿論中,老神童無奈的搖了搖頭。
“唉,雖然聖人解決了此事,可到底也只是彌補傷害,而傷害卻已經造成,劉三吾啊劉三吾,你真是罪該萬死。”
“解縉。”
“解縉。”
門外,一好友高興的跑進院內,親自抱著厚厚的一沓報紙。
“北平的報紙,我託人幫你帶回來了。”
“是嗎。”
解縉大喜,手裡的毛筆都沒有來得及放下,一口氣跑出了屋子,看到好友懷裡的報紙,露出痛快的大笑。
“好啊,好啊。”
解縉摸著報紙,一臉的疑惑,“都說北平模式好,更有人說北平模式大奸大惡,到底好不好,只有自己看了才知道呀。”
“聽說楊士奇去了北平,有人收到過楊士奇的書信,信中說楊士奇留在了北平,加入了王府做事,許多人笑話楊士奇,說他依附權勢,想要混個從龍之功。”
“管他人如何。”解縉對楊士奇不算熟,從好友懷中接過報紙,一心要回房。
好友忍不住笑了笑,倒也沒有見怪,知道好友的性子如此,更有過目不忘之能。
解縉至此閉門不出。
別人讀書是看字,為了記住需要讀好些遍,用不少心神,而解縉有過目不忘之能,所以讀書更喜歡解字。
“生產力?”
“這個說法頗有些意思。”
桌上。
家人送來的食物已經涼了,解縉看也未看一眼,沉醉於報紙之中。
“精神文明建設,不就是教化麼,讓百姓們懂禮,知世間道理,不過給人感覺,前者頗有眾人參與,而後者倒是自上而下的意味。”
解縉看報紙看得很慢。
但和別人不一樣。
“咦。”
“這說法有點古怪。”解縉專門抽出這篇報紙。
“嘩啦啦。”
桌旁的食盤被解縉推下了桌面,落在了地面上摔成了碎片。
“怎麼了?”
解縉的兄弟聽到動靜,連忙進來屋中,看到屋內的樣子,嘆了口氣,老弟從小如此,已經習以為常。
只是看著老弟的身影,兄長頗為擔憂。
這哪裡是讀書啊。
誰家讀書跟上戰場拼命似的。
解縉已經忘形。
外界什麼都影響不到他,他的兄長清理完地面,又悄悄走出去,關上了房門。
“原來還有這種道嗎。”
中國自古是農業社會,以農為重,歷代朝廷視為國之根基。
在耕地面積還能發展的時候,的確讓中華文明不斷的發展,人口不斷的增加。
江淮,湖廣,八閩之地。
再加上小冰河時期,這條道已經走到了頭了。
所以才有了明朝的近兩億人口。
而到了清朝,因為番薯等高產農作物,加上小冰河時期的結束,又有了近四億人口。
也是後世早期。
制定的把人口集中到土地上,希望能帶來更多的土地回報。
而在後世中國工業革命成功之前,靠著優秀的組織力,發動了全民大生產運動,各地興修水利溝渠,又讓這個數字得到了突破。
最後一次進入工業社會前的耕地擴張,的確屬於農業社會中,人定勝天。
“把七千萬人口需要的糧食,用可以滿足這個目標的人來加入農業生產,其餘人口投入到其餘方面”
“北平吸收計劃之外的人口,就是用工業化發展的手段。”
“竟然是用結果來倒推生產力。”
解縉自言自語,不知不覺驚呆了。
市場化的工業社會,初期吸納不了這麼多人口,於是建立分配資源模式。
透過行政手段創造市場,這就把一個國家變成了一個各個部件聯合運轉的大機器。
這就是倒推。
為了達成預定的目標,來倒推社會上的分工,然後分配人力資源和物資資源。
解縉看穿了報紙上文字後面的深意,驚為天人。
這是人能想出來的。
解縉呆呆的看著手裡的報紙,猶如看到不可思議存在的凡人,滿臉的震撼。
這的確是人想出來的,正是中國模式。
在學西,學蘇後,經歷數次的失敗,終於發展出的,和平環境下,不靠外部搶掠和戰爭,就獲得空前成功的中國模式。
先民的偉大文明成果,因為三百年的被征服時期,全面落後於興起的西方。
而後人的先烈們,透過百年的屈辱史,又開始了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之路。
解縉翻找著報紙,終於翻到了一篇他想要的答案。
“自古以來,先賢就在不斷發展新理論,豈有不變之道理。”
“我之中華自古就是農業社會,遵循的是農業發展社會的道,因此重農為根基。”
“但是到如今的大明,必須要走工業化道路,因為平原之地,都已用來開拓。”
“中華土地上的大江南北,能耕種的土地都已經得到了開發,連宋朝為流放之地的嶺南,也已經開發了出來。”
“北平之道,就是建立於我大明,南北統一,國內穩定,在冊人口七千萬。
“本質上,用能滿足七千萬人口糧和生活需求的人口來種地,剩餘的人口則分配到其餘的行業。”
“這條道,秦漢走不了,唐宋不好走,唯獨我大明可以走。”
“秦漢的農業技術不夠,需要更多的人投入農業,也就是農業人均產量支撐不了工業化。”
“唐朝的科舉,提高了識字率,打破了門閥,是最輝煌的朝代,但是還不夠,為技術上還需要發展。”
“而宋朝,豐富的人口,普遍的識字率,先進的科技和科學,各方面有了長足的發展。
“農業和技術都沒有了問題,但是沒有穩定的外部環境,戰事上的接連失敗,讓宋朝缺乏了進入工業社會的重要條件。”
“唯獨我大明,唐宋還有南方可開發,而明朝已經沒有地方開發,必須走上工業化道路。”
“只要恢復了唐宋的文明,恢復了農業技術水平,讓農業產量得以支撐工業人口,內部又穩定,外部也沒有大敵患,我大明是最有希望進入工業化社會的。”
看著手裡的報紙,解縉彷彿看懂了,但是心裡也有了很多的困惑。
明末有了資本主義思想萌芽。
但是太晚。
社會已經不穩定。
解縉看不到歷史,也站不到巨人的肩膀上,但是解縉看到了新大門。
明朝的讀書人是很多的,有不少讀書人,並不缺乏主動吸納陌生知識的主動性。
而明朝的讀書人,本就是吸納天下各基層的精英人士,更不缺乏聰明人。
解縉用了整整一個月看完了報紙。
第二日。
自己收拾了包袱,向驚訝的合不攏嘴的親人們告別,不等他們的詢問,毫不猶豫的出發北上。
“你的社學怎麼辦?”
“還辦什麼社學,誤人子弟,羞煞人也。”解縉捂著臉出門。
過了幾日,解縉的好友來拜訪。
結果從解縉兄長的口中得知,解縉已經北上投奔北平去了,解縉好友目瞪口呆。
自己前番還說了楊士奇,有人說楊士奇是小人,攀附權貴,這倒好,自己好友也去了。
“嘿,算個什麼回事。”解縉好友無奈的離去。
解縉一路抵達應天府。
在等船的時候,京城學子們聚眾探討,批判北平模式。
“老百姓們不種地,以後地誰來種,到了糧食不夠吃的那天,就是天下大亂的時候。”
“天下大亂,最受苦的莫過於百姓。”
士子暢言。
“自古以來,民以食為天,農業是不能亂動的,豈能因為利而忘農,違背大道啊。”
“哈哈哈。”
解縉大笑。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