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臭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9章 統一兩川,五代十國往事,南無臭蛋,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吞併東川】

得到討伐鳳翔的詔書之後,西川部將紛紛請纓,說這是吞併鳳翔李茂貞的好機會,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王建卻拒絕了北伐鳳翔的提議,“此言失策,吾所得已多,不俟復增岐下。”

大智知止。

王建為部下分析時局,闡明利弊,指出李茂貞割據岐地已久,在當地甚有威望,與關東強藩爭鼎不足,但守土有餘。況且我們之前已經趁亂搶了不少他的地盤,若繼續攻擊鳳翔,則得不償失,不如讓他作為我們蜀地和中原的緩衝區,不但不能攻打他,反而要在合適的時候支援他(宜援而固之,為吾盾櫓耳)。

王建既是一個熱血的軍事家、征服者,更是一個頭腦冷靜的政治家、權謀家。他可以戒掉貪婪,他可以忽略仇恨,而真正做到以長期利益為導向,順應時局,敵友互換,無縫銜接。

自“倒楊運動”開始,王建就與李茂貞長期爭奪山南之地(自是秦、川交惡者累年)。西川王建與鳳翔李茂貞的關係,如同河東李克用與汴州朱溫。如今,李茂貞勢窘(削弱不能守),朝廷又下詔討伐,而王建不但不投石下井,反而提出要適時援助李茂貞,由此可見王建卓越的政治智慧!

王建起兵之初,大謀士周庠就為他獻上了川版“隆中對”,為他規劃好了戰略目標,即割據蜀地而稱雄。王建後來的一切行動,均是圍繞著這個綱領。

如今,東川才是王建的主線任務,至於搶奪鳳翔、山南西道的地盤,都是有一搭、無一搭的趁火打劫,而黔南地區的歸附,則更是天下掉下的意外之財。

於是,王建趁李茂貞無暇南顧、插手兩川事務的機會,加緊了對東川的軍事行動,親率大軍增援東川前線。東川連連潰敗,鳳翔援軍也連吃敗仗,被阻擋在劍門關以外。

這時候,有意思的一幕再次上演。

昭宗讓一號種子選手——宰相孫偓掛帥,當征剿鳳翔總司令,以統領天下勤王之師,指揮收復長安、消滅李茂貞。

李茂貞則瞬間認慫,上疏道歉,表示自己一時糊塗,希望朝廷給個重新做人的機會,自己一定洗心革面,並拿出鉅款修復長安宮室,以贖罪。

而再看所謂的勤王之師:

當時李克用與朱溫正在魏博對陣,朱溫、李克用、羅弘信、兗鄆二朱均捲入其中,無暇西顧;淮南楊行密與杭州錢鏐也正深陷江淮戰場,被“董昌稱帝”絆住手腳;唯獨西川王建有出兵伐岐的能力,而他不但不肯伐岐勤王,反而以唇亡齒寒之義存有救援鳳翔之心。

所謂的“天下勤王之師”是有名無實,半天不見一兵一卒。

韓建也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不希望看到關東強藩真的來關中,於是也從中作梗,暗中阻撓勤王之師的集結。

事實擺在昭宗面前,不想原諒李茂貞都不行了。既然李茂貞也給足了朝廷面子,留足了臺階,那當然是選擇原諒他了。

於是李茂貞的“二次犯闕”就這麼虎頭蛇尾地結束了。

李茂貞蔫頭耷腦地離開了長安,兩次稱兵犯闕都是為他人火中取栗,自己沒有得到任何好處,不僅丟城失地、損兵折將,還成了天下最臭名昭著的賊人,成了過街老鼠。政治、軍事、經濟……全方位地失敗,簡直慘不忍睹。

李克用、朱溫、楊行密、錢鏐等關東強藩均在此時獲得巨大收益,而最讓李茂貞難以容忍的,就是西川王建的快速成長。

王建不僅侵佔了李茂貞的部分城池,還做出要一統兩川的架勢,如果王建如願以償,那麼鳳翔將再無寧日。

李茂貞於是上疏朝廷,控訴王建對東川地區的吞併行為。在這裡,他做出是為東川顧彥暉打抱不平的樣子,對王建侵佔山南西道的行為隻字不提。特別是王建先前已經接受了朝廷的和解詔書,他現在是公然抗旨不遵,實在可惡!對此,李茂貞表示強烈譴責、嚴正抗議!

昭宗皇帝再下一道停戰詔書,要求王建立即停止一切針對東川的軍事行動,撤出東川,並派出特別調解員(宣諭使)李洵前往調解。

王建在梓州前線接見了李洵。王建指著手舉大旗的官兵,“群眾的呼聲,我也約束不了啊。”

又是公然違詔。

李茂貞一身正氣,“還有王法嗎?還有法律嗎?”

昭宗認為李茂貞說的很有道理,於是降詔:貶王建為南州刺史,任命李茂貞同志為西川節度使,任命覃王李嗣周為鳳翔節度使。

不知昭宗是故意幽默,還是誠心噁心李茂貞。

王建接到這份詔書,“哈哈”一笑,置之不理;李茂貞接到這份詔書,氣得七竅生煙。

覃王李嗣周還有模有樣地前來“接管”鳳翔,結果被李茂貞包圍在奉天(今陝西省乾縣),幸虧有韓建從中調解,李茂貞才解除了包圍,讓覃王李嗣周得以返回華州行宮。

無論是中央朝廷還是鳳翔李茂貞,對兩川事務均已無力插手,這是王建完成統一兩川事業的絕佳契機。

王建與顧彥暉歷經大小五十餘戰,掃清了外部障礙,正式包圍了梓州。之後採納了謀士周德權的建議,收編招安了東川境內的土匪流寇,進一步拉大了雙方的實力對比。

顧彥暉困守孤城,士氣低落。

僅僅一個月之內,治下的遂州刺史率部兩萬人投降王建;合州刺史率部一千人投降王建;鳳翔援軍將領李繼溥率部兩千人投降王建。

在梓州城內,有座“鏡堂”,富麗堂皇,遠近聞名,顧彥暉時常在此大宴手下將領。顧彥暉的佩劍斬鐵如泥,號曰“疥癆賓”,顧彥暉將此寶劍贈送給了他最信任的養子顧瑤,每逢宴飲,顧彥暉總會讓顧瑤手持“疥癆賓”侍於左右,並對諸將說:“我與爾等發誓同生共死,有違背者,就先來體驗這個‘大保健’吧。”

如今,王建攻城甚急,城池陷落只在旦夕,顧彥暉見大勢已去,便與諸親信將領一起享用了最後的晚餐。

顧瑤手按“疥癆賓”,對諸將說道:“還記得我們的誓言嗎?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現在,是兌現諾言的時候了。來,排隊做‘大保健’吧。”

於是,諸位親信履行了諾言,集體赴死(得同死)。

顧彥暉把養子顧琛(王宗弼)叫到身邊,說:“你不是我的親信舊部,不必與我同死。走吧,逃命去吧。”王宗弼淚流不止,跪拜顧彥暉,然後翻牆而出,又投奔到了王建的陣營。

隨後,顧彥暉親手殺了妻兒老小,自滅滿門,最後拔劍自刎。

至此,王建正式吞併了東川,完成了兩川的統一,為日後割據蜀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王宗弼逃回來之後,王建左右諸將都斥責他是忘恩負義、反覆無常的小人,要王建殺了他。然而王建卻不計前嫌,待之如初。再一次體現了他的寬廣胸懷。

顧彥暉自殺的時候,城中尚有七萬人的部隊,但顧彥暉沒有選擇魚死網破,而是用自己的死挽救了這七萬士兵的命。既然敗局已定,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敵我軍民傷亡,也算是一件不朽的功德。

就此而論,顧彥暉也是好樣的,是個有情有義的漢子。

王建進入梓州之後,自然是老生常談,表奏養子王宗滌為東川留後啦,安撫百姓啦、查封府庫啦、論功行賞啦、改編降俘啦……除此常規步驟之外,他還做了一個特殊的動作:

王建拿出了一個記滿名字的小本本,這個小本本已經帶在身邊近十年之久,現在,它是死亡名單了,凡是榜上有名的人,一律格殺勿論!

十年前,韋昭度掛帥征討西川陳敬瑄,王建、顧彥暉等均受韋昭度的節制排程,那時,王建與顧彥暉有過短暫的共事經歷。但這個經歷卻是王建心中永遠的痛。

首先,王建屬於後起之秀。在朝中剛剛遭受了“楊派”勢力的排擠打壓,外放做一個窮鄉僻壤的小小刺史,屬於是窮小子起家;而東川顧彥朗、顧彥暉兄弟位居東川節度,家底兒殷實。

所以顧彥暉根本瞧不起王建。

其次,王建的主力部隊是由八千亡命徒和溪洞蠻夷青年構成,有著濃郁的異域風情,王建入川之後,在成都城下拜別乾爹田令孜的時候,也與親信隨從剃髮明志,因而王建所部自上而下全是蠻夷洞獠之裝束(髡髮黥面若鬼)。

王建軍中還盛行“黑話”,例如奪命龍——劍,小逡巡——刀,潘尚書——弓,聖牛兒——鼓,鄉八——鑼……

在嚇唬韋昭度的時候,也是用當眾剮割、生吃活人的恐怖手段。王建所部是聯軍中的另類,與中原文明格格不入,活脫一支蠻夷野人部落。

而顧彥暉“詳緩有儒者風”,是個風度翩翩、腹有詩書的名士。

當兩人帶領親信隨從出席韋昭度主持的軍事會議時,顧彥暉峨冠博帶、羽扇綸巾,優雅有風度,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恰如孔明覆生;王建髡髮黥面,奇裝異服,宛若孟獲不死。

顧彥暉對王建睥睨而視,鄙夷之情溢於言表,而他的隨從也對王建指指點點、哂笑不止,甚至不顧基本禮節,當面嘲笑譏諷。

當時,顧彥暉毫不掩飾自己對王建的鄙夷蔑視,失禮之甚,有時候連韋昭度都看不下去,經常私下勸誡顧彥暉,要顧全大局,要團結同志。而顧彥暉絲毫不為所動,仍是一副高高在上的高姿態。

王建當時的實力不足以維護其尊嚴,於是選擇了隱忍,卻暗中記下了所有嘲笑他的人。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十年後的今天,王建以征服者的姿態入主東川。他拿出了這個珍藏了十年的小本子,“至是錄笑者皆殺之”。

在王建寬厚仁慈的面具下,也有其狹隘的一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三國之廢材成長日記

寶玉

穿越獸世:她生了一個新部落!

酸辣魚丸粉

攝政王的心頭寵(重生)

照城

剛當縣令,就被女土匪綁了

龍過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