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風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臨陣指揮對決,在三國的非鹹魚生活,黑風洞,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洛陽城東門外,諸葛亮和司馬懿之間的臨陣指揮對決。

面對諸葛亮擺出的圓陣防禦,司馬懿採取了鋒矢陣的進攻陣型進行應對.但打著打著,諸葛亮突然收縮外部陣型,變成了一個類似於八角形的陣型——八陣圖。

八陣圖,是一種多兵種聯合作戰,攻防於一體的陣型,如果是全狀態的八陣圖,在同等兵力下,司馬懿的四萬曹魏郡兵,恐怕很難在正面對抗漢軍主力。

但可惜,現在的諸葛亮,手裡只有三萬兵馬,其中兩萬是熟練掌握八陣圖陣型轉換的大漢北軍,還有一萬是完全沒有八陣圖操練經驗的南陽郡兵。

為此,諸葛亮只能把南陽郡兵往內部回收,把大漢北軍擺在外圍,用兩萬北軍來對抗司馬懿的魏軍。

而司馬懿這邊呢,因為擔心諸葛亮留了後手,手中保留了近八千人的預備隊,實際投入到戰場中的部隊,也只有三萬兩千人左右。

兵力上,司馬懿還是佔據優勢的,但實際的戰況發展下來,司馬懿卻發現,情況跟自己想的不一樣。

當諸葛亮在一開始採用圓陣防禦的時候,司馬懿採用鋒矢陣進攻,其目的,就是要重點突破,鑿穿諸葛亮的圓陣。

為此,司馬懿下令前軍的一萬五千人強攻,左翼和右翼各八千萬,往圓陣的側方向移動,儘可能的牽制住諸葛亮的圓陣側翼兵馬。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儘可能的牽引諸葛亮所部側翼和自家前軍攻擊重點之間的距離,割裂漢軍圓陣側翼對魏軍攻擊重點的支援。

簡單來說,就是要撕裂漢軍圓陣之間的互相聯絡。

圓陣能在防守端起到奇效,就是因為圓陣能最大限度的引領兵卒之間的互相協作,在區域性防禦中,造成多打少的效果。

而現在,司馬懿要做的,就是切斷這種互相協作的可能,這樣就能輕鬆破解圓陣的防禦。

可以說,一開始的指揮,司馬懿是目的性非常明確的,而且進攻實施的還算順利。

但打著打著諸葛亮弄出了一個奇怪的“八陣圖”出來。

八陣圖,既有圓陣的防禦性,同時,又因為多兵種不同轉換調整,給正面進攻的對手造成應對不便的效果,如果在戰場上不能快速適應對手變化的話,很有可能在措手不及下,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損失。

本來你面對的對手是手持苗刀計程車卒,但打著打著,突然變成了一群刀盾兵。

如果是這樣也就罷了,刀盾兵雖然防禦力強,但進攻能力弱,從苗刀兵變成刀盾兵,常規應對不變也沒什麼關係。

但要命的是,這群刀盾兵的身後,你不知道會搭配一些什麼兵種的漢軍士卒有可能是長槍兵,有可能是弓弩手,反正不是純粹的刀盾兵。

魏軍士卒有時候忙著跟眼前的刀盾兵搏命,但不知道從哪裡鑽出來一杆長槍,就能輕易的要了自己的命,而等到魏軍士卒開始調整陣型,分心應對長槍兵的威脅的時候,突然從刀盾兵的後方,又飛出無數的箭矢出來。

就這麼打著打著,慢慢開始習慣了長槍兵的偷襲,箭矢的隔空打擊,開始適應敵軍的進攻變化的時候.眼前的刀盾兵可能又會變回以搏命廝殺為主的苗刀兵。

真的,光靠場上計程車卒自我調整適應,是很難在八陣圖面前討到好處的,而司馬懿司馬懿的臨陣調整能力也很強,但問題是,司馬懿也是第一次遇到這個八陣圖,他縱然可以臨陣調整,可手頭上的條件根本不允許啊。

比如說弓弩兵和長槍兵的應對,其實司馬懿稍微動動腦子就知道,只要能在軍中增加一批盾牌兵的數量,就可以削弱敵軍的威脅可司馬懿並沒有準備這麼多的盾牌兵啊。

這次出戰是野戰,又不是攻城戰,司馬懿當然不會在軍中配備太多的盾牌兵,肯定是儘量讓士卒多帶長槍和環首刀這樣的長短兵刃,有效殺傷敵軍為主的啊。

現在好了,想調整都沒有這個條件。

當然,司馬懿的調整想法,其實也只是理論上的想法,實戰沒那麼簡單.而且現在司馬懿也已經沒空去考慮這種需要以後再考慮的問題。

隨著諸葛亮變陣八陣圖之後,戰場的局勢發生了變化。

司馬懿的前軍應對八陣圖不利,原本的進攻陣型,硬生生的被打成了防守陣型。

而左右兩翼的魏軍士卒,一開始的目的是去撕開圓陣之間的互相協作,現在卻被敵軍的八陣圖牽引之下,反倒是魏軍的左右兩軍被拉扯的越來越遠,有慢慢跟前軍脫節的趨勢。

要是繼續這麼打下去的話,諸葛亮再分兵出擊,從魏軍的左軍,前軍,右軍之間的縫隙插入,把魏軍分割開來.後果不堪設想。

為此,司馬懿被逼無奈,不得不下令,讓兩翼的進攻部隊暫且停止進攻,以防禦姿態收縮,往中路的前軍靠攏,儘可能的合攏兵力,形成合力,先防守一波。

然後司馬懿思考了一會兒,再次下令,讓前軍回撤,跟左右兩翼的軍隊形成一個倒馬蹄型的陣型,吸引漢軍主動出擊。

根據司馬懿的觀察,諸葛亮的這個八陣圖,應該是那種攻防一體,但攻防必須一體的陣型。

也就是說,不管是進攻還是防守,諸葛亮的八陣圖是不能進行拆分的,必須保持陣型的完整性,要進攻就全軍一起壓上,要防守就是全軍一起結陣防守。

所以司馬懿才會採用這樣的方式,利用倒馬蹄的陣型,吸引一部分漢軍進入到倒馬蹄的內部,然後用左右兩翼計程車卒關門,前軍反攻,爭取殲滅一批漢軍,破壞這個陣型的完整性,從而起到破陣的效果。

司馬懿的應變不慢了,臨陣指揮也非常的快速.但就一個問題:如果八陣圖是隻能全體進攻,全體防守的陣型,諸葛亮何必費那麼大的心思去研究。

八陣圖,本來就是兩套輪轉變化的套路的,一套是外陣變化,一套是內陣變化。

一看司馬懿主動後撤,讓出最重要的戰場中間位置,諸葛亮微微一笑,當下也不客氣。

等到八陣圖輪轉到攻堅能力最強的苗刀兵出現在戰場正中間時,諸葛亮立刻下令苗刀兵強攻,然後八陣圖全軍前壓,從圓形八陣圖變陣成線性八陣圖。

外陣停止輪轉,以苗刀兵和刀盾兵作為前鋒,追著魏軍的後撤腳步進攻,而內陣的各兵種依然輪轉,只是因為陣型由閉合型變成開放型後,輪轉的幅度更大了一些,兵種變化的週期更長了一些而已。

這麼一搞,司馬懿頓時被動了。

沒辦法啊,司馬懿吃虧的地方不是自己的指揮能力不行,而是他第一次遇到這種可以隨意變換戰場兵種配置,同時還能保持住戰鬥力的奇葩陣型。

苗刀兵和刀盾兵強攻,輔以後方不停變化的長槍兵和弓弩手.司馬懿的左中右三軍,被全面壓制。

現在還能挺得住,是因為自己兵力還有優勢,漢軍沒有辦法那麼快的解決掉眼前的敵人。

但如果給諸葛亮足夠的時間,等到中路的苗刀兵殺穿了魏軍中路的那一萬餘人的前軍那自己的整個陣型,就要徹底崩潰掉了。

這種情況下,司馬懿也沒辦法了,他無法再顧忌到諸葛亮是否還有後手,必須要保證自己的前軍不能被漢軍擊破.司馬懿把自己留下的五千預備隊,投入到了中央戰場。

同時,司馬懿立刻下令,左右兩翼計程車卒就地展開反擊,爭取儘快的合攏倒馬蹄陣的缺口,先圍剿掉闖入倒馬蹄陣的漢軍所部。

其實說白了,現在司馬懿已經沒有什麼可以用來調整應變的手段了,就是單純的仗著人多拼消耗,看到底是誰先受不了傷亡,堅持不下去。

而諸葛亮呢.這會兒諸葛亮也有點皺起了眉頭。

原因很簡單,進攻的效果,並不是太好。

沒辦法,自己手頭的兵力不夠.或者說的明白一點,是大漢北軍的兵力不夠。

八陣圖,對士卒的要求很高,要求士卒必須非常熟悉內外兩陣的輪轉配合,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威力出來。

但現在戰場上的八陣圖,外陣基本都是大漢北軍精銳,但內陣.只有一小部分是原本的大漢北軍,剩下的,大部分都是南陽郡兵。

南陽郡兵是新招募計程車卒不說,他們也沒有經過任何八陣圖的配合操練。

如果是閉合型的防守階段,讓他們在內陣中,根據自己的指揮和一部分北軍士卒的引領,小範圍的跑動變化陣型,問題倒還不大,最多就是陣型運轉有些生澀罷了,簡單的戰術配合還是能打出來的。

但現在是開放型的進攻階段,這些南陽郡兵就有些應付不來了。

一方面,是南陽郡兵沒有接受過八陣圖的操練,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做,全靠諸葛亮指揮或者是身邊的北軍士卒提醒.陣型流轉的速度太慢,不能及時到位,無法有效的配合外陣的隊友殺傷敵軍。

另一方面,在開放型的進攻階段,所有士卒都會受到敵軍的直接威脅,南陽郡兵又要保持陣型輪轉,又要應對敵軍的直接威脅,有點應付不過來。

如果是這樣,倒也罷了,雖然外陣的傷亡會變大一些,但慢慢磨也不是沒有獲勝的機會。

最要命的是,隨著戰事進入到白熱化的搏命階段,南陽郡兵慢慢的有些跟不上陣型輪轉的要求,甚至在輪轉過程中,出現了自身陣型鬆散的問題。

也就是說,南陽郡兵有些頂不住了,無法在內陣變化中給到前軍太多的支援,這就導致了外陣的大漢北軍,已經陷入到了獨力維持戰局的地步。

這個八陣圖,眼看著是擺不下去了。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南齊小王爺

山河北望

修真界幼崽求生指南

采采來了

今日份仙門優雅殺豬

青浼

通房嬌妾

花銜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