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雲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22章戰後分配是大事,從長平之戰開始,隨雲逸,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戰爭從來都是政治的延續。
雖然隨著秦軍王齕所部的整體退卻,以及函谷關外孫崮所部的及時撤離,在軍事上,趙國可以說是已經取得了絕對的勝利。
但秦趙之爭,爭的不是小孩手中的一個糖果,而是整個華夏!
這也就註定了,這場鬥爭一定是漫長而艱鉅的。
也因此,一時軍事上的勝利,固然可喜,但軍事之後的善後工作,也同樣重要。
當然,這就不歸廉頗和李牧管了。
戰場之上,二十五萬趙軍,如今分成了三份,各自忙著自己的事情。
首先自然是還在秦國境內的孫崮所部,他們唯一要做的,就是策馬揚鞭,儘快回到趙境之內。也只有他們歸來,這次的戰役也才能真正算是完美地畫上一個句號。
其次,則是駐守在洛城之中的李牧所部。
洛城作為周王畿中最有價值的城池,也是最為堅固的城池,在秦國已經佔據了宜陽城的情況下,勢必會成為阻擊秦軍繼續東出的重要節點。
因此李牧所部也很簡單——加固城池。
周秦之戰中,城池在秦軍猛烈的進攻下多出損毀,雖然秦軍在之後的日子裡也是稍作了整修,但因為秦軍一直處於進攻態勢的緣故,實際上航城池並沒有整修得足夠的堅固。
而李牧的想法裡,不僅要把洛城恢復原狀,還要建得更加地高大雄壯。要把洛城打造成如同函谷關一樣的城池關隘,徹底地鎖死秦國的發展。
應該說,李牧的想法是很超前。
雖然秦軍才剛剛退卻,李牧便已經想著下一場的戰事了。如果真的能以洛城堵住秦軍東出之路,那麼秦國便只能從南面的楚國入手。
以楚國的溝渠縱橫,即便是最終敗了,也會狠狠地拖住秦軍的腳步。這也就給趙國的繼續發展和壯大提供了時間。
唯一的問題是,洛城處於天下之央,地勢平坦,四周幾乎都是一望無際的平原,這當然給來往的商販帶來了便利,卻也導致洛城根本不適合駐守防禦。
也就是說,即便是李牧將洛城修築得再堅固,趙國在洛城之中囤積再多的兵力,也無法像函谷關一般,以一關守一國。
不過這些都是後話了。
不管怎樣,一座堅固的洛城還是能給趙國如今所需要的,即便是不能給趙軍來更多的安全感,卻也能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
畢竟,一座修整一新的城池顯然會比一地的焦土更能吸引商販的到來。
至於這第三部分,自然就是廉頗手底下的數萬大軍了。而他們也是三部分大軍之中最為忙碌的。沒辦法,因為秦軍敗得迅速,周王畿之地,數十個城池,都等著他們去接收。
當然,與此同時,李牧也是將戰鬥和周王畿如今的情況,飛鴿報給了邯鄲的趙括。
得知秦軍不死心的佔據了宜陽城,趙括倒是並不意外,如果秦軍一點後手都沒有留下,那才真的會讓趙括緊張起來。
對於這區區的幾座小城,趙括是真的沒啥興趣把它們奪回來。雖然能讓秦軍更快地透過崤函通道,但歸根到底,秦軍想要繼續前進,還是要在周王畿的地盤上做過一場。
既然如此,現在去跟秦軍拼命,似乎也並沒有這個必要。
畢竟,事實上,趙軍如今的這二十五萬大軍,如今也都是疲憊之軍——千里南下,又轉戰百里的李牧和孫崮所部,連續作戰防禦的廉頗所部,都已經有點兒像是強弩之末了。
這時候去找秦軍拼命,簡直是在自己找死。
對於趙括而言,現在最重要的,還是這周王畿之地,要怎麼辦的問題。
沒錯,字面意思。這好不容易
打下來的周王畿之地,趙括並不想要留在趙國的手裡。
原因很簡單:得不償失。
要說利益,周王畿之地雖然並不算太大,但土地肥沃、地勢平坦,糧食的產出便是一筆不菲的收益了。
再加上作為天下之央,來往商戶幾乎絡繹不絕,賦稅之足便是如今的趙國之內,也只有邯鄲郡能勉強壓上一頭。
因此,周王畿之地絕對算是一塊肥肉。
但,趙括卻一點不眼饞,很簡單的道理,正因為足夠的肥,所以才會被人盯上,尤其是秦軍,從起冒著巨大的危險也要守住宜陽的舉動就知道,他們絕對沒有放棄對周王畿的貪慾。.
換言之,只要秦軍將河東河西郡重新打造完畢,勢必捲土重來。
而趙國的國策從來沒有變化:先北後南,先易後難。
說白了,趙括就是要用時間和自己來自後世的經驗和科技,不斷地拉開與秦國之間的差距,直到趙秦之間的差距已經無可逆轉,才會是跟秦國決戰的時候。
而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決斷,也不僅僅是因為老秦人實在是太能打了的緣故。
想要利於不敗之地,最好的辦法就是不下場,用地緣博弈試探對手的底線,用代理人戰爭消耗掉對手的實力。比如曾經的蘇聯解體,美國佬用的就是這招。等對手疲於奔命的時候,再從科技、經濟上徹底碾壓對手。
而如今的老鷹,何嘗不是想要繼續用這樣的方法遏制住熊貓呢!
猴子、腳盆雞還有菠蘿等等圍繞在熊貓周邊的勢力,齊齊地跟石樂志一樣跟熊貓起衝突,為什麼?
顯然在他們的後面,站著的就是老鷹這個大boss!
趙括想用的,也是這招。讓魏國、楚國,甚至是韓之國跟秦國去戰。
趙括當然知道,這幾個國家根本不會是秦國的對手,但有趙國在後面支援,起碼幾個國家不會敗得太快。而一旦陷入焦灼的對峙,那就是趙括所最願意看到的結果了。
不僅可以在這不斷的戰爭中消耗掉雙方的戰爭潛力,更可以利用不斷的戰爭,停滯住其科技文明前進及國力提升的腳步,進而給趙國的蛻變與進階贏得時間。
如果運氣好的話,在戰爭進行的過程中,趙國還能漁翁得利地掌握這些弱小的國家的命脈。
比如,韓之國的鐵礦、魏國的糧食等等......
畢竟,這些弱小的國家在面對秦國的時候,也不想被他一口吞掉吧。既然不想被吞,那勢必要接受趙國的援助,這些援助自然不會是免費的啊!總得有些抵押吧?
就如曾經的二戰,舉世皆輸,唯富老鷹;又如現在的大毛和二毛,坐在幕後看戲的老鷹可是發了大財了。
誰又不想做那隻可惡的鷹醬呢?!
既然如此,如果趙國繼續佔據著周王畿之地,恐怕要不了一兩年的時間,就要被迫和秦軍再度交戰,這顯然不是趙括所願意的。
因此,最好的辦法,還是把這塊土地交到魏國和楚國的手上。
可是,這樣超前的想法,趙括是真的沒有把握能夠說服自己的大臣們。
土地,對於任何一個華夏兒女,都是致命的誘惑,哪怕這些大臣已經身居高位。畢竟,這麼大塊的地盤,就這麼輕易地給了他國,是人都得瘋了。
更何況,為了這塊地盤,趙軍數十萬兵馬從北到南,從東到西,輾轉千里,更是損失了數萬的兵馬。
即便以趙括在軍中的威信,恐怕也難以壓制住洶洶的輿情。
更何況,楚國和魏國也不是傻子,這麼大的一塊餡餅下去,他們也不敢吃啊!
思來想去,趙括認為,唯一的辦法,還是要由魏、楚
提出,然後自己再裝作不情願的樣子,跟兩國進行換地。
而理由嘛,趙括已經幫他們想好了:戰前的約定就是最好的理由。
戰前,趙括為了籠絡魏、韓、楚三國形成四國聯軍,曾經承諾過,再打敗秦軍佔領了周王畿之地後,趙國不取一城,以周王畿之地而酬三國之助。
如今雖然聯軍被秦軍打敗了,但趙國卻是又用計將周王畿之地給奪了回來。
如果無恥一點,牽強一些,也能說是聯軍之戰的繼續。至少聯軍在其中也是有所功勞的。
當然了,拋棄了聯軍的韓之國肯定是分不到酬勞的,但魏國、楚國,耗費了如此大的兵力、糧草,向趙國討要些好處,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唯一的問題是,兵力已經大損的魏國和楚國還敢不敢向趙國要地,還敢不敢繼續頂在秦國東出的必經之地上。
這看似是兩個問題,實際上卻只需要一種解法。
只要稍稍讓兩國認識到,趙國依舊需要他們,依舊會和他們繫結在一起,就已經足夠了。
在利益的驅使下,哪怕明知秦國不好對付,但只要趙國也在其中,魏王的膽子就會打起來,很快就會有所行動。
而魏王的行動,也會在很短的時間裡影響到楚王,到時候,趙括只需要順水推舟,大事即可成矣。
當然了,首先要做的,還是讓他們記起來趙括戰前的承諾來。
至於這點倒也不難,以國書的形勢通報給二國如今周王畿的戰況,並且重申三國的友好合作關係,再加上安插在各國朝堂的細作們稍作提醒,以魏王的貪婪,很快就會意識到可以試著跟趙國要一要這地盤。
想及此處,趙括當即將平原君和負責暗衛的趙平喚進了宮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