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雲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85章心照不宣備戰中,從長平之戰開始,隨雲逸,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目前的戰場態勢是:

趙軍方面:趙括與李牧率六萬餘眾聚集新鄭城內,已經做好了死守新鄭的準備;趙韋率三千秘密打造的重騎兵隱藏在新鄭城東的山林之中;而廉頗則是率領著十二萬大軍,星夜兼程地趕赴著韓地戰場。

秦軍方面:王齕一十八萬大軍與蒙驁一萬多兵馬在楚韓邊境成功會師,隨即齊齊北上韓之故土,目標直指新鄭城。

從整體來看,趙軍包括即將抵達戰場的廉頗所部援軍在內,共計約有一十八萬三千餘眾,而秦軍的兵力則是在一十九萬上下。

可以說,從整體的兵力來看,秦趙之間幾乎不分伯仲。

唯一的問題是,在新鄭城內的趙軍能不能扛住秦軍第一輪的猛烈進攻。

畢竟在第一階段的作戰過程中,趙秦之間出戰兵力的比例將達到可怖的一比三,這顯然是對趙軍極其不利的。

不過,趙軍有著城池的防禦,雖說久守必失,但憑藉著六萬大軍,死守之下,守個十天半個月還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而一旦趙軍守到了援軍到來的一刻,那麼整個戰場形勢就將發生根本性的逆轉。

因為進攻城池,秦軍勢必付出更多的傷亡,如此一來,等廉頗大軍趕到,秦軍的兵力極有可能還不如趙軍。

且秦軍因為攻城的緣故,到那是必成疲師,如此狀態之下,極有可能被趙軍的裡應外合之下,打的節節敗退。

這還是沒有把趙韋的重騎兵計算在內的結果。.

於是,一道選擇題再度擺在了王齕的面前。

因為薊城被迫,燕王投降而趙軍主力南下的訊息,還是不可避免地傳入了正在楚韓邊境線上的王齕的耳中。

秦國的黑冰臺到底不是擺設,幾乎就在廉頗率軍南下的同時,緊急情報便已經送出。

如今,王齕不僅知道廉頗已經南下,甚至連其所率十二萬兵力的情況也是一清二楚。

於是,擺在王齕面前的選擇有:

第一,就此作罷,安排好楚韓邊境的防守事宜,隨即班師回朝,以圖再戰之機;

第二,繼續北上,賭自己能在短時間內突破趙軍所防禦的新鄭,在趙軍主力抵達韓之國之前,拿回韓之國的徒弟;

第三,繼續等待,甚至集結更多的兵力(新鄭城內還有兩萬大軍),等待趙軍主力南下,隨即與趙國展開決戰。

第一個選擇自不必說,這是最為安全穩妥的選擇。

這一方案,雖然免除了現在的風險,但卻也是對未來的不負責任。

任誰都知道,一旦韓之國納入趙國的手中,要不了幾年,秦趙之間的國力對比就會發生根本性的逆轉,到時候再想跟趙國決戰,恐怕就更難了。

而這樣國力的逆轉,也將徹底地成為不可逆的逆轉。

而第二個方案,則無疑是在冒險。

雖然要是冒險成功,收穫極大,可這份險真的有可能成功嗎?

趙軍可不是楚軍,趙王也更不是楚王,退縮和棄守對於趙軍而言根本是不可能的。

趙軍本就已經足夠的彪悍了,再加上趙括的加持,一旦堅守起來,一定是無比的堅決,秦軍想要在短時間之內攻破有著趙王括親自鎮守的新鄭城,幾乎是不可能的。

而一旦這樣的冒險失敗,極有可能造成的,便是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秦師在趙軍的內外夾擊下敗績,然後退回楚地,趙軍若是追殺而來,好不容易得到的楚地,或許也將拱手想讓。

這兩個方案的後果,顯然是王齕所無法接受的。

反倒是第三個方案,看似在浪費時機,卻是如今最合適王齕的中庸之法。

雖然秦軍自從長平之戰之後,幾乎沒有在趙軍的手上取得過什麼好處,看似秦軍似乎已經不如趙軍,可若是細細論之,秦軍還真沒有在一對一的戰鬥中輸給過趙軍。

長平一戰,若非十餘萬魏軍的突然到來,歷史早已經給過了結果;

而之後的洛城之戰,秦軍對上趙軍,在軹城的攻防戰中也是打得不可開交,即便秦軍出於進攻的不利位置,其戰損比也死死咬住著趙軍。

單從這一點來看就知道,秦軍的戰力絕不弱於趙軍,無論是單兵作戰還是集團作戰。

只要沒有另外的國家橫插一腳,王齕還是很有信心跟趙軍做過一場的。

應該說,隨著各國的消亡,秦趙的一戰,也是勢在必行,遲早的事情。

面對即將逆轉的國力,從王齕的角度看來,晚戰不如早戰。尤其,在趙國剛剛吞下韓、燕兩國之地,在楚國剛剛敗退的節點,或許是最好的時機。

因為趙國的急劇擴張,勢必引起剩下的魏國、齊國的警惕與不安,至少在這個節骨眼上,兩國很明顯會更願意作壁上觀;

而楚國剛逢大敗,也勢必不敢在輕易北上。

這樣一來,三個場外因素,幾乎都被排除在外。秦國幾乎可以沒有什麼後顧之憂地與趙國好好幹上一場(陳城之中還是要放上萬餘兵力震懾楚軍的)

幾乎沒有干擾的一戰,這或許是王齕所能找到的與趙國決戰的最佳時間了。

唯一的問題是,王齕手中的兵力只比趙軍多出一萬出頭,即便再從陳城抽調一萬大軍,也不夠比趙軍多出兩萬多。

想要修書一封便向秦王再要兵馬,卻也來不及了!即便從蜀中直接發兵,也不可能在廉頗的兵馬之前趕到戰場。

當然,韓之國的戰場趕不上,並不意味著其他的戰場也趕不上啊!

比如出河東而攻上黨!

如今趙國幾乎全部的兵力都被牽扯住,或在韓之新鄭,或在燕國薊城,或是在趕路途中,上黨郡勢必空虛。

若是此時能以一支偏師數萬向東而進,即便不能攻破趙軍在上黨的防線,也足夠撼動趙王括的神經了。

上黨與韓地,孰輕孰重,相信趙王一定有桿秤。

如此一來,在新鄭之戰中,秦軍甚至只要能夠牽制住趙軍,就能迫使趙軍回援上黨了。

若是趙軍主力不願回援,上黨的佯攻便可變成真的進攻,趙國更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甚至,弄得不好,連芝麻都撿不到。

想及此處,王齕也不再猶豫,當即修書一封,向秦王詳細闡述了自己準備與趙軍在新鄭城外決戰的原因,並請秦王派兵佯攻上黨。

應該說,王齕的這招正奇相生,的確有其高妙之處。

可問題是,王齕機敏,對面的趙括和李牧也不差啊。

早在趙括決定要跟秦軍在新鄭地區打一場決戰之時,趙括便已經想到了這一點,在趙韋從邯鄲帶重騎兵南下的同時,趙括便已經下令讓上黨之軍東出,將戰火引到秦國的河東。

真可謂是英雄所見略同。

只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趙國顯然還是要處於一定的下風,畢竟秦國可以派出的兵力會遠遠高於趙軍的兩萬大軍。

當然,前提是秦軍能在新鄭拖住趙括的腳步。

可是,秦軍能拖住趙軍的腳步嗎?

要知道,趙韋的秘密武器可是已經抵達了新鄭東面啊!

可惜,王齕並不清楚趙括還藏著殺手鐧。

於是,王齕所率的大軍,在匯合了蒙驁之後,卻並沒有急著北上,反而是在楚韓邊境上駐留,一邊等著趙軍的援軍和自己從陳城調來的一萬大軍,一邊修復起原

本已經有些損毀的防禦設施來了。

反正要等待趙國的大軍,那不如趁著時間還夠,多做點事情。

顯然,這是為以防萬一所做的準備:一旦戰事不利,憑藉著楚韓邊境的這道防線,也能止住趙軍的腳步,保住至少楚地的收穫。

未慮勝而先慮敗,這是每一個名將都深深刻在腦海中的教條。

不過,王齕的做法,卻著實讓趙括有些迷茫了。

單單看王齕修築邊鎮據點的舉動,這是很明顯的見好就收的舉動,這沒什麼疑問。

可問題是,修個邊境據點,需要勞師動眾,動用近二十萬精銳大軍嗎?

這顯然是很不正常的。

要說你帶著二十萬精銳大軍,陳兵邊境線上,啥也不敢,鬼都不信?

可你要打,那不趁著趙軍的主力大軍沒有趕到之前就開戰,還在等什麼?

要做宋襄公?

看你王齕濃眉大眼的,也不像是這麼有禮貌的人啊!而且,秦國者,虎狼也!那可是六國公認的事實。

說秦軍改了性子?狗都不信。

最終,還是一旁的李牧猜出了秦軍的想法:秦軍沒有把握在廉頗將軍的援軍到來之前拿下新鄭,與其在攻城戰中消耗過多的兵力,不如干脆就跟趙軍打一場正面的野戰。

聽著李牧的分析,趙括也是暗暗算了算兵力,如果除去趙韋的三千重騎兵,自己的總兵力十八萬人,還真的有可能不是秦軍的對手。

只是,有重騎兵在手的趙括,根本無懼秦軍。

趙括很清楚,只要這一仗能夠將秦軍打趴下,哪怕只是小勝,趙秦之間的差距就將再無逆轉的可能。

而哪怕是敗了,只要不是大輸潰敗,至多也就是吐出剛剛得手的韓之地而已。

用一個區區的韓之地,去搏一個光明的未來,這買賣,能做!

更何況,有著重騎兵在側的趙軍,會輸嗎?

「那就跟秦軍好好打一場吧!」趙括大手一揮,心中也是豪氣萬丈。

當即,趙括便將指揮正面戰場的權利交給了李牧,同時,飛馬給廉頗傳令,讓他徐徐而行,儲存好戰士的體力。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重騎兵。趙括對趙韋的要求很簡單:不到他出戰之前,絕不能有一兵一卒暴露在秦軍面前。

就這樣,在兩國大軍心照不宣之間,一場決定著戰國走向的大戰,就此拉開了序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梁贅婿

執傘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