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筆老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03章:巴拉頓湖,明末黑太子,牛筆老道,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侯賽因在布達佩斯留有九千守軍,多瑙河西岸的布達城堡有六千,東岸的佩斯城堡有三千。
如果不主動出戰或者投降的話,那麼敵軍在短時間內是無法攻佔已經要塞化的目標的。
布達城堡建在地勢較高的岩石上,具有地形優勢,屬於典型的易守難攻之地。
佩斯城堡是後來修建的,位於對岸的平原上,主要作用是橋頭堡。
在最糟糕的情況下,侯賽因允許守將丟失佩斯城堡。
但如果堅固的布達城堡在短時間內也丟了,那守將的人頭就要落地了……
用得到告急信到回師布達佩斯,只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理論上是完全來得及救援的。
實際情況也是這樣,侯賽因已經得到了偵察兵的報告,布達佩斯尚在己方手中。
那就意味著這是典型的圍城打援了,而雙方的身份剛好與去年的克拉科夫之役相反。
己方變成了解圍的一方,而利奧波德一世所指揮的反奧聯軍變成了以逸待勞的獵人。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一世先是給守軍發出了勸降信,在對方拒絕之後,便仿照對方在克拉科夫的所作所為,也環城挖設了壕溝。
深度足以容納士兵在裡面躲避並開火,如此一來,自己也能用對方的戰術來給侯賽因上一課了……
侯賽因很清楚利奧波德的用意和目的,由於布達佩斯城內的糧草與彈藥都很充足,自己也就沒必要急於給該城解圍了。
你願意圍,那你就先圍著好了!
毫無疑問,布達佩斯是戰略重鎮,不容有失。
但並不意味著對方只要圍困該城,自己就必須不惜一切代價給該城解圍。
如果損失二十萬人,給布達佩斯解圍,那又有什麼用呢?
在看過明帝國的諸多經典戰例之後,侯賽因愈發認為儲存機動部隊的價值遠高於戰略要地。
只要自己儲存好手裡的這支二十多萬的大軍,那不是想打哪裡都可以麼?
反過來,麾下只有幾萬人的話,那真是走到哪裡都可能捱打了……
據說為了報仇雪恨,這次利奧波德帶來了七十萬大軍。
對於這個數額,侯賽因在親眼看過對方的營盤之後,只能說不少於五六十萬。
可兩個數次都遠遠超過了自己麾下的兵力,對方佔據絕對的兵力優勢。
己方唯二的優勢便是坦克與飛艇,其餘都只能算是隻能自保,進取不足。
見到對方也挖了戰壕,還打算讓自己嚐到塹壕戰的苦頭,侯賽因不禁意味深長地笑了……
儘管利奧波德的人馬眾多,但想圍困布達佩斯,尤其是這座橫跨多瑙河,那就必須將包圍圈擴大,投入更多的兵力。
所以根本無法切斷侯賽因所部與巴爾幹基地之間的聯絡,補給線無非是向東繞行到草原而已,並不會從根本上影響到大軍的吃喝。
這裡距離維也納並不算遠,更何況對方還控制著多瑙河的上游,水陸並進的話,補給起來並不困難。
侯賽因回師之後,便大幅度縮短了所需的補給距離。
在不主動給布達佩斯守軍解圍的情況下,這就逐漸變成了一場拉鋸戰。
見到對方沒上鉤,利奧波德也並不著急主動進攻,那就等於放棄了戰壕和布達佩斯。
在對方擁有坦克與飛艇的情況下,即使己部擁有兵力優勢,野戰也未見得能夠戰而勝之。
克拉科夫之役的失敗,反而讓利奧波德冷靜下來,也清楚了奧軍已經今非昔比。
如果自己再次無法取勝,那便會極大程度上打擊盟友的信心了,自己在中歐地區的威信也會驟降。
對方刻意不打過來,便應該是忌憚塹壕的可怕之處,說明這種挖壕溝的戰術的確有可取之處。
利奧波德手裡還有兩張牌可打,一張牌是新任波立國王索別斯基已經承諾,波軍將於十天內抵達戰場。
為了感謝上次的神聖羅馬帝國的出兵救援,索別斯基答應此次至少出兵十萬,力爭一舉消滅敵軍,收復布達佩斯及其周邊地區。
雙方加起來的總兵力便高達六十萬,已經對奧軍形成了絕對的兵力優勢。
另外一張牌,則是巴伐利亞與漢諾威也答應各自出兵五萬,但必須在完成春耕之後。
也就是說,布達佩斯的戰事拖得越久,利奧波德手裡的兵力也就越多,極有可能真的達到對外界吹噓的七十萬之巨!
要不是俄國已經被打得焦頭爛額,阿列克謝也能出兵至少五萬,這樣便可形成一個規模龐大的反奧聯盟了。
將半個歐洲的力量聯合起來,奧斯曼是絕對無法戰勝的。
最終的結果只能損兵折將,灰溜溜地撤出中歐,甚至放棄整個巴爾幹地區。
包圍圈附近的戰壕與營盤沒有發現波軍旗幟,侯賽因便明白索別斯基的人馬還沒到。
自己一旦在此時動手,屆時波軍突然出現在戰場上,便極有可能成為改變戰局的一股力量了。
不過侯賽因仍然不打算動手,新一批的補給很快就能到。
包括三十六門重炮、二百輛蒸汽坦克,以及不少於兩萬重騎兵。
對侯賽因來說,這批補對未來與敵軍的決戰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可能多出一百輛,甚至五十輛坦克,就能讓戰局向己方傾斜……
所有蒸汽坦克都不是奧斯曼生產的,全都是進口貨,而且大部分還是二手貨。
即使這樣,蘇丹易卜拉欣一世也願意全部吃下,因為是易貨貿易,完全不用花一枚銀幣。
明帝國願意以每桶五銀幣的到岸價,每年從奧斯曼帝國採購不少於一百萬桶成品油。
科威特油田的埋藏深度非常潛,很多還是自噴井,開採難度幾乎為零。
易卜拉欣一世此前從未想過這種黑色液體能夠為自己賺錢,埋在地下幾乎一錢不值。
但在明帝國幫助自己開採並煉化之後,石油也成品油就等於是一桶桶銀幣了。
不但可以向法國、荷蘭、瑞典、威尼斯、羅馬等國成船的出口,還能從明帝國手裡換取海量的各種新奇商品。
石油對易卜拉欣一世來說,真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對帝國的價值堪比以自己名字命令的運河。
昊菁皇帝願意從奧斯曼進口成品油,原因很簡單,從陝茜油田的進貨,然後煉化之後,其成本已經攀升到了將近十銀幣每桶。
為了保護油田的就業,朝廷才不得已每年採購二十萬桶,否則還不如全額從奧斯曼進口成品油。
現在奧斯曼出產的成品油幾乎成為了其最具優勢的拳頭產品,不但品質好,而且價格低,在市場上非常具有競爭力。
缺點也不是沒有,就是由於價格低,所以比絲綢、瓷器、茶葉以及新奇商品的純利潤要低得多。
但由於是可以工業化生產的大宗商品,完全能夠實現量大管飽,每個批次從科威特港口啟航的船隊都是以數十艘來計算的。
用成品油換取豪奢商品,自然是易卜拉欣一世非常喜歡做的事情,宮殿裡到處都是明帝國的商品,甚至包括電話、冰箱、坐便器……
但在享樂之餘,易卜拉欣一世也沒忘了採購能夠保衛帝國和自己的武器裝備。
每年至少從明帝國進口二十門重炮、五百輛蒸汽坦克、一萬支左輪步槍等先進武器。
尤其是奧斯曼駐大明大使聽說明軍開始大規模淘汰初代蒸汽坦克之後,便立刻活動起來。
透過與昊菁皇帝以及軍機大臣們的溝通,簽訂了採購了至少一千輛二手蒸汽坦克的合同,並保留以相同價格採購相同數量的追加訂貨權。
當年為了保護己方步兵,同時反擊東虜騎兵,昊菁皇帝下令製造的初代蒸汽坦克不少於五千輛。
如今沒有天災影響,朝廷歲入逐漸攀升,除了給海軍採購鐵甲艦之外,便開始給陸軍換裝第二代蒸汽坦克。
除暫時無法收回的邊遠地區之外,所有初代蒸汽坦克都將被回收,經過全面檢查車況之後,再決定是拆解還是轉賣。
在大使的努力下,奧斯曼帝國拿到了可供出口數量的三分之一左右,餘下兩千多輛,將會賣給北美的張天寶、緬王朱慈煥。
車體強度不能適應打仗所需的,則可低價出售給鮮卑利亞的農戶,當拖拉機用……
昊菁皇帝根本就沒把這批舊貨當回事,但是下家就不這麼想了。
法國與荷蘭都已經學會了製造蒸汽機,自然會組裝蒸汽坦克。
奧斯曼的技術就遜色不少了,也用成品油換購了相關技術,目前還在學習階段。
不過裝備速度自然沒有直接買成品更實惠,用成品油換成品坦克,在易卜拉欣一世是完全合情合理的交易。
對於這隻老朋友想要購買最新的第二代蒸汽坦克的申請,昊菁皇帝也答應下來。
因為大明的蒸汽機技術分為好幾等,頭等的自然用來裝備鐵甲艦。
二等貨則用於火車頭,三等用來當作坦克動力,最差的自然給拖拉機用了……
新坦克也接受易貨方式,但比二手貨貴十倍!
貴有貴的道理,從火炮、發動機,到車體與軲轆,渾身上下沒有一個是翻新貨。
易卜拉欣一世一口氣訂購了五千輛,不過每年的交付數量最多隻有一百兩輛而已。
第二代蒸汽坦克首先會滿足大明陸軍的換裝需要,然後第二個大客戶是鄭芝龍。
鄭軍在非洲南部的擴張,也非常需要坦克。
更何況鄭芝龍根本不差錢,自然看不上二手貨。
從坦克到鐵甲艦,全都要買全新的……
按照目前的產能來計算,兵工廠的訂單已經排到了二十年之後。
奧斯曼大使為了討好易卜拉欣一世,選擇了最為頂配的款型。
所謂頂配版坦克,就是發動機用功率最大的,裝甲用質量最好的。
不但裝備了坦克炮,車頂大炮塔上還安裝了一個球形小炮塔。
小炮塔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護機槍手!
頂配版坦克上安裝了一挺機槍,款式與大明陸軍所裝備的一模一樣。
二十連發,也是彈板方式供彈。
每分鐘理論射度達到一百二十發,卡彈另算……
為了提高命中率,機槍上還安裝了光學瞄準鏡,可以讓射手看清一百米外的目標。
每個車組編有五人,一人駕駛,兩人作為炮手,兩人控制機槍。
雖然單車價格高達三萬銀幣,也是物超所值的。
因為昊菁皇帝還下令每車附贈了兩把左輪步槍和三把左輪短銃!
你買的若是低配版的話,那得到的贈品就是五個抱枕了……
在五月五日,侯賽因得到了二百五十輛蒸汽坦克,多出來的零頭便是全新的第二代蒸汽坦克。
車組已經接受過相關培訓,具備直接參戰的能力,只不過……
由於缺乏可以稱重的橋樑,奧軍也沒有用來運輸坦克的大型船隻。
增援部隊連坦克帶騎兵,都被卡在了多瑙河西岸!
在找不到淺灘的情況下,援軍也就無法與侯賽因的主力匯合了。
無法匯合倒是其次,重點在於甚至連戰場都無法靠近。
反奧聯軍包圍的是西岸的布達城,奧斯曼援軍繞過巴拉頓湖的話。
那就等於直接撞上了對方的包圍圈,還很可能被對方給吃掉。
從維也納到布達佩斯一線,已經遍佈了對方的作戰部隊。
無非是各地由於城鎮規模大小,當地駐軍多寡而已。
侯賽因有心用這支部隊作為誘餌,引對方上鉤。
但自己不能及時馳援,與其匯合的話,那魚餌就真會被利奧波德給吃掉了。
不過好在對方在東岸的佩斯城外圍也部署了不少於二十萬大軍,這或許會是一個很好的突破點。
利奧波德此前在包圍布達佩斯時,也考慮到了這個重要問題。
由於目標實際上是兩個城堡,分別位於東岸和西岸。
所以聯軍只包圍西岸的布達城堡的話,那就等於放任侯賽因的軍隊與佩斯城內的守軍匯合了。
於是將隸屬於自己的二十萬帝國部隊部署在東岸,用來包圍佩斯城。
盟友部隊跟餘下的十五萬在西岸,負責圍困布達城。
河上的橋樑都已經被己方掌握了,圍繞橋樑還建立了多道壕溝,不怕被敵人迅速掌握。
不過東岸部隊的指揮官卻是一位前法軍將領弗雷德里希?紹姆貝格,看名字就很德意志。
因為紹姆貝格的出生地在海德堡,其父是萊茵普法爾茨選侯腓特烈五世的廷官。
紹姆貝格曾在荷蘭軍隊裡服役十餘年,隨後又參加了葡萄牙對西班牙的反擊作戰。
由於自己屬於胡歌諾團伙,又不願意改變,紹姆貝格的元帥夢在法國戛然而止。
帶著一大夥人來到了勃蘭登堡,由於其作戰經驗十分豐富,立刻成為了勃蘭登堡選帝侯的軍隊的總司令。
利奧波德任命其指揮東岸部隊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紹姆貝格在法軍服役期間,一直在名將蒂雷納麾下效力,對明軍以及法軍的戰術非常瞭解。
不過壞訊息是紹姆貝格是年前就任的,其部隊還遠未熟悉和掌握新式戰術,他本人也只能盡力而為。
此前挖掘戰壕的策略就得到了紹姆貝格的大力支援,不論是法軍還是明軍,都經常使用這種辦法來圍城,非常管用。
紹姆貝格還建議在必要時刻,用多瑙河的水來浸泡兩個目標……
但如果能直接消滅侯賽因的主力部隊,那就不用多此一舉了。
在漢諾威與巴伐利亞的部隊抵達戰場後,紹姆貝格便把自己的部隊也帶到了東岸,這邊又得到了索別斯基帶來的十萬翼騎兵的協助。
這下聯軍的總兵力真的達到了七十萬之巨,兩邊均有三十五萬,這樣的兵力部署顯得非常合理,而且還能透過橋樑來互相支援。
現在輪到侯賽因為難了,自己的部隊等於被多瑙河給切成兩半了,而敵軍卻能依託橋樑來隨時匯合。
除非等到冬季再動手,否則就要以少敵多,在兵力處於劣勢的情況下,與三四倍於己方的敵軍來決一死戰!
這獲勝機率就微乎其微了,就算能擊退來犯之敵,恐怕也是一場兩敗俱傷的慘勝了,以後就別想再北上佔據克拉科夫了。
侯賽因所能作的就是等待枯水期的到來,看看戰區內的多瑙河的水深是否可以下降到讓坦克直接渡河的地步。
但是一連等了兩個月,水深都沒有達到預期,即使達到了河底的淤泥與鵝卵石也會讓坦克陷入裡面,動彈不得。
解決方案有三個。
要麼趁著枯水期,修一座浮橋。
要麼將坦克先行拆解,然後運到對岸再裝上。
要麼乾脆用碎石鋪滿河底,然後用墊著枕木的鐵板蓋上。
修浮橋的話,侯賽因找不到足夠多的船,承重力也難以估量。
拆坦克的話,坦克兵與維修技師只會拆初代版本,新版本拆了之後估計就裝不上了。
在水裡鋪路的難度並不亞於拆裝坦克,想來想去,侯賽因也沒有采納任何一個方案。
目前的最大問題在於,己部打不過對方的全部兵力。
如果東岸只有這三四十萬人的話,那自然是有的一打的。
於是部下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那就是派出一支善於游泳的嫡系部隊,直接炸掉橋樑!
炸橋的難度並不在於本身,而是河面上遍佈著負責巡邏的敵艦,己方士兵很容易被發現。
而且只能從上游下水,利用水的流動性,才能節省體力,抵達目標附近。
連線兩城的有五座橋樑,侯賽因認為只要能夠炸掉其中的三座,就可以達到大幅度延緩對方援兵過河的速度了。
給炸藥包防水也容易,先用多層防水皮布包裹起來,然後外面直接用高溫瀝青封死就行了。
經過一番挑選,侯賽因組建了一支規模在五十人的突擊隊。
每人攜帶一個十斤的炸藥包,以游泳的方式靠近目標。
包裝好的炸藥包提前進過泡水測試,完全沒問題,等突擊隊員吃飽喝足,便可以採取行動了。
即使這批人最後被抓,任務失敗,對侯賽因來說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在出發之前,侯賽因承諾,哪怕他們最終戰死,其家眷也能得到其十年的薪水。
該計劃的成功機率其實並不大,侯賽因也知道這一點,所以根本沒抱有多大希望。
不過在六月十日夜晚,多瑙河上的兩座橋樑在兩聲巨響之後,真的被炸塌了。
由於對方一直沒有異動,使得反奧的艦船上的水兵疏於防範,從而給了突擊隊下手的機會。
但是等突擊隊抵達橋下之後,發現橋樑的結實程度比預期的似乎要高不少。
與其沒把握摧毀五個目標,不如集中所有炸藥包,摧毀其中的兩座。
隊員已經可以清楚地聽到橋面上有敵人在交談,不過並未洞悉他們的行動。
在使用延時引信之後,使得突擊隊可以從容撤退,到下游的接應地點安全登岸。
侯賽因在獲悉計劃部分成功之後,並未責怪突擊隊臨時改變了主意,反而大肆嘉獎。
能夠炸燬兩座橋樑,這完全是意外收穫,自己根本沒理由生氣。
每個隊員都得到了半隻烤羊和一桶酒,可以一醉方休。
在得到橋樑被炸的報告後,利奧波德與紹姆貝格都意識到對方的用意。
恐怕即將對東岸的聯軍發動進攻,但是否立刻向西岸撤退時存疑的。
索別斯基並不建議立即撤退,因為還剩下三座橋,東岸的部隊完全可以繼續得到增援。
只要向橋樑附近派駐大量艦船和部隊,確保橋樑萬無一失就行了。
但有必要繼續加強東岸的兵力,時刻保證對奧軍的兵力優勢。
利奧波德在深思熟慮之後,表示同意,將漢諾威、巴伐利亞、薩克森、丹麥的二十萬部隊都派了過去。
如此一來,東岸的作戰部隊增加到五十五萬,西岸只保留十五萬隸屬於利奧波德自己的部隊。
考慮到布達城內的守軍根本就不敢出戰,西岸附近又沒發現奧軍的主力,這麼安排倒是並不會有太大風險。
利奧波德在西安的兵力雖然不多,但一來有戰壕作為步兵的掩體,二來有上千輛戰車和數百門火炮,三來還有三萬騎兵,只是用來防守的話,壓力其實並不大。
在渡過德拉瓦河之後,賈馬爾便派人與侯賽因取得了聯絡。
他的部隊除了坦克與騎兵之外,還有一個重炮營以及一萬步兵。
說強不強,說弱不弱。
當主力夠嗆,但作為一支偏師還是很合格的。
他倒是得到了侯賽因不要輕易踏足戰場的警告,也認為有些道理。
不過就這麼空手回去向蘇丹陛下交差,總感覺有些尷尬。
能立下大功,便再好不過了,回去還能得到封賞。
賈馬爾也是很小心的,所部一直位於巴拉頓湖西南一帶。
雙方對峙的時間可謂曠日持久,侯賽因能等,賈馬爾卻按耐不住了。
先是繞過巴拉頓湖,出現在維斯普雷姆。
一呆就是半個月,見到對方並未大動干戈,便又下令向東北方向開始蠕動……
賈馬爾所部的進兵速度並不取決於騎兵或步兵,僅僅由坦克來決定。
沒有坦克的話,不論是騎兵還是步兵,見到敵人主力都得立刻跑路。
賈馬爾不是沒打過仗,但那是在巴爾幹地區小打小鬧而已。
對於動輒百萬的兩軍決戰,他既沒參與過,也不想承擔任何責任。
繼續向北,僅僅是為了看熱鬧,或者有機會的話,自己可以撿個漏!
賈馬爾不知道這兩邊到底在等什麼,侯賽因不動手是因為兵力太少。
但是對方掌握很大的兵力優勢,這麼久還不進攻,那就很奇怪了……
七月九日,賈馬爾的部隊已經推進到距離布達城大約十英里的位置。
偵察兵報告雙方居然還在對峙,這讓賈馬爾百思不得其解。
你們都不知道麼?
要是再這麼玩下去的話,戰場就要下雪了啊!
侯賽因在信裡提醒過,讓賈馬爾務必保持冷靜,敵人不主動進攻,他就絕對不能先動手。
等賈馬爾親自視察過戰場,他認為兩邊在下雪之前,似乎都不打算動手了。
照這麼發展下去,以後“布達佩斯之戰”的全稱應該是“布達佩斯靜坐戰”!
一連三天,偵察兵報告全天都沒聽見一炮……
賈馬爾決定看看就行了,準備撤回維斯普雷姆。
就在這時,敵軍忽然向該部發動了突襲!
以十萬索別斯基的翼騎兵為先鋒,利奧波德的十萬步兵為後盾。
在七月十七日上午,向賈馬爾的部隊發動了突擊行動。
利奧波德早就得知了有不到五萬奧軍出現在西南方向上,對自己的後背形成了威脅。
鑑於其出現的突然性,便與索別斯基和紹姆貝格商量,先行抽調所有翼騎兵來吃掉這股敵人。
徵得二人同意之後,索別斯基便率領翼騎兵便利用十餘天,利用夜色掩護開始過橋。
在七月十六日夜晚完成集結,由於進入的都是之前的營盤,並埋伏在靠北的森林裡,所以並未顯示出來太多人。
賈馬爾倒是也得到了對方向西岸增兵的報告,但並未放在心上,因為自己馬上就要後撤了。
等到即將拔營之際,卻被對方打了一個措手不及。
該部在外圍並未挖設壕溝,只挖了一圈陷馬坑,因為這玩意省時省力。
臨時掩體主要由坦克、戰車以及負責運輸給養的馬車來承擔,不過土丘上都已經部署了重炮,可以隨時開火。
自己雖然處於兵力劣勢,賈馬爾依然認為對方想要一舉沖垮自己的營盤是不大可能的。
因為敵軍騎兵叢集衝擊的方向,剛好部署了五十輛全新的蒸汽坦克。
這意味著不光有五十門速射炮,還有五十挺可以持續開火的機槍!
配合上一千手持左輪步槍的近衛軍士兵和其他裝備燧發槍的步兵,可以輸出相當強的直射火力。
索別斯基的翼騎兵也的確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阻擊,尤其是在最後的三百英尺,衝在前面的翼騎兵在一片接一片的倒下
很多翼騎兵至死都想不明白,什麼槍居然可以把開火聲音給連起來……
他們也知道有左輪步槍的存在,但即使是那種武器,開火的時候也有間歇期。
然而在當下的戰場上,似乎敵軍擁有了比左輪步槍更加可怕的武器!
每輛二代蒸汽坦克,都能形成炮彈和子彈的雙通道火力。
在近距離,發射霰彈的加農炮在速射時顯得及其可怕。
而在車頂加裝了機槍之後,等於將每輛坦克的殺傷力直接翻了一番。
五十輛坦克加上一千近衛軍和三千普通士兵,在炮火的支援下,就是在硬抗索別斯基的翼騎兵部隊的突擊。
十萬翼騎兵當然可以形成近乎於摧枯拉朽的力量,但接敵橫截面是極其有限的,最多不到一千人。
一千翼騎兵要對付五十輛坦克都很困難,更別提還有重炮、迫擊炮以及數千步兵了。
後排的翼騎兵倒是也能參與進攻,但能對坦克形成多大威脅,彼此都心知肚明。
實際情況是,前排的翼騎兵被機槍子彈掃倒,直接導致後面的三四排騎兵都被前面同伴的坐騎給絆倒了。
數千騎兵,在幾秒鐘的時間裡就被對方打得人仰馬翻,索別斯基根本就沒想過居然還能碰上這種奇葩的事情。
除了兩三挺機槍由於主射手抽彈板太快,導致卡彈之外,其他坦克上的機槍都在正常工作。
由此形成的彈幕讓所有陣前阻擊的步兵都大開眼界,連賈馬爾都為此驚詫不已。
據說這種武器非常之貴,但沒想到如此好用,堪稱騎兵的天敵剋星!
五十挺機槍的火力,幾乎等同於上萬裝備燧發槍的近衛軍步兵了。
在對付敵軍騎兵叢集的時候,感覺上萬近衛軍也不如這些機槍好用。
賈馬爾光是目測,估計打死打傷的敵軍騎兵數量就已經達到上萬人了。
雖然實際上更多的翼騎兵是被同伴坐騎給絆倒的,但這也被賈馬爾視為戰鬥減員……
再往前衝,翼騎兵又碰到了老朋友——手榴彈雨!
每支奧斯曼軍隊都已經學會了投擲手榴彈,因為燧發槍的射速是“非常感人”的。
與其在敵人接近的時候重新裝填燧發槍,還不如直接把自己攜帶的手榴彈都點著了扔出去。
能炸死一兩個敵人,就算是自己賺到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