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零零章 基礎工藝升級的連帶效應,大明1805,王子虛,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大明的大規模電渣重熔爐的發展速度超出了朱靖垣的預料。
應該是因為,朱靖垣前世的電渣重熔技術開始應用的時候,已經是六十年代了。
當時戰列艦已經淘汰了,沒有為了大口徑艦炮的生產而立刻上大噸位的需求。
陸軍的火炮用一兩噸的電渣爐就足夠用了。
現在的大明,電渣重熔技術出現的直接目的,就是為了解決戰列艦的大口徑艦炮的效能不達標的問題,從一開始就直奔大噸位去的。
關鍵是還有朱靖垣提供的成熟經驗,跳過了大量的摸索和試錯的環節。
從實驗開始到現在,總共也就是三年多的時間,就已經完成了五十噸級的電渣爐
正在攻關的百噸級的電渣爐,估計也就兩三年的時間就能完成。
朱靖垣在爐子和火炮實驗成功的時候,就已經收到了訊息。
今天終於看到火炮實物的時候,還是頗為感慨的。
這門新火炮,口徑是四百二十號米,炮管長度是口徑的五十倍,也就是二十一米。
炮管裡面能夠直接塞進去十個成年人。
一根炮管一百二十噸,炮管使用了內外三層巢狀的結構,也就三爐鋼造一門炮。
刻有膛線的內層,是使用中磨損最嚴重的,可以單獨拆下來更換。
不過也要在工廠裡面進行。
加熱外管膨脹,把內管抽出來,換上一個新的內管,冷卻自後再次收緊。
所以艦炮仍然要有備用炮管。
用上了朱靖垣上輩子所有戰列艦都沒用上的電渣重熔鋼,這門炮的效能也遠遠超出了歷史上同級別的的火炮。
以與四百零六毫米的衣阿華級艦炮的重量,達到了四百六十毫米的大和炮的效能。
原本歷史上,大和的四百六十毫米口徑的主炮,穿甲彈重量也才一千四百六十公斤。
這門四百二十毫米口徑的火炮,就能打一千五百公斤的穿甲彈,而且炮彈飛出去的速度還比大和炮的穿甲彈更高。
只是要保持這個狀態會加快炮管膛線磨損速度,讓火炮內管的壽命降到義大利人的維內託級戰列艦的嗑藥炮的級別。
正常的戰列艦艦炮壽命通常在兩百到三百發,維內託只有不到一百五十發。
如果使用衣阿華級相同的彈重比,使用一千三百六十公斤炮彈的話,那炮管壽命又明顯超過了設計指標,至少超過三百發,很可能會超過四百發。
朱靖垣聽完了李銳的說明之後,下意識的追問說:
“那折中一下呢?略微降低一下炮彈重量,能夠達到什麼樣的效果?”
李銳稍微遲疑了一下:
“屬下其實按照現有的實驗資料估算過類似資料,如果炮彈重量降到一千四百五十公斤以下的話,炮炮管壽命應該就有兩百發以上了。”
朱靖垣聽了下意識的點頭:
“這不是挺好的嗎?怎麼不當做主要的驗證目標去測試?
“而且還我看李工還吞吞吐吐的,是不是還有什麼問題?
“咱們都合作那麼長時間了,你們跟我還忌諱什麼?”
李銳是工匠出身的官員,本來性格就比較直接,當初第一次見到朱靖垣的時候,面對稍微有點敏感的問題,仍然直接自報家門了。
現在李銳也沒有多少遲疑,就直接說了自己部門內的一點小問題:
“有工匠質疑我的決策有問題,當初就不該用折中的一百二十噸作為目標噸位。
“如果選擇一百一十噸的目標噸位,可能正好適合一千三百六十公斤的穿甲彈。
“如果繼續放大一些,選擇一百三十噸,可能也正好適合一千五百公斤的炮彈。
“所以有一些工匠要求修改火炮的指標,重新制造這批火炮。”
大口徑戰列艦艦炮,就算是用成熟的技術指標製造,純粹製造時間就要按月算。
要是重新修改指標,重新試生產,折騰個一年半載也不成問題。
額外浪費的成本會是一個非常高昂的數字。
更重要的是,大明的六萬噸戰列艦已經設計完成了,船廠已經動工開始建造船殼了。
戰列艦上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艦炮。
艦炮的的尺寸和重量,是戰列艦上最重要的指標。
這個時候修改艦炮的設計指標,跟著炮塔的指標也要修改再測試。
最後不僅成本浪費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可能會影響裝艦工期。
甚至附帶的要求修改戰艦設計,進而拖慢戰艦建設工期。
這就是給李銳出難題啊。
朱靖垣看了看周圍,故意直接反問說:
“因為李工你七年升六級,從主事直接幹到侍郎了,所以有人眼紅了嗎?”
李銳沒有回答,差不多相當於預設了。
這種問題也沒辦法回答,無論正反方都是抓不到切實證據的。
於是朱靖垣看了看周圍,堅定的給李銳站臺,頗為大聲的繼續說:
“一千五百公斤的炮彈重量,只是我當初隨口提的一個方向。
“其實我當時沒想到真的能實現,真的可以用一千五百公斤這種級別的炮彈。
“我是本著求其上者得其中的思路給了一個讓大家努力的方向。
“我覺得一百二十噸這個炮身重量就挺合適的,目前得到的效能我也是很滿意的。
“接下來,就略微降低炮彈重量,繼續進行射擊精度和膛線磨損測試。
“這次我給個準確數字,穿甲彈重量一千四六十公斤。
“同時降低一些炮口速度,七百六十米每秒和七百八十米每秒之間就好。
“在這種噸位下,降低初速未必會明顯降低威力。
“甚至於,炮彈的彈道曲率會更大,在遠距離上的水平穿深應該會增加。
“我們有了四百二十毫米的艦炮,這種戰列艦的作戰距離可能要從三十公里開始了。
“在這種距離上,炮彈側面打擊敵艦側舷的垂直主裝甲,會變得非常無力的。
“反而是吊頂砸甲板會更加的有效。”
周圍沒有人一個人吭氣,都知道朱靖垣這是給李銳站臺了。
李銳自己也完全明白了,所以情緒明顯有點激動了:
“殿下,如果這樣降低炮口初速同時降低炮彈本身的重量,那按照現有的內管膛線壽命執行標準,肯定是能達到兩百五十發以上的壽命了。
“而且您的理論完全正確,降低炮口初速遠距離吊射,在重力加速度的影響下,的確能夠增加對敵艦水平裝甲的穿透能力。”
朱靖垣倒也不完全是為了給李銳站臺,這本來都是理所當然的決策思路。
把已經調整好的引數,完成了試生產的一百二十噸的艦炮,硬要換成差不離的一百一十噸或者一百三十噸的艦炮,重新定引數和試生產,那才真的是是瞎折騰。
誰要為了這點指標去返工,那這個人才是要接受問責的。
關鍵是,這種級別的艦炮的威力,其實已經完全夠用了,已經超出全世界十到二十年了。
朱靖垣給的兩個指標,基本上就是按照歷史上的大和的四百六十毫米炮來的。
大和的九四式四十六厘米艦炮,就是朱靖垣上輩子歷史上實際服役的最大威力艦炮了。
現在大明這門炮造出來,就直接對標了上輩子的極限資料了。
而且,大和炮的重量是一百六十五噸,朱靖垣現在這門炮的重量只有一百二十噸。
一艘船裝九門炮的話,火炮炮管本身的重量,就直接差出四百噸了。
再加上炮管輕了一大截,那麼炮塔的重量也會跟著降低一大截。
在威力近似相同的情況下,火炮組重量能夠直接節省一千到兩千噸。
朱靖垣跟著爺爺一起參觀了火炮試驗場,觀看了實際的打靶測試環節。
這種級別的火炮最大射程,都是超過四十公里的,實際作戰射程也在二十公里以上。
實際上肉眼根本看不到目標,用望遠鏡也很難觀察。
朱靖垣和朱仲梁過來視察就是給工人和工匠們打氣的。
實際測試的時候,朱靖垣主要是在跟李銳討論,瞭解他們已經實際測出來的各種指標。
按照朱靖垣的理解,這門火炮的精度也是超過二戰的戰列艦的。
根本原因還是工藝層面的提升,它享受到了原本歷史上沒有戰列艦享受到的技術。
測試結束之後,朱靖垣和朱仲梁一起,帶著李銳、汪萊為首的軍械部官員和大工匠們,一起在展示的火炮炮管前面合影留念。
第二天朱靖垣和爺爺又跟著李銳、汪萊去了同樣重要的鍋爐和輪機廠。
這邊的情況讓朱靖垣同樣有些驚喜和感慨。
電渣重熔鋼的作用,在整個高階工業系統中遍地開化,在鍋爐和輪機上同樣起到了作用。
最新的,全封閉式增壓小水管分體鍋爐,單鍋爐功率達到了兩萬五千馬力。
這樣八臺鍋爐就能實現二十萬軸馬力的功率。
同時在管道、閥門、齒輪、軸承、主軸等動力系統的各個方面,都實現了全面的減重。
最終預計用在六萬噸戰列艦上的二十萬馬力的動力系統總重量只有四千噸。
單位功率達到了每噸五十馬力。
關鍵是並沒有降級使用巡洋艦級別的指標。
各項設計的可靠性指標,仍然超過技術升級之前的五千噸戰列艦動力組的標準。
朱靖垣看著那些龐然大物的機械,聽著李銳介紹這些資料,心中再次回想起了上輩子看到的那些資料。
大和的動力系統五千三百噸,總功率十五萬馬力。
衣阿華的動力系統四千四百噸,總功率二十一萬馬力。
現在大明的鍋爐和輪機技術指標直接追平了二戰後期的美國了。
實際上應該是設計水平和經驗還達不到,但是生產工藝卻已經超過了。
未來十幾年,大明的工業水平會出現跨越式的發展,應該能夠迅速提升到冷戰時代。
第三天,朱靖垣和朱仲梁又去了裝甲鋼廠。
鋼廠正在對電渣焊接技術在裝甲鋼安裝上的應用做最後的驗收。
電渣重熔鋼和電渣焊接技術可以算是雙胞胎。
既然搞電渣重熔鋼,那就理所當然的要把電渣焊技術點出來。
電渣焊技術也是在二戰結束後才實現工業化的技術。
戰爭雖然能推動技術的發展,但實際上往往是推動成熟技術的升級,同時還會限制新技術的驗證和應用。
電渣焊能夠實現大厚度的裝甲鋼焊接。
焊接相比傳統的鉚接和螺接,能夠明顯的降低結構重量。
與此同時,從現在開始的新戰艦,也將完成朱靖垣的另一份新設想。
“全裝甲鋼製造”。
就是戰艦本身,不只是應該有裝甲的地方,使用裝甲鋼來做安裝覆蓋。
整個戰艦的結構框架,也使用均質裝甲鋼來搭建。
同時,不只是戰列艦,包括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潛艇,全部使用這種標準來建設。
裝甲鋼的成本當然高過結構鋼,但是這麼幹的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
戰艦本身的結構強度當然更高了。
同時,這實際上了統一了結構鋼和裝甲鋼,將兩種工程材料合併成了一種。
統一生產,更大規模的生產,當然是能夠降低單位成本的。
也許單獨作為結構鋼來算是成本當然升高了,但是最終戰艦建設成本卻不會明顯升高。
這種思路絕大部分相關產業的工匠和工程師其實都明白。
但是能做出實際決定的人不多。
關鍵是,真的這麼去做,能夠實際收到效益的國家,現在可能也只有大明瞭。
關鍵還是規模和數量要達到一定數量級。
朱靖垣上輩子的歷史上,二戰期間只有美國人這麼幹。
美國人的驅逐艦不設計裝甲,但是全身結構都是裝甲鋼建造的。
而日本人的正常裝甲鋼都不夠用了,根本不可能拿裝甲鋼去生產戰艦框架結構。
朱靖垣也是有上輩子美國人的經驗,才非常堅決的要求自己老爹做出了這種決定。
現在看來,技術驗證的效果也是很不錯的。
李銳拿著一份資料非常熱情的向朱靖垣報告自己確認的情況:
“對接形式的焊接介面牢固程度非常高,能夠基本持平母材的水平……
“也就是說,透過焊接拼合的鋼材,和完整的一體生產出來的鋼材,強度是基本相當的。
“大規模的應用焊接技術,能夠非常明顯的降低艦體結構重量。
“還能夠能夠明顯的加快戰艦建設的速度。
“其實以前我們就知道這兩個優點,但是戰艦建設上卻始終沒有大規模使用焊接。
“關鍵還當初技術不成熟,沒辦法實現全面的焊接組裝。
“現在有了電渣焊技術,讓這些技術在戰艦上的應用都成為了可能。
“我們現在設計完成並開工建設的戰艦,其實可以說是用六萬噸的滿載排水量,達到了以前七萬噸都未必能實現的效能。”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