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劍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一章 前湖孤影,失落的帝符,江南劍道,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秋冬的玄武湖,波光瀲灩,遊人如織。在湖的東北邊,與鐘山餘脈相連的另一側山麓中,梅花谷南側的古城牆邊,有一灣清澈見底的湖水,面積雖然不大,但顯得十分幽靜安詳。
此湖名為前湖,歷史上卻有另一個悽美的名字,叫“燕雀湖”,是因南朝梁太子蕭統英才早逝,葬於該湖畔而得名。南朝時,湖面浩渺無際,比金陵排名第二的玄武湖,要大上數倍。湖濱,蘆草豐美,紅杉倒影,湖中,仙鶴白鷺,婀娜多姿,靈動的湖水,翠綠的山巒,與天地一體,交相輝映,美不勝收,唐代詩人韋莊曾賦詩曰: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臺城柳,
依舊,
煙籠十里堤。
故而,歷朝歷代,令無數文人墨客、才子佳人流連忘返、抒情感懷。但令人感嘆的是,如此風景如畫之地,卻在明初因軍師劉伯溫的一句“平三山,填燕雀“之建都方略,而今被填得只剩下了一泓淺塘。
民國初年,有人為紀念南梁太子蕭統,在湖畔一側,建一木結構的亭臺水榭,命名為“臺想昭明”,而一些名門望族、富商權貴,也在附近建造了不少臨湖的墅所別院。就在亭臺西南方向,約千餘米的山坡上,有一處凸出的平地,有一座古老的私家庭院,正靜靜地矗立在那裡。
據說,這是一棟私宅,在解放前曾無限風光過,國民黨林森等民國政府要員,曾應邀在此小住過,抗戰期間,南京淪陷後,日本人一度將這裡改造成一個高階的養生館,供駐寧派遣軍的一些高階將軍在此療養。解放以後,一度被市政府充公沒收,作為中山陵森林防火隊員的臨時歇腳點,上世紀八十年代,政府方將這古宅發還給了原業主的後人。
整個院落,四周為生鏽的鐵柵欄高高圍著,昔日高大闊氣的大門,不知何時,已被兩條X字型的長形木條給封住了。透過圍欄,依稀可見,院子裡到處散落著一些破碎的磚塊、木條和玻璃。穿過柵欄的豁口,進入院子,可見大院之中,有一個拱形門洞,與圍牆兩邊的遊廊相連,將前後院有序地分隔了開來。
穿過門洞,在院落深處,是一棟中西合璧的兩層小樓,整體骨架雖然尚在,但已鉛華洗盡,處處呈現出裂痕斑駁、蒼苔殘垣,一些牆體和木柱,凹凸黴黑,有的地方,更是鼓起開裂。
透過一樓的窗戶,只見室內蜘蛛網結,空無一物,四周的牆體裙板,已分崩離析,散落一地,牆上四周的牆紙、石灰等,嚴重風化脫落,頂上的樓板,更是開著一道道指寬的縫隙。在廳堂的角落處,有一木質的S型樓梯,通上二樓。
而二樓,更是破損殘舊,目不忍睹,左右兩邊的房間,全部洞開,門框尚在,但木門以及牆上的軒窗牖欞,卻早已不見了蹤影。
時近午夜,燕雀湖畔,萬籟俱寂,一絲微弱的光亮,從這座形同廢墟的老宅裡散透了出來。
此時,一樓的S形樓梯下面,一個密不透光的地下室裡,一個佝僂的身影,正神情肅穆地跪在柚木地板上,雙手虔誠地合放在胸前。
地下室約有十三四平方米,兩米多高,牆體的四周,似乎不久前才刷上的一層白石灰水,但粉刷翻新工藝,極為粗糙馬虎,有的地方,仍露出一些暗褐色的水泥牆底,然而,地面上卻是一塵不染,十分考究,暗紅色的柚木地,雖然已有點年代,但依然結實耐用,並幽幽地反射出一道道光芒。
地下室的左上方,有一扇半潛式的長方形微型排氣窗,上面有一扇向裡開的綠茶色的玻璃小窗,開啟時,能看到比外面院落的地面略高一點,關上後,玻璃窗與從外面牆根的青苔和野草融為一體,讓人很難分辨出。此時,這窗戶正緊緊關閉著,並被一塊破舊的床單,給嚴實地遮蓋著。
在正對面的牆體上,兩邊的角落處,齊肩高的位置上,分別斜插著一盞銅質的古式燈架,燈架上的托盤裡,各有一支繪有盤龍圖案的巨型紅蠟燭,在吱吱地燃燒著,將整個地下室照得一片通亮。此時,燈架的托盤邊沿上,已掛著一些兒如冰凌狀的長短不一的滴蠟。
牆體的正中,掛著一幅長條形的轉軸古畫,有點黃中帶黑,一看就知道有了很長年頭。古畫之上,是一派栩栩如生的生活場景,一棟雕樑畫棟的城樓上,一個冠冕堂皇的高貴之人,美髯長袖,飄然俊逸,服飾打扮,古色古風,頗有皇家貴胄之氣派,望著暮靄沉沉的遠方,天空中有一隻飛翔的大鳥。畫軸下方,依牆放著一方香案,一尊銅質的精緻香爐裡,正徐徐地飄著香菸。
此時,只見那跪著之人,身子瘦弱,衣服灰黑,面色冷峻,臉頰兩旁淚花點點,雙目凝視著牆上的畫像,良久之後,換回身姿,盤膝而坐,腿上放著一把黝黑髮亮的古琴,一幅玄黃的緞錦,整齊地疊放在一旁。
香菸徐徐升騰,他眼前彷彿又閃現出少小時的情景:每年的農曆十一月二十六日,不管是颳風下雪,冰霜嚴寒,父親都會在傍晚時分,獨自一人,站在二樓的走廊扶欄前,向不遠處的燕雀湖眺望,神情之中一片迷茫,有時,會情不自禁地低聲哼唱起來:
錦瑟無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
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
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
一聲聲,一抹抹,如咽如訴,如泣如歌,在空曠寂寥的燕雀湖畔,顯得格外的哀怨愁腸,曼妙離殤,莊生夢蝶,杜鵑啼血,滄海珠淚,良田生煙…一幅幅後唐時代寬闊的意象畫卷徐徐展開,那悽婉迷情的晚唐聲韻和腔調,充滿著無限的空濛、憂思和彷徨,猶如天門乍現了一絲兒縫似的,潺潺流淌進他幼年朦朧的記憶裡。
多少年來,他一直大惑不解,父親為何要逼他學古琴,並教他用一種極為罕見的宮調,練習彈奏這首名為《錦瑟》的古曲,每每追問緣由,父親只是告知他,這是他的祖先李商隱所寫,其他的情況,三緘其口,諱莫如深,直到一個秋冬的夜晚,父親奄奄一息地躺在陰冷潮溼的草垛旁,緊緊攥著他的手,用盡氣力,斷斷續續吐了幾個字,便撒手人寰了。
不知何時,案上的高香已燃盡。他緩緩地睜開雙眼,由衷發出了一聲長長的嘆息。正所謂:
“商聲辭玉笛,羽調入金鐘。
律窮方數寸,室暗在三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