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老Q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章 陣戰(三),漢風再起之帝國時代,重慶老Q,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轟!轟!轟!”
齊軍陣中的三門火炮再次響起,騎兵統領阿里·阿爾·賈布里下意識地將身子壓低,緊緊地貼在馬背上,心裡不斷向真神祈禱,炮彈千萬不要落在自己的頭上。
或許,真神感受到了他的無限虔誠,對他施以神邸的庇護,射來的炮彈有一發落在隊伍的左側空地上,另外兩發炮彈則落入到隊伍後半截,傳來人喊馬嘶的聲音。
加速,加速,衝上去!
阿里·阿爾·賈布里雙腳使勁地磕著馬腹,催促馬匹以更高的速度向前衝去。
近了,更近了!
還有一百多米,就要衝入齊軍陣列中了。對面的齊軍士兵只是排了單薄的三列橫陣,舉著裝備了銃劍的火槍,遙遙地斜指上方,如同傳統的長矛陣那般,試圖阻擋我三百餘騎兵的衝擊。
哦,一路遭受齊軍火炮轟擊,很可能已沒有三百騎了的衝擊。但沒有關係,只要能有一百餘騎衝入陣中,那定然會擊破齊軍火槍陣列,屆時,整個戰場就會陷入混戰當中,這對處於兵力優勢的阿曼人來說,是最好的戰場形勢。
阿里·阿爾·賈布里將右手輕輕地抬了起來,舉起彎刀,臉上露出狠絕的神情,做好了衝陣的一瞬間便揮刀劈砍對面的齊軍士兵的準備。
“轟!轟!轟!”
又是三聲劇烈的火炮轟鳴聲響起,一片金屬風暴猛地颳了過來,將衝陣的阿曼騎兵捲入其中,無數的碎片,彷彿形成了一道密實而寬廣的彈幕,將狂飆突進的阿曼騎兵生生地阻在齊軍陣前百米之外。
齊軍發射了霰彈!
霰彈,堪稱炮兵的最後一道防線,它的目的在於殺傷接近炮兵或者步兵陣列的敵軍人員。齊國陸軍配屬的加農炮與榴彈炮都可以發射霰彈,但後者的威力相對較弱。
齊國生產製造的霰彈一般最外層是圓柱形的薄錫罐,錫罐底部則為鐵製,內部包裹50—200發直徑在10—50毫米之間的子彈和鐵質碎片。彈體離開炮膛的瞬間,火炮內外壓差巨大,錫制外殼隨即破裂,子彈崩裂出去,在空間中形成圓餅狀彈幕。
顯然,這樣的火力覆蓋會給近距離上的密集隊形敵軍造成非常可怕的損失,但霰彈的構造也使得它在發射期間對炮膛傷害較大,《齊國皇家炮兵指導手冊》中指出,嶄新的55毫米鑄鐵加農炮可以經受住約5000--5400次實心彈射擊,卻只能承受200--230次霰彈射擊。
在二十年前,齊國炮兵又用鐵彈取代了霰彈裡原有的鉛彈,鐵質子彈反彈能力較強,易於造成跳彈,有效增加了殺傷效力。根據子彈大小不同,齊國制的霰彈可分為重霰彈與輕霰彈兩種:前者子彈數目較少,重量較大,能夠實現較遠距離上的有效殺傷;後者子彈數目較多,短距內效果更佳,但射程僅有前者的三分之二。
通常情況下,當炮兵也進入敵方火槍兵有效射程時,輕霰彈便能夠達到最佳殺傷效果。在極近距離上,炮手往往也會採取雙份霰彈或一份霰彈加一發實心彈(實心彈居後)的裝填方式。這雖然會嚴重降低炮膛的使用壽命,但其殺傷效果卻會大大增強。在泰平十五年(1719年)二月,齊國在卡爾曼瓦蒂會戰中,齊國炮兵就採用霰彈加實心彈的裝填方式,有效殺傷了馬拉塔王國的騎兵部隊,使得對方根本無法對齊軍陣列發起有效衝擊。
齊國的軍工專家曾對霰彈攻擊的效果進行過無數次科學測試,得出結論,霰彈散佈直徑為其飛行距離的十分之一左右,並最終會形成一個類似弓形的四邊形殺傷區域。在齊國陸軍學校炮兵科《火炮技術要素》中指出,霰彈飛行90-100米,其子彈的散佈直徑就要擴大9.5米左右。在220米距離上,霰彈子彈散佈直徑為25米,440米距離上霰彈子彈散佈直徑為55米。倘若120人規模的連橫隊在150米距離上遭遇炮兵射擊,透過簡單的計算便可以發現,霰彈幾乎可以將其完全覆蓋。
而這次面對三百餘阿曼騎兵的衝陣,齊國的炮兵就是將距離放近至一百五十米附近,然後均採取了裝填雙份霰彈的攻擊模式,在陣地前形成了一道直徑寬達五十多米的彈幕,頓時讓衝來的阿曼騎兵人仰馬翻,倒伏一片。
不過,霰彈的穿透力遠不如實心彈,對縱隊的殺傷效果自然也略遜一籌。但前面撲倒在地的人馬屍體,卻是將後方跟進的騎兵給阻在了當場,縱馬賓士的速度瞬間慢了下來。
“預備!”
“放!”
“砰!砰!砰!……”
連長俞元斌將手中的指揮刀狠狠地揮下,第三混成營二連一百餘官兵隨即機械地扣動扳機,密集的彈丸瞬間射向簇聚成一團的阿曼騎兵。
“龍騎兵出擊!”
一百餘騎齊國龍騎兵從方陣的兩側缺口處,魚貫奔出,朝已經亂成一團的阿曼騎兵撲去。
齊國龍騎兵組建的時間相較於歐洲幾個主要軍事強國而言,是比較晚的。在漢興七年(1677年),齊國大敗莫臥兒帝國後,有鑑於線列步兵的機動性不足,無法做到戰場上的快速部署和機動迂迴,遂開始組建龍騎兵。
不過,齊國的龍騎兵雖有騎兵之名,但是很長時間內他們的裝備和訓練程度都是按照步兵的標準進行的。要知道,齊國的正規騎兵軍團均裝備有較昂貴的騎兵用短槍或燧發手槍,以及胸甲和馬刀,而龍騎兵則裝備步兵用長槍,他們的軍服和騎兵軍服也有很大區別,與步兵相差無幾,只是把鞋襪換成了靴子馬刺而已。他們的編制仍舊是步兵,以連隊為基本編制的。
因為龍騎兵不用進行馬背上的格鬥,只有軍官才有一把燧發手槍,士兵除了火槍之外,就只有一柄步兵短刀護身。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的裝備中有一把小鶴嘴鋤,騎行時用來鉤住韁繩,以防跌落馬下。至於使用的坐騎也通常是矮小、廉價的馬匹,比不得齊國正式騎兵的高頭良馬。騎兵科目中最重要的衝陣、追擊、馬上格鬥、馬上射擊的訓練科目龍騎兵是不會訓練的,龍騎兵甚至不會裝備正統騎兵的馬刀。
因為龍騎兵常常以散兵線徒步作戰,為了加強他們的火力輸出,裝備的火槍均為射程較遠、彈道穩定的膛線狙擊槍(即米尼槍),以有效提升他們散兵作戰的效果。
不過,在齊國陸軍中,不少高層將領曾提議,要為龍騎兵配備馬刀等冷兵器,屆時可以作為輕騎兵協同正規騎兵軍團一起發起乘騎衝鋒,以增強這個兵種的“價效比”。
不過,此舉遭到騎兵將領或明或暗地反對。開什麼玩笑,將龍騎兵訓練成輕騎兵標準,那豈不是搶了我騎兵的活計,蓋了我們的風頭。
既如此,為何不裁撤了龍騎兵,將有限的陸軍資源投向我們騎兵軍團,直接擴大我騎兵的兵種和規模,一樣可以發展和訓練出下馬步戰、上馬衝鋒的輕騎兵。
齊國的龍騎兵作戰方式基本上與歐洲國家類似,即以經典的半迴旋式戰術,展開對敵攻擊,其操作方式是“衝鋒—射擊—迴轉—裝填—再衝鋒”。
阿曼軍的騎兵統領阿里·阿爾·賈布里在面對齊軍兇猛火力打擊下,儘管腿部中彈,馬匹斃命,還一頭栽倒在地,但卻奇蹟般的躲過了後方騎兵的踩踏和齊國線列步兵的火槍齊射,無疑是受到真神無私庇護。
當他搖搖晃晃地站起身來,便看到齊國的兩隊騎兵從陣中迅猛地撲了出來,不由駭然失色。經過數輪打擊,阿曼騎兵已不足百騎,而且還處於混亂當中,如何能擋齊國騎兵雷霆一擊?
急切之下,賈布里扭頭便去尋找可騎乘的馬匹,準備帶領部下逃離此地。
“砰!砰!砰!……”
誰知,預想中的騎兵衝擊沒有到來,卻迎來一波彈雨,賈布里只覺得後背猛地遭到重重一擊,旋即,傳來鑽心地疼痛,頓時撲倒在地,痛苦地蜷縮成一團。
“殺!”
“殺!”
在意識逐漸陷入模糊之際,隱約聽到齊軍陣列中傳來一陣吶喊聲,彷彿像一股沸騰的洪水,朝四面八方宣湧而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