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雲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86章大軍齊聚新鄭南,從長平之戰開始,隨雲逸,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廉頗和他的部隊的到來,比王齕預想中來得更晚了幾日。
顯然,到了如今的階段,雙方基本已經明牌:趙括知道王齕想要跟自己決戰,王齕也知道了趙王括已經知道自己想要決戰。
而雙方決戰的決心,也在這默默的等待中心照不宣。
似乎趙、秦雙方都想要在這韓之國的土地上,用一場堂堂正正的戰鬥來決出勝負。
但在實際上雙方也都沒少動腦子,就如趙國,他的後手自不必說,趙韋的三千重騎兵,便是最好的殺人利器,而秦國,也沒那麼好相與,河西的兵力已經向著河東集結,足足五萬大軍即將撲向趙國的上黨。
是的,秦王在接到了王齕的信件之後,幾乎是毫不猶豫地就按照王齕的想法開始佈置兵力。
整個秦國在再度爆發出了驚人的團結意志。
兵馬、軍械、糧草,幾乎在短短几日的時間裡便已經集結完畢。
就如同當年的長平之戰一般,老秦人,包括秦王在內,總在能在最關鍵的時候,給予了前線將領們最多的信任。
對當年長平的白起如此,對如今的王齕也是如此。
也就在廉頗帶著燕北的主力大軍趕往新鄭之時,河西河東的秦軍也集結到位,隨即便要向著迎面而來的兩萬趙軍,碰到了一起。
好在,在河東之戰打響之前,廉頗還是帶著他的十二萬大軍,來到了新鄭的戰場之上。
得到了確切訊息的王齕,這才率領著二十萬秦軍施然北上。
兩軍很快在新鄭城南的沃野上碰了頭,是的,就是埋葬了三萬韓軍的那片沃野。
倒不是秦軍生冷不忌,只是除了城南,其他幾面的地形,或是對秦有利的山林,或是對趙軍有利的高地起伏不定。
唯有城南,一片沃野,對於雙方都公平合理。
自然,頗有默契的雙方,都將決戰的地點放在了新鄭城南。
什麼,為什麼一定要在新鄭附近?
畢竟這樣一來,趙軍的補給線會比秦軍短上許多。
不過考慮到這場戰爭,畢竟是秦國挑起來的,趙國要佔點便宜也算應該吧,而且補給線,也或許就是趙國所唯一能佔到的便宜吧。..
秦國當然可以不來新鄭,那麼趙國也可以選擇不戰!
北方大軍已經歸來,直接守在新鄭,不是穩贏?
只有秦軍大舉來攻,趙國才有迎戰的必要。
因此,選在新鄭,既可以看成是雙方心照不宣的默契,也可以看成是趙國沒有擺上檯面的決戰的要求。
但不管怎樣,隨著時間的遷移,秦趙雙方的大軍終於在新鄭城南拉開了架勢,時隔六年,秦趙之間,數十萬級別的大戰,也終於拉開了序幕。
為了此次大戰,雙方都投入了各自國家之中,幾乎百分之七十以上的野戰精銳,如果將河東的副戰場也一起算上的話,秦趙雙方的精銳部隊出戰率甚至可以達到驚人的百分之八十。
可以說,這一次的大戰雖然規模並沒有像長平之戰那麼的浩大,但也已經是決定國運的一戰了。
任何一方,一旦在此戰中失敗,輕則失去未來五到十年的戰場主動權,重則徹底地失去爭霸與統一的資格。
因此,秦趙雙方也是派出了其最能拿得出手的將領主持此次大戰。
秦軍方面自不必說,自白起與司馬錯接連陣亡之後,王齕幾乎是一力擔起了秦軍的重擔,而作為秦軍未來之星的蒙驁,自然也跟隨這王齕一起投入到了決戰之中。
相對於有些青黃不接的秦軍而言,趙軍的將領陣容則是堪稱豪華。
趙括這個如今六國所公認的第一名將就
不多說了,其下的廉頗、李牧,也都是被後世尊為戰國四大名將的存在。
當然了,也因為「將星璀璨」,主帥的人選卻不好確定了。
按理說趙括應該是主將的不二人選,但趙括自己知道,打贏長平之戰,完全是因為自己對白起的所有動作早了如指掌,而打贏燕軍,則大半的原因是因為燕軍太弱。
真的要趙括指揮數十萬大軍跟秦軍對轟,要不了兩個時辰,他就得露餡。
同時,趙括如今畢竟已經是趙國的王上了,以趙王之尊與秦軍王齕相戰,顯然也有些掉價。
藉著這個理由,趙括堂而皇之地將主帥的位置給騰了出來。
若是按照一般的道理,既然趙括不做主帥,理所當然地便應該要讓資歷更深,經驗更加豐富的廉頗將軍來做這個主帥。
尤其這隻部隊的主力,足足十二萬大軍還是廉頗從燕國帶過來的。即便從軍情的熟悉程度上來看也該由廉頗出任主帥。
可是,出乎所有人,包括王齕的意料之外的是,戰場之上,趙軍樹起的大纛旁,龍飛鳳舞的竟然是一面「李」字的旗幟。
是的,趙括力排眾議,將主帥的位置交給了李牧。
說是力排眾議,實際上趙括需要說服的主要還是廉頗將軍。
好在,趙括從長平之戰開始,說服起廉頗來,幾乎就是一說一個準的。
「未來總歸是年輕人的。」這是趙括對廉頗所的關於主帥問題的第一句話,也是唯一的一句話。
這簡單的一句話,卻是蘊含著雙重的意思。
首先,因為未來終究要交到李牧的手中,那不如趁著您老還在,檢驗下未來到底能不能交給眼前的李牧的手中。
其次,未來是年輕人的,那過去的呢?再想想廉頗剛剛拿下的燕國之地,這已經是潑天的功勞了,雖然這份功勞需要分給田單一份。再去搶擊敗秦軍的功勞,那多少有些不上道了。(滅韓的功勞是趙括的。)
於是,連消帶打之下,只一句話,卻足以讓廉頗讓賢給了李牧。
不過,將主帥的位置交給李牧而不是廉頗,趙括的考慮也不僅僅是因為功勞分配的問題。甚至也不僅僅是趙軍的傳承,下一代的李牧需要一場巨大的勝利徹底奠定自己在軍中的地位。
更重要的是,打王齕,李牧會更合適。
無他,廉頗與王齕在泌水邊對峙了三年,早已經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說句不好聽的這兩人對戰,稍稍挪挪屁股,對方就會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因此這仗極有可能被兩人再度打成持久戰和消耗戰。
可是,換上李牧為主帥可就不一樣了。
趙軍這邊因為廉頗的存在,幾乎很輕易就能得之對手的意圖,而李牧的戰法,對手的王齕卻根本摸不透。
以有心算無心,自然,趙國的勝率將會變高。
廉頗或許也是想通了這一點,這才爽快地將主帥的位置讓給了李牧,隨即和趙括一起,當起了旁觀者。
面對王上的信任和前輩的託付,李牧肩上的壓力不可謂不重,但李牧到底是李牧,很快便將壓力化為了動力,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即將到來的大戰中。
於是,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早上,兩軍的大戰正式拉開了帷幕。
沒有任何的意外,兩軍的陣型幾乎就是映象的翻版。
大量的步兵被分成了數個方陣,並集中在了陣型的中央,方陣與方陣之間,以及左右兩側則是由騎兵填塞。
在步兵的方陣之內,各種兵種的配備,兩軍也幾乎一模一樣。
最前端的不用想,都是手持長盾的盾兵。
長盾由硬木為底,上
面又蒙上了一層厚厚的牛皮,牛皮的四周再以鐵皮鑲嵌,中央複用鉚釘加固,鐵皮加鉚釘的雙重作用,不僅將牛皮與木芯牢牢地粘在一起,也讓木盾更具防禦性質。
當然,若是能用鐵皮全部覆蓋,或者乾脆以鐵鑄盾,那防禦力還將提升。
只是,在這鐵器匱乏的時代,鉚釘和鐵皮已經很奢侈了,全鐵的盾牌,就算是秦國,也沒富裕到那個程度。
更何況,全鐵的盾牌,其防禦力是足夠了,可重量也將達到一個可怖的數字,未必就適合如今的作戰。
或許只有等鋼材的出現,才能有更輕便、堅固的鋼盾出現吧。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幾乎雷同的盾兵之後,自然是大量的舉著長矛的步卒。
長長的戈矛可以輕易跨越盾牌的阻隔進攻其後的戰士,也可透過刺、扎等方式,將盾兵擊退,從而為其他的友軍提供擊殺的機會。
所謂一寸長一寸強,單刀破槍的情況往往只會出現在電影之中。
實際情況下,長矛打單刀,幾乎就是碾壓式的。而訓練一個長矛兵的代價,幾乎是所有兵種之中最為廉價的。
又便宜又好用,這樣的兵種自然成了戰場的「寵兒」。也因此,在諸多的兵種之中,長矛兵總是人數最多的存在。
同樣,在每次的戰鬥之中,損失最多的,還是長矛兵。
沒辦法,與其說他們是戰場的「寵兒」,不如說,這些長矛兵就是戰場的「炮灰」。
而往往真正能在戰場上一錘定音的,卻是排在了數排長矛兵身後的「跳蕩兵」。
他們當然是當之無愧的精銳中的精銳,全身甲冑,便是他們最容易被區別出來的特點。
他們的任務,就是突進敵軍陣型,開啟敵軍缺口,同時也是在己方陣型出現問題是,堵住缺口的存在。
當然,雖然排在長矛兵之後,但往往,他們並不會在第一時間出現戰場之上。
畢竟,好鋼要用在刀刃上。
而在精銳的跳蕩兵之後,則是雙方的遠端攻擊力量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