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臭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8章 昭宗幸華州,五代十國往事,南無臭蛋,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武裝力量方面,昭宗也還是老思路:親王典兵。

把禁軍的兵權交到親王手中,讓皇族掌控禁軍,作為皇帝親自掌兵的一個重要過渡。

吸取了前幾次的教訓,昭宗這次沒有直接對左、右神策軍動手,而是選擇了內部瓦解分化、體制內另起爐灶的辦法。在左、右神策軍的編制外,新設定安聖、保寧、宣化等營,並從禁軍中精挑細選了數萬人編入其中,然後命各位親王擔當其統帥。

這樣一來,既避免了招募新兵的戰鬥力渣渣問題,又減弱了左、右神策軍統領們的反抗情緒,兩全其美。

在昭宗的授意下,延王李戒丕、覃王李嗣周又私下募兵數千人,擴充兵力。

昭宗每一次鞏固皇權的動作,都會引起不希望皇權得到鞏固的人的警覺和反彈,特別是在兵權上的動作。這一次,反彈最大的當然是鳳翔李茂貞。

李茂貞做賊心虛,本來就是驚弓之鳥,對昭宗堅定而高效的軍事動作相當敏感,認為昭宗是要對自己動手,於是先發制人,帶兵“詣闕訴冤”。

李茂貞還有五秒到達戰場!

京師大恐,百姓們紛紛逃進山谷躲藏。

於是昭宗命諸位親王統領各軍,在長安以西駐紮,嚴陣以待。同時向河東李克用發去訊號,“李茂貞又來了!請速速勤王。”

李茂貞在婁館(今陝西省興平市西)與覃王李嗣周所部遭遇。親王的部隊倉促草創,根本沒有形成戰鬥力,且諸親王的軍事指揮水平也難與李茂貞相較量。覃王李嗣周大敗,李茂貞逼近京師。

延王李戒丕勸昭宗從鄜州東渡黃河,去投奔河東李克用。昭宗依計而行。

昭宗一行人逃出長安,剛剛渡過渭水,鎮國韓建就派兒子韓從允攜帶奏章,覲見昭宗,建議昭宗移駕華州(鎮國軍總部)。

韓建也是“三鎮犯闕”的元兇之一,不得昭宗信任,昭宗更願意遠赴河東太原府,於是婉拒了韓建的請求。

然而韓建並不死心,接連不斷上疏挽留昭宗。昭宗身邊的文武百官也對太原府的長途跋涉心存畏懼,紛紛表示不願捨近求遠,哪兒的黃土不埋人啊?留下吧。

於是昭宗命韓建前來覲見,討論下一步行程。

韓建跪地叩頭,哭道:“如今天下不太平,囂張跋扈、心懷不臣的藩鎮豈止李茂貞一個?我只怕陛下一旦渡過黃河,便再無回鸞之期。皇家宗廟祖墳均在此處,陛下更不宜遠遊。華州雖然兵微將寡,但我在此鼓勵農耕、秣兵歷馬也有十幾年之久,控制關輔一帶不成問題,而且離長安只有不到二百里,希望陛下駕臨蔽鎮,以圖興復!”

昭宗這才帶著文武百官,移駕華州。

李茂貞進入長安之後,下令縱火,把長安夷為平地。

中和三年(883),黃巢火燒長安城,超一半的房屋被焚燬(焚府寺民居什六七),次年“半日宰相”王徵粗加修葺,修復了不到十分之二(僅完一二);光啟元年(885)僖宗二次出逃時,長安又遭亂兵焚燬,那次是徹底摧毀(殆無孑遺);次年王行瑜殺朱玫,“諸軍焚掠京城”;去年(895)“三鎮犯闕”,再次焚掠京師;如今(896),李茂貞再次火焚長安城,長安城裡的宮殿、市場、民居“燔燒俱盡”。

楊行密上疏請昭宗遷都到淮南;王建上疏請昭宗遷都到成都。

聽說有遷都之議,三號種子朱樸趕緊發表自己的意見,大筆一揮,一篇滿分議論文添亂:

先丟擲一個基本輪調:首都不能一成不變,要根據天地興衰而隨時改變;繼而指出長安歷經戰火,已經不能再做帝國首都;隨後給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遷都襄州;之後用大段篇幅從多個角度闡述襄州作為首都的好處;末尾不忘駁斥一下遷都淮南、太原的觀點;最後回扣主題,重申遷都襄州才是上上之選。

(特別注:朱樸,是襄州人)

中心思想明確,貫穿全文;邏輯清晰,條理清楚;詳略得當;修辭手法和遣詞造句更是無可挑剔。

僅從議論文的角度來看,堪稱中學生滿分範文。

但嚴格來講,這篇作文也可以大膽地給出“0”分,因為三觀不正,中心思想嚴重謬誤,打根兒上就跑偏了。

首都,國之根本;遷都,則根本動搖。不到萬不得已,天子是不會輕言遷都的。

“安史之亂”,玄宗李隆基駕幸蜀地;黃巢犯京師,僖宗駕幸蜀地;李熅篡位,僖宗駕幸興元……都不曾討論遷都,而今只是一個李茂貞,就要討論遷都?還什麼首都原本就是要隨時更換的?你讀過史書嗎你?自古以來,除非改朝換代,一共才遷了幾次?

昭宗既憤怒又失望,根本就沒搭理朱樸(不報),連個“閱”字都省了。

寄人籬下,必仰人鼻息。

文武百官客居華州,都對主人韓建唯唯諾諾,不知韓建之喜惡,個個噤若寒蟬,唯恐哪句話會給自己招惹殺身之禍。大家心照不宣,逐漸形成了一種默契:凡事都要先請示韓建。

雖然韓建沒有逼迫中央流亡政府,但經過之前的無數次教訓之後,政府官員全都十分乖巧(不乖巧的早就被淘汰了),韓建無需廢話,就已經控制了朝政。

昭宗的政治手腕還是有的,於是變被動為主動,捅破這層窗戶紙,直接下詔,命令韓建參與中央的決策。給韓建挖坑。

韓建上疏堅辭,避開了萬劫不復的深坑。

這多虧了韓建身邊的一個大謀士,李巨川。

李巨川,中唐宰相李逢吉的侄曾孫。僖宗朝進士,恰逢黃巢作亂,於是逃離京師,投奔了河中王重榮,王重榮討黃巢的全部書檄奏請,皆出自李巨川之手,其思路敏捷、條理清晰,令人稱讚;

王重榮死後,李巨川被貶到興元府,節度使楊守亮喜出望外,大呼“天賜我也”,於是也重用李巨川;

“倒楊運動”中,楊守亮等人被韓建所擒,李巨川也披枷帶鐐,準備一同押往長安處決。李巨川在樹葉上題字,求韓建饒命。區區幾個字就將韓建深深打動,於是將他留在身邊,繼續當謀士。從此,李巨川成為韓建的重要智囊。

韓建之所以能夠“挾天子以令諸侯”,且在事後還能躲過一劫,沒蹈李茂貞、王行瑜的覆轍,完全是李巨川的指點。

李巨川對韓建千叮嚀、萬囑咐,千萬不要直接干涉朝政!比如,不能對朝政發表任何觀點,不做任何表態,更不能進入中央,參與、旁聽中央會議。

再者,想幹涉朝政的話,間接就可以了。至於如何間接,就更不必韓建勞神費力了,文武百官都在積極主動地揣測韓建的內心世界,他們懂事。韓建只需一個眼神。

這就是韓建能夠在“挾天子”之後全身而退的一個關鍵因素,因為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表明他曾干涉朝政,沒有任何與“挾天子以令諸侯”相關的指控。

韓建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有實無名的“挾天子”綁匪。

李巨川的智慧還遠不止於此,他讓韓建傳檄天下:將貢賦轉運到華州行宮;起兵勤王。

如此,韓建一來可以擺脫羈押、挾持天子的指責,二來可以把天下貢賦揣進自己腰包,三來可以借別人之力打擊李茂貞,四來可以獲得保駕護鑾之美名。一舉四得,無本萬利,包賺不賠。

至於所謂的勤王,韓建完全可以以保護天子行宮為名,拒絕上前線,除非李茂貞打到華州,否則韓建就能坐在後排,安心吃瓜。

而李茂貞敗退後,勤王之師誰也不敢來接駕,否則就是“劫駕”,護送天子返京師的事,當然是我韓建的分內之事,就不勞煩各位了,要不,你們幫著修葺一下長安?

出力的時候沒他,好處還全被他佔。

當李克用接到訊息時候,扼腕痛惜,感嘆道:“去年我就說過,要把李茂貞、韓建一勺燴了,皇上非不聽,怎麼樣,崴了吧?韓建這個大蠢驢,早晚不是被李茂貞生擒,就是被朱溫生擒!”隨後上疏表示會聯合天下藩鎮,起兵勤王。

西川王建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得到了征剿鳳翔西方面軍總司令的詔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三國之廢材成長日記

寶玉

穿越獸世:她生了一個新部落!

酸辣魚丸粉

攝政王的心頭寵(重生)

照城

剛當縣令,就被女土匪綁了

龍過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