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遊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章 平定薛秦(2)——畢其功於一役,巍巍大唐:開國,燕山遊俠,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從唐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淵在長安稱帝,大唐王朝正式建立起,唐王朝十年的統一戰爭,是金戈鐵馬的十年,也是篳路藍縷的十年。可以說,盛唐的煌煌偉業,大唐帝國的基本輪廓,都是無數唐軍將士,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如果沒有這些大唐將士的拋頭顱,灑熱血,唐王朝統一天下,也許不止十年。

在這十年之中,新生的李唐王朝,曾經歷經無數的坎坷與挫折。譬如,武德元年(618年)七月至十一月,李唐在與西秦薛氏父子的對決,便能看出,唐朝建國之初,統一天下之路的艱難不易。

首先,當時,唐朝剛剛建國還不到一年,在眾多隋末割據群雄中,實力並不算雄厚。因此,立國僅僅兩個月,李唐王朝就遇到了一次非常嚴重的軍事危機,遇到了來自西秦薛氏父子的攻擊。

薛舉、薛仁杲父子,確實是唐朝所碰到最強悍的兩個勁敵。薛氏父子二人,都曾經使得唐王朝遭遇重創。武德元年(618年)七月,西秦霸王薛舉,率先向唐王朝發起了挑戰,進犯唐朝西北重鎮——涇州。對於薛舉的入侵行徑,唐高祖李淵以秦王李世民為西討元帥,率領四萬唐軍主力,抗擊薛舉。李唐與西秦的第一次戰場對決,就此拉開了序幕。

當然,這場戰役的結果,前文已經有所介紹。由於李世民罹患瘧疾,不能指揮作戰,而劉文靜、殷開山擅自違背軍令,貿然出擊,唐軍疏於佈防;最終,淺水原之戰,致使三萬唐軍埋骨他鄉,唐朝在與西秦的第一次對決中,以慘敗告終。

唐軍在淺水原慘敗,使得唐王朝的西北防線,出現了一個嚴重的缺口。所以,淺水原之戰過後的兩月間,也就是武德元年(618年)的八月至九月,薛仁杲率領西秦軍隊,對唐王朝的西北邊鎮,進行秋風掃落葉式的進攻。

客觀來講,雖然薛仁杲進攻西北,未能達到他的目的。但是,唐王朝方面的損失,也是相當巨大。劉感等重要邊將,兵敗身死,常達被俘,涇州的形勢,已經到了獨木難支的地步。只要薛仁杲加大攻城力度,涇州城破,不過是早晚的事情罷了。因此,薛氏父子,確實讓唐朝受到了頗為嚴重的威脅。

然而,好運氣不會一直存在,薛仁杲的好運氣,最終還是到頭了。前文說過,薛仁杲在西北戰場的接連勝利,可那只是戰術上的勝利,並未取得戰略上的勝利。將近一個月的軍事行動,薛仁杲始終沒有攻下涇州,自始至終,只能徘徊於涇州一帶,陷入了進不得進,退不得退的困境。

不光如此,因為唐朝西北邊軍的奮力阻擊,有效地遲滯了西秦軍隊的推進速度,將薛仁杲牢牢地牽制在了涇州,使其深陷戰爭泥潭。同時,劉感、常達等人的奮力抵抗,也為李世民主力大軍的到來,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

所謂否極泰來,在經歷了一系列不利的軍事挫折後,李唐王朝終於挺過了最艱難的時期,開始迎來了西北戰事的轉折期。李世民率領唐軍主力,如期到達了高墌,標誌著西北戰局即將發生逆轉。

前文說過,武德元年(618年)八月,淺水原之戰一個月後,薛舉暴病而亡。因為薛舉突然猝死,西秦進攻長安的計劃,只能暫時擱置。這樣,使得唐王朝有了得以喘息之機,李唐則抓住這短暫的時機,儘快恢復元氣,加強軍力。

於是,唐高祖李淵趁著薛舉病亡,薛仁杲新立,西秦政局不穩之際,薛仁杲還沒有發起攻擊之前,及時加強西北邊防,防備西秦入侵。因此,是年八月,唐高祖再次任命秦王李世民為元帥,率領唐軍,發起第二次西征,抗擊薛仁杲。唐高祖李淵以李世民二度掛帥,目的有兩個:

其一,委任李世民第二次掛帥西征,希望李世民以主帥身份,穩定西北局勢,加強西北的邊防戰備。在薛仁杲大軍來襲之前,處理好因淺水原之敗的西北亂局,做好與西秦決戰的戰前準備。

其二,李世民二度領軍西征,抗擊薛仁杲,一方面,是為了將西秦大軍阻隔在高墌一線;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尋找戰機,與薛仁杲主力進行決戰,進而一舉平定西秦,收復隴西。所以,這才是李淵的最終目標。

那麼,李世民到底有沒有辜負父親李淵的期望呢?此時,老對手薛舉已經死了,面對薛仁杲這個新對手,李世民又該如何應對?最終,李世民又是如何率領唐軍將士,一舉打敗薛仁杲,畢其功於一役,為大唐收復隴西地區?

李世民是在武德元年(618年)八月,再度被拜為元帥,率領唐軍主力,進行第二次西征薛仁杲的軍事行動。經過三個月的長途行軍,十一月份,李世民率領的唐軍主力部隊,終於順利抵達至高墌外圍。

可以這樣講,劉感、常達的奮力抵抗,為李世民開啟了一個極為有利的局面。經過一個月的拉鋸戰,薛仁杲的軍事實力,被消耗得也差不多了。所以,接下來,這場戲的主角,便是秦王李世民了。在此之後的西北戰場上,完全就是,李世民和薛仁杲,李唐軍隊與西秦軍隊的正面對決。

事實上,李世民、薛仁杲二人,算是冤家對頭,兩個人曾經在戰場上正面較量過。當初,義寧元年(617年)十二月的“扶風之戰”,李世民與薛仁杲第一次在戰場上交手,結果,薛仁杲敗給了李世民,損兵一萬餘人。機緣巧合,繼“扶風之戰”後,李世民、薛仁杲再一次在戰場上狹路相逢。

按道理,薛仁杲曾經是李世民的手下敗將,李世民對付他,想必是輕車熟路,不用花費太多的精力。可是,事情卻並不是這樣簡單。儘管,李世民曾經在戰場上擊敗過薛仁杲,但是他卻從來沒有小覷過這個對手,從未產生過輕敵之心。因為,李世民始終沒有忘記,幾個月前淺水原之敗的前車之鑑。

在李世民看來,薛仁杲今非昔比。透過他在西北的攻戰,不難看出,此人用兵奇詭,不亞於其父薛舉。甚至,薛仁杲要比他老子薛舉,更難對付。對於這樣一個狡猾的勁敵,身經百戰的李世民,自然不能掉以輕心,反而要高度重視;同時,李世民也要拿出一個周密、妥善的戰略計劃,迎戰薛仁杲的大軍。

薛仁杲不是個軟柿子,對付他,必須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來。那麼,李世民究竟如何對付薛仁杲這個難纏的強敵呢?這一次,李世民決定故技重施,繼續採取上次“淺水原之戰”中沒能實施的戰術:疲敵之計。

武德元年(618年)七月的“淺水原之戰”,唐軍的失敗,並不是李世民戰術方針上的失誤,而是劉文靜、殷開山沒有很好地貫徹下去,不遵軍令,擅自出擊。如果當時可以穩紮穩打,堅決貫徹執行李世民的方略,或許,唐王朝也就不用進行第二次西征了,在那個時候,便能解決西秦問題。

因而,自始至終,李世民都認為,自己的疲敵之計,切實可行。並且,李世民此刻,也敏銳地察覺出了,西秦內部早已是外強中乾。由於之前一個月的消耗戰,薛仁杲的軍力,受到了嚴重的損耗,強弩之末,勉強支撐。同時,又由於薛仁杲本人霸道、強橫的性格,使得西秦政權內部人心惶惶,不少將領對他頗為不滿。

這樣的情況,正好有利於李世民實施疲敵之計。按照李世民的計劃,薛仁杲強弩之末,軍力大損,只要唐軍此時能夠沉住氣,徹底消耗掉西秦軍隊僅存的銳氣;等到西秦軍隊完全失去戰力,唐軍在大舉出擊,一定可以出奇制勝,大破薛仁杲。更何況,吃一塹,長一智。有了淺水原之敗的教訓,李世民在接下來的用兵中,更會小心謹慎,不會犯一點輕敵冒進的失誤。

十一月初,李世民率領唐軍,抵達至高墌一帶後,便開始實施自己的疲敵之計。於是,李世民向唐軍各部下令,在高墌外圍修築壁壘,構建防禦工事,擺出了一副要和薛仁杲打持久戰的陣勢。但是,李世民秉承一個原則,無論西秦軍隊如何挑釁,唐軍將士都不能出營迎敵,更不能擅自出擊,都應該堅守不出。

不得不承認,李世民的這個疲敵之計,確實直擊薛仁杲的軟肋,他將薛仁杲的短板吃得透透的。為什麼這樣說呢?當時,薛仁杲擁兵十餘萬,單論兵力數量,西秦軍隊要遠遠勝過唐軍。但是,西秦軍隊卻存在著一個致命的短板:糧草不濟。軍中極度缺糧,支撐不了太長時間。

正是因為這個缺陷,薛仁杲當初才會那樣瘋狂地掃蕩西北,目的就是要以戰養戰,彌補缺乏糧草的不足。因此,現在的薛仁杲,急於速戰,十分迫切地想要與唐軍主力決戰,儘快了結西北戰事。

可惜的是,薛仁杲的對手是李世民。李世民不愧是一位優秀的軍事家,這是一個不走尋常路的軍事統帥。李世民早就摸清了薛仁杲的底線,察覺出了他的短板,既然西秦軍中極度缺糧,而薛仁杲又速戰心切;自己就偏要反其道而行之,堅守壁壘,拒不出戰。李世民如此用兵,目的就是要消磨掉薛仁杲最後的銳氣,使得西秦軍徹底喪失鬥志。

果然,李世民的疲敵之計,當真奏效了,薛仁杲慌了。面對李世民堅守不出的戰術,薛仁杲顯然有些坐不住了。明眼人都能看出來,薛仁杲根本沒有耐心,也沒有時間,繼續與唐軍耗下去。

首先,西秦軍中糧草告急;其次,經過在西北一個月的苦戰,薛仁杲軍力大有消耗,逐漸呈現出了力不從心之勢,軍心、士氣大不如前。故而,再這樣耗下去,西秦軍隊恐怕會不戰自敗。

為了擺脫目前相持不下的僵局,薛仁杲打算要主動採取措施,引誘唐軍出營,然後與其決戰,圍而殲之。於是,薛仁杲派遣西秦大將宗羅睺,率領一部兵馬,誘使唐軍出戰。宗羅睺率領軍隊,在唐軍大營前反覆挑戰,企圖迫使唐軍出營作戰。

然而,李世民這一次是鐵了心,要和薛仁杲打持久戰。所以,無論宗羅睺如何叫罵挑釁,李世民始終不為所動,堅守壁壘,就是不出營與西秦軍隊決戰。可以說,西秦軍隊的激將法,在李世民這裡,根本不好使,只能是白費功夫。

可問題是,西秦軍隊不斷在營外挑戰,唐軍中的不少將領,有些按捺不住了。這些將領,大多都是追隨李世民,經歷過“淺水原之戰”的唐軍主將。淺水原之戰的慘敗,讓這些人心中一直憋著一股勁,一心要洗雪戰敗之恥。對於宗羅睺的數次挑釁,這些唐軍將領,不免躁動起來,紛紛向秦王請戰,希望可以和西秦軍決一死戰。

這個時候,身為主帥的李世民,保持了一個軍事家絕對的理智。看到麾下將領的紛紛請纓,李世民沒有頭腦發熱,意氣用事,而是依舊按照原來的方略,堅守不出。不過,為了安撫情緒亢奮的諸將,李世民冷靜地向他們分析敵我雙方的軍情,向眾將闡述出,自己為什麼堅守不出的原因:

我軍新敗,士氣沮喪,賊恃勝而驕,有輕我心,宜閉壘以待之。彼驕我奮,可一戰而克也。(《資治通鑑》)

這番對敵我雙方軍情的分析,還是非常到位的。在李世民看來,自從“淺水原之戰”後,薛仁杲不免產生驕狂之心,對唐軍自然產生了輕敵心理。而唐軍剛剛新敗,士氣正是沮喪之時,此時與西秦決戰,勝算並不大。不妨可以利用薛仁杲的輕敵之心,消耗西秦軍的銳氣。等到西秦軍隊士卒疲憊,再發起總攻,一戰便能克成大業。

在這種態勢下,李世民是不可能主動出營作戰,而是繼續採取疲敵之計。由於汲取了上次的戰敗的教訓,這一次,李世民對於軍令的執行,規定更是非常嚴格。出於對敵作戰的考慮,李世民在堅守大營期間,給全軍將士下了一道嚴厲的軍令——“敢言戰者斬!”這無疑向全軍上下釋放了一個訊號:不得擅自出擊。

上一次的“淺水原之戰”,正是由於劉文靜、殷開山擅自出擊,才致使唐軍大敗。所以,這一次,唐軍諸將學乖了。在李世民下達軍令之後,各部都嚴格遵行秦王教令,絕不擅自違背軍令。

穩定好唐軍內部,使得唐軍各部統一指揮後,李世民正式實施他的疲敵戰術,與薛仁杲打起了持久戰。要說起來,李世民還真沉得住氣,薛仁杲多次挑釁,他都不驕不躁,沉著冷靜,堅守不出。根據《舊唐書·太宗本紀》記載:

太宗又為元帥以擊仁杲,相持於折墌城,深溝高壘者六十餘日。賊眾十餘萬,兵鋒甚銳,數來挑戰,太宗按甲以挫之。

無論是秦王李世民,還是唐軍眾將,他們都明白,現在和西秦軍比拼的就是耐心,誰能撐到最後,誰就是最後的勝者。李世民非常清楚,薛仁杲打不起消耗戰,他想要迫切地速戰速決。正因如此,李世民才充分利用這一點,揚長避短,採取堅壁清野,養精蓄銳的戰術,和西秦開始拉鋸戰。

就這樣,在李世民的部署下,唐軍主力與十萬西秦大軍,開始在高墌互相對峙起來。並且,唐軍在高墌外圍深溝高壘,構築了堅固的防禦工事,嚴陣以待。在此期間,薛仁杲多次派兵前來襲擾,以期引誘唐軍出戰。

然而,對於薛仁杲的多次挑戰,李世民還是奉行先前的戰術,堅守不出,以防禦為主。面對西秦軍來襲,只是將其擊退,卻從不主動出擊。如此一來二去,互相攻守,兩軍一直相持了六十多天。

雖然,薛仁杲驍勇善戰,極善用兵,但是,遇上李世民滴水不漏的部署,薛仁杲也是無計可施。李世民堅壁清野,與西秦軍打起了消耗戰。如此下去,一天兩天,薛仁杲還能勉強支撐。可是,這仗如果無期限地打下去,西秦遲早會撐不住的。終於,在李世民堅壁清野的疲敵戰術下,薛仁杲果然沒有撐住。

怎麼回事呢?原來,李唐、西秦雙方兩軍,在高墌相持了六十多天,曠日持久。很快,西秦軍中,糧草耗盡,徹底陷入了補給斷絕的軍事困境。前文早就介紹過,西秦軍隊本就極度匱乏糧草,所以才要迫切地尋求速戰。李世民正是抓住薛仁杲這一缺陷,才大膽的實施疲敵之計,消耗西秦軍的糧草、軍力。如今,西秦軍隊糧草殆盡,李世民的戰略目的,也就達到了。

糧草耗盡,也就象徵著薛仁杲的軍心,開始逐漸瓦解,西秦軍內部分裂趨勢已現。由於軍糧斷絕,西秦軍隊中的不少將領、部眾,紛紛向李世民投降,歸順唐軍。比如,薛仁杲麾下的重要將領牟君才、梁胡郎,帶領所部人馬,也來投靠李世民。可以說,這種情況,在西秦軍中形成了連鎖反應,成批成批的人向唐軍投降。

西秦軍隊中,不斷有人前來投降,李世民明白,薛仁杲已經是風中殘燭,窮途末路,薛氏集團內部,此時也已分崩離析。故而,身為唐軍主帥的李世民認為,與薛仁杲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了,唐軍可以大舉反擊了。因此,李世民開始調兵遣將,進行兵力分配,準備對薛仁杲發起反攻。

在西秦軍隊中不少將領、部眾前來投誠之時,李世民就已經打算主動出擊,和薛仁杲主力決戰。當時,李世民對唐軍眾將說道:“彼氣衰矣,吾當取之。”意思是,西秦軍計程車氣已經衰弱到了極點,此時出擊,定能大獲全勝。

經過一番商議,李世民與諸將一致拍板決定,與薛仁杲進行決戰,爭取一戰平定西北戰事。可是,決戰薛仁杲,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雖說薛仁杲此時山窮水盡,但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薛仁杲畢竟手上還有十萬大軍,人數上少佔有絕對優勢,要遠遠多於唐軍數量。

那麼,李世民是如何對付數倍於己的西秦大軍?這一次,李世民制定了一個周全的作戰計劃。在此之前,李世民一直採取的是堅壁清野的疲敵之計,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在這個戰略目的達成之後,李世民立即改變戰術。這個新戰術,總結起來,就是兩個字:誘敵。也就是說,將西秦主力引誘到預設的埋伏地點,再一舉殲滅。

如何誘敵?李世民派遣行軍總管梁實,率領本部兵馬,出營誘敵。梁實接到秦王將令後,立刻率部開拔,將營寨挪至淺水原,在淺水原一帶安營紮寨。淺水原,正是數月以前,唐軍折戟兵敗之地。當初,唐軍兵敗淺水原;如今,李世民為了打敗薛仁杲,將設伏地點依舊選在了淺水原。

李世民將梁實兵馬擺在淺水原,就是要吸引薛仁杲主力前來,然後甕中捉鱉,圍而殲之。果然,李世民預想得不錯,這一招誘敵之計,真的起到了重大作用。不久,西秦軍隊的主力,走進了唐軍的包圍圈,來到了淺水原。

唐軍駐兵淺水原,負責進攻唐軍大營的西秦大將宗羅睺,大喜過望。先前,薛仁杲命宗羅睺率軍,引誘唐軍出戰。可是,無論宗羅睺怎麼挑釁,李世民始終拒不出戰。現在,唐軍主動移兵淺水原,宗羅睺求之不得。他並不知道,這正是李世民設的一個圈套,這是他的誘敵深入之計。

估計,宗羅睺此時的心態,與薛仁杲一樣。他不想再和唐軍繼續耗下去,急於速戰速決,也顧不上是不是圈套了。由此可見,此時此刻,西秦上到皇帝,下到高階將領,都已經方寸大亂,表現得很不理智了。

在這種不理智心態的驅使下,宗羅睺決定主動進攻唐軍。於是,宗羅睺親率主力精銳,向梁實所部發起了猛攻。面對西秦軍的瘋狂攻擊,梁實據險而守,憑藉有利的地形,奮力抵抗。

但是,確切地講,這一仗打得異常艱苦。因為唐軍駐紮的淺水原,地勢過高,營中沒有水源,唐軍將士一連好幾天都無法飲水。儘管條件如此艱苦,梁實卻依然死戰不退,拼命擋住宗羅睺的進攻。

過了好幾天,宗羅睺連續攻了好幾次,結果均毫無進展;反而,他手下計程車卒,疲憊不堪,逐漸喪失了鬥志。到了這個時候,李世民覺得,可以開始全線發起反攻了,對諸將說道:“可以戰矣!”

第二天清晨,李世民親率唐軍主力部隊,全線出擊,向淺水原進軍。首先,李世民派遣右武候大將軍龐玉,帶領前鋒兵馬,率先陳兵於淺水原。之所以讓龐玉先行陳兵淺水原,李世民有兩層方面的考慮。第一,龐玉率軍側擊宗羅睺主力,試圖減輕梁實所部的正面壓力;第二,龐玉率先出擊,也是要死死吸引住西秦主力,為唐軍大部隊的最後出擊,爭取到寶貴的時間。

龐玉率領唐軍前鋒,突然從側翼進攻西秦主力。宗羅睺不得不調轉槍口,暫時放棄進攻梁實所部,轉而攻打龐玉。於是乎,龐玉與宗羅睺的雙方兵馬,展開了一場血戰,戰況極其慘烈。由於龐玉勢單力孤,兵力不多,逐漸處於下風,眼看就要支撐不住了。千鈞一髮之際,李世民率領的主力大軍,及時到達戰場。

在龐玉率軍與宗羅睺激戰正酣,不分上下之時,李世民率領唐軍騎兵主力,突然出現在淺水原以北的高地上。只見,秦王李世民一聲令下,唐軍鐵騎撼天動地,直刺西秦主力而來。沒有辦法,宗羅睺只得又指揮軍隊,迎擊李世民的主力大軍。

此時,唐軍騎兵在李世民的率領下,猶如下山猛虎,勢如破竹,殺至西秦軍隊的方陣。李唐、西秦雙方兩支軍隊,在淺水原又展開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廝殺。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當時場面尤為激烈:

世民帥驍騎數十先陷陳,唐兵表裡奮擊,呼聲動地,羅睺士卒大潰,斬首數千級。

秦王李世民,作為唐軍的最高軍事統帥,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候,身先士卒,親自率領數十名騎兵,衝入敵陣當中。由於李世民的一馬當先,唐軍士氣高漲,分別從四面八方衝殺出來,攻擊西秦主力軍陣,頓時殺聲震天。唐軍的猛烈進攻,將西秦軍的方陣衝得七零八落。宗羅睺也終於招架不住,全軍潰敗。唐軍趁勢反攻,斬首數千級,西秦軍自投澗谷而死者,亦是不計其數。

宗羅睺以及西秦主力大軍,在淺水原遭遇重創,陣亡了數千人馬,只能一路向後敗退。西秦軍大敗後撤,李世民認為,這是一舉蕩平西秦的千載良機,決定乘勝追擊。因此,李世民立刻集結了兩千餘名精銳騎兵,準備一鼓作氣,直搗薛仁杲老巢,對垂死掙扎的西秦軍隊,進行雷霆一擊。

就在李世民正要率軍出發時,唐軍的重要將領,“八總管”之一的竇軌,居然攔在李世民的戰馬前,苦苦勸諫秦王李世民。竇軌希望李世民,可以暫緩追擊,先看一看敵情變化,再作定奪:

仁果猶據堅城,雖破羅,未可輕進,請且按兵以觀之。(《資治通鑑》)

竇軌的意見是,雖然唐軍在淺水原大破宗羅睺,擊潰西秦軍主力,薛氏政權也是大勢已去,元氣大傷。但是,畢竟薛仁杲的根基尚在,現在又據守堅城。唐軍經過激戰,兵力消耗過大,如果強行攻城,或許會造成很大的傷亡。所以,竇軌建議,不如暫時讓部隊休整一下,按兵不動,靜觀其變。

我們不能說,竇軌的建議不好,起碼這不失為一條穩妥之策。況且,論輩分,竇軌是唐高祖李淵的小舅子,他的姐姐就是李世民的母親太穆皇后竇氏。因此,李世民按照輩分,應該管竇軌叫舅舅。竇軌既是“八總管”之一,唐軍的高階將領,又是李世民的舅舅,對於他的意見,李世民應該予以接受。

不料,李世民卻並不贊同竇軌按兵不到的提議,他認為,時不我待。於是,李世民這樣對竇軌說道:

吾慮之久矣,破竹之勢,不可失也,舅勿復言。(《資治通鑑》)

李世民打仗的一貫原則,總結起來,四個字,兵貴神速。在他看來,西秦主力大敗,整個部隊處於軍心潰散的狀態,而唐軍此時氣勢如虹。所以,越是這個時候,更應該一鼓作氣,乘勝追擊,不給薛仁杲喘息之機。一旦薛仁杲有了喘息的機會,唐軍若要消滅他,只怕會付出相當大的代價。

緊接著,李世民力排眾議,親率唐軍騎兵主力,追亡逐北,一直衝到了折墌城下。唐軍兵臨城下,薛仁杲率軍出城迎戰,欲作垂死掙扎。李世民揮軍兵臨折墌城下,在涇河對岸列陣以待,與西秦軍隔河對峙。

仗打到這個份上,西秦已經毫無勝算,所以,薛仁杲打算和唐軍魚死網破。可問題是,軍心已經散了,薛仁杲想要魚死網破,他手下部曲可不想和他一起送死。就在李唐、西秦兩軍隔河對峙的時候,薛仁杲麾下的一員驍將渾幹,帶著幾名部下,策馬來到唐軍陣前,當眾向李世民投降。

看到這種情況,薛仁杲怕了。他明白了,現在是自己的手下不願意打,如果繼續在城外與唐軍對峙,被消滅還不是分分鐘的事情。於是,薛仁杲連忙將軍隊撤回城內,緊閉城門,嬰城自守。

到了傍晚時分,唐軍的步兵主力,也隨之趕到折墌城下,與騎兵會合。全軍集結完畢,李世民立刻部署唐軍各部,將折墌城團團包圍,準備對薛仁杲發起總攻。不過,還沒等李世民發起總攻,薛仁杲居然主動出城投降了。

薛仁杲之所以退守城內,是想憑藉堅城的優勢,負隅頑抗。他的想法是,即使唐軍最終破城而入,也要讓唐軍付出慘重的代價。然而,這個時候的西秦軍隊,早就喪失了鬥志,都不想再打下去了。到了半夜時分,只見城頭上,不斷有西秦士兵用繩子縋下城樓,投降唐軍。可以說,薛仁杲此時真的淪為了孤家寡人。

這位曾經不可一世的西秦小霸王,到了現在這個地步,終於明白,大勢已去,無力迴天,沒有必要再做無謂的抵抗。萬般無奈之下,第二天早上,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初八,薛仁杲主動出城投降,唐軍順利入城。此役,唐軍總共俘虜了薛仁杲的萬餘精兵,獲得男女人口五萬人。

至此,唐軍在秦王李世民的帶領下,徹底戰勝了薛氏強敵,消滅了曾經縱橫天下的西秦政權。事實上,從李世民第二次掛帥西征,到淺水原擊潰西秦主力,再到最終一舉蕩平西秦,生擒薛仁杲。在這個過程中,年輕的秦王李世民,將自己爐火純青的軍事才能,以及軍事指揮藝術,展現得淋漓盡致。

譬如,從戰後的一件事情,足以看出。在平定西秦,生擒薛仁杲後,唐軍諸將紛紛前來道賀,同時,他們也將心中的疑惑,向李世民和盤托出。什麼疑惑呢?為什麼擊潰西秦主力後,李世民不顧眾將反對,執意乘勝追擊,最終還取得了勝利:

始大王野戰破賊,其主尚保堅城,王無攻具,輕騎騰逐,不待步兵,徑薄城下,鹹疑不克,而竟下之,何也?(《舊唐書·太宗本紀》)

面對諸將的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憑藉少量精銳騎兵,就能長驅直入,拿下薛氏父子固若金湯的堅城?對於將領們的疑惑,李世民是如何回答呢?身為三軍統帥的李世民,敏銳地回答諸將的疑問:

此以權道迫之,使其計不暇發,以故克也。羅睺恃往年之勝,兼復養銳日久,見吾不出,意在相輕。今喜吾出,悉兵來戰,雖擊破之,擒殺蓋少。若不急躡,還走投城,仁杲收而撫之,則便未可得矣。且其兵眾皆隴西人,一敗披退,不及回顧,散歸隴外,則折墌自虛,我軍隨而迫之,所以懼而降也。此可謂成算,諸君盡不見耶?(《舊唐書·太宗本紀》)

聽完李世民這番鞭辟入裡、深入的分析,諸將無不佩服:“此非凡人所能及也。”他們確實被秦王卓越的軍事才能所折服。現在,我們應該知道,在李世民征戰四方的過程中,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鐵桿戰將”,心甘情願地追隨他,那是因為,他們都服李世民。

經過將近半年的血戰,李唐王朝最終打敗了西北強敵——薛氏政權,盡收隴西之地,實現了唐王朝統一西北的關鍵一步。薛仁杲投降了,李世民徹底蕩平了西秦政權。可是,他也不能高興的太早。打敗薛氏,僅僅是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接下來的善後工作,顯然要比打仗更為重要。

取得了這樣輝煌的戰績,李世民並沒有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此時的他,仍然保持著清醒的頭腦。李世民非常清楚,薛氏雖然覆亡了,但是,隴西局勢卻依舊錯綜複雜。如果處置失當,薛氏殘部也許會死灰復燃。那麼,之前唐軍將士所有的馬革裹屍,浴血沙場,都將付之東流。

因此,大戰之後,李世民下一步的工作重心,就是從軍事轉向政治,穩定隴西局勢,使其真正臣服於李唐。關於如何穩定隴西的複雜形勢,李世民有他自己的一套想法。總結一下,他的策略,就是四個字:安撫、懷柔。事實證明,這四個字,對於穩定隴西複雜的政治、軍事局勢,確實起到了積極作用。

若要實行安撫、懷柔的政策,首先,一個重中之重,便是如何處置歸順的薛氏舊部,以及西秦的降兵、降將。這是一個首先要解決,也不得不解決的問題。因此,如何處置西秦降兵舊部,自然擺在了李世民面前。

在平定西秦的過程中,唐軍收降、俘獲了大量的西秦部眾、兵將。尤其是,薛仁杲獻城投降,唐軍進駐折墌城後,總共俘虜了一萬餘西秦精兵。面對上萬的西秦戰俘,怎麼處理,是一件大事,處置得不好,很有可能會引發軍事譁變。甚至,會讓好不容易到手的隴西,重新陷入戰火。

眾所周知,薛舉、薛仁杲父子的暴虐好殺,一向是出了名的。前文有所介紹,薛氏父子外出征戰,但凡打下了一城一地,血腥的屠殺是經常發生的。正是由於薛氏父子的殘暴不仁,才逐漸使得西秦政權內部,分崩離析。乃至後來,李世民大舉圍城,西秦軍隊中不斷有人投降唐軍,致使薛仁杲淪為孤家寡人,只能開城投降。

作為薛氏父子的勁敵,李世民親眼見證了西秦的敗亡,見證了薛氏政權如何從不可一世走向沒落。因此,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李世民自然不會重蹈覆轍。在處理西秦降卒、戰俘的問題上,李世民的做法,還是相當明智的,展現了一個勝利者寬容的胸襟,以及李唐王朝的大國氣度:

世民所得降卒,悉使仁果兄弟及宗羅睺、翟長孫等將之,與之射獵,無所疑間。賊畏威銜恩,皆願效死。(《資治通鑑》)

薛仁杲獻城投降後,所有的西秦部眾,幾乎都放棄了抵抗,歸順了唐軍。因此,李世民一口氣收降了數萬西秦士卒。對待這麼多的戰俘,李世民還是非常寬容、大度的。他並沒有對這些放下武器的戰俘,揮起屠刀;也沒有將他們關進戰俘營,撤銷軍隊編制,而是採取安撫的策略。

所謂安撫,也就是不計前嫌。李世民保留了西秦餘部的編制,將其編入唐軍序列。同時,對於投降的西秦降將,包括薛仁杲兄弟、大將宗羅睺、翟長孫等人,仍然委以重任,讓他們繼續統領原來各自的所部兵馬。而且,為了表示寬宏大量,李世民和這些西秦降將,經常一起外出打獵,親密無間,根本不把他們當作階下囚。

李世民的心胸寬廣、寬容大度,終於感動了西秦的眾多降將。他們覺得,這位大唐的秦王,不僅打仗厲害,用兵如神,而且氣度不凡,與薛舉、薛仁杲父子的偏狹暴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樣一來,所有的薛氏部將,都心甘情願地歸順大唐,自願在李世民麾下拼死效力。因此,李世民處理西秦舊部,所奉行的安撫之策,對於穩定軍心,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同時,也為安定隴西局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除了積極安撫西秦的降兵、降將,關於穩定隴西局面,李世民還做了一項重要的舉措,那就是禮賢下士,凸顯對於人才的重視與尊重。平定西秦不久,李世民便以秦王之尊,親自登門拜訪了一位著名名士。

這位著名名士,正是先前薛舉手下的黃門侍郎——褚亮。關於褚亮此人,前文提到過。這是隋末唐初一位著名的儒家知識分子,以才高八斗,博聞強識而聞名於世,曾在薛舉手下擔任黃門侍郎之職。

扶風一戰後,褚亮試圖勸說薛舉,認清形勢,舉隴西之地,歸附李淵。可是,由於薛舉目光短淺,執迷不悟,再加上郝瑗的挑唆、鼓動。最終,薛舉沒有接受褚亮的建議,而是選擇割據一方,繼續與李唐對抗。

由此可見,褚亮是一個很有遠見的人。他清楚地認識到,唐朝雖然是一個新生的政權,但是,李家父子的膽識、魄力,以及智慧,都是其他草莽群雄,所不能比擬的。故而,褚亮斷定,唐王朝肩負著統一天下,終結亂世的歷史使命,將是未來的天下之主。應該說,褚亮的這個風險投資,賭注下對了。

唐王朝如果要徹底收復隴西的人心,穩定隴西的局勢,不僅要安撫薛氏舊部的軍心,同時,也要得到當地知識分子階層的支援。而褚亮此人,正是一定要爭取的物件。所以,李世民下定決心,要拿出三顧茅廬的誠意。

其實,李世民早就聽聞了褚亮的大名,對他也是仰慕已久。打敗薛仁杲,拿下隴西之後,李世民親自上門,前去拜訪褚亮。見到褚亮,李世民沒有一點端著大唐三軍統帥的架子,表現得非常謙遜有禮,對褚亮客客氣氣地說了一席話:

寡人受命而來,嘉於得賢。公久事無道君,得無勞乎?(《新唐書·褚亮傳》)

這一番話的分量非常重,很明顯,李世民這是在給褚亮“戴高帽”。在李世民看來,此次自己掃平薛氏,收復隴西,最大的收穫,並不是軍事上的勝利,而是得到了褚亮這個人才。並且,李世民還說道,褚亮擁有滿腔的抱負與才華,卻委身於薛氏父子那樣的無道暴君,肯定是受了天大的委屈。

果然,李世民一番煽情,讓褚亮感動得不知所以,覺得自己終於遇到了知音。況且,褚亮本身就有歸順李唐之心,加上他對秦王李世民早有耳聞,文韜武略,龍鳳之姿。聽完李世民這樣的恭維、吹捧之後,褚亮立刻“撲通”跪了下來,不停地磕頭謝恩,也對李世民進行一番“商業互吹”,說:

舉不知天命,抗王師,今十萬眾兵加其頸,大王釋不誅,豈獨亮蒙更生邪?(《新唐書·褚亮傳》)

褚亮說完後,李世民大喜過望,當即賞賜了他四匹馬、布帛二百段,任命其為秦王府文學。從此,褚亮便投歸到了李世民的麾下,在秦王李世民的王府中效力。後來,褚亮更是成為了著名的“秦府十八學士”之一,秦王集團的核心成員之一。李世民每次外出征戰,褚亮都在軍中,為李世民出謀劃策。

唐太宗李世民登上皇位後,對褚亮更是委以重任。貞觀中期,褚亮累遷升至散騎常侍,進爵為陽翟縣侯,不久致仕歸家。貞觀二十一年(647年),褚亮病逝,享年八十八歲。在褚亮去世後,唐太宗追贈他為太常卿,諡號“康”,並且,允許他陪葬昭陵。

當然,褚亮歸唐,對於李世民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收穫。除此以外,李世民還有一個意外收穫,那就是褚亮的兒子——褚遂良。

褚遂良是褚亮之子,博涉文史,工於書法。隋朝大業末年,褚遂良與父親褚亮一起,為薛舉效力,擔任通事舍人。此次,褚亮歸附唐朝,褚遂良也一同入仕李唐,被李世民任命為秦王府鎧曹參軍,父子二人,一同供職於李世民的秦王府。

自從褚亮、褚遂良父子入仕唐王朝之後,李世民便將這對父子,視為左膀右臂。比如,褚遂良歸唐後,歷任諫議大夫、黃門侍郎、中書令等要職。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臨終託孤,安排褚遂良與長孫無忌等人一起,位列顧命大臣之一。因此,褚遂良後來成為了歷經唐太宗、唐高宗兩朝的著名宰相,唐朝初年的傑出政治家、書法家。

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親率大軍,遠征高句麗。當時,因為褚亮年事已高,無法隨軍出征。所以,褚亮便留在了長安,褚遂良則跟隨太宗東征。在進軍途中,唐太宗給留在京中的褚亮,頒下了一道手詔,以示關懷:

疇日師旅,卿未嘗不在中,今朕薄伐,君已老。俯仰歲月,且三十載,眷言及此,我勞如何!今以遂良行,想君不惜一子於朕耳。善居加食。(《新唐書·褚亮傳》)

總之,李世民平定西秦之後,在政治上實行了一系列安撫、懷柔的穩妥政策。透過穩定薛氏舊部、籠絡文人階層的措施,在短時間內,迅速穩定了戰後隴西的政治局勢。因為李世民的努力,唐王朝徹底控制了整個隴西地區,取得了政治、軍事的雙重勝利,獲得了唐初統一戰爭中第一場偉大勝利。

值得一提的是,平定西秦,是唐王朝建立之後,這個新生王朝,所進行的第一場重要的統一戰役。在這場重要的統一戰役中,不僅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後的第一次亮相,在唐初統一戰爭中的第一次嶄露頭角。由於這場戰爭的勝利,也讓李世民的名字,震動了整個華夏大地;這位二十歲的年輕統帥,瞬間成為了天下群雄關注的焦點。

而且,同樣是這場平定西秦的戰爭,也讓李世民的一匹戰馬,名垂青史。這匹名垂青史的戰馬,正是唐太宗著名的“昭陵六駿”之一,——“白蹄烏”。這匹“白蹄烏”,恰好是李世民在平定西秦戰爭中的坐騎。

世人皆知,李世民半生戎馬,十六歲從軍,十八歲跟隨父親李淵,晉陽起兵,二十歲成為唐軍主帥,率領大軍,一舉蕩平薛氏。可以說,李世民的前半生,都是在馬背上度過。因此,李世民不僅武藝超群,而且對於戰馬有著不解之緣。

貞觀十年(636年),唐太宗李世民開始營建昭陵。在唐太宗昭陵前,樹立著六匹駿馬的石雕。這六匹駿馬,都是李世民曾經的坐騎,分別在平定天下的不同時期,跟隨李世民,為唐王朝立下了赫赫戰功。這就是著名的“昭陵六駿”,而“白蹄烏”便是其中之一,是李世民在蕩平薛氏戰爭中的坐騎。

為什麼這匹戰馬名為“白蹄烏”?李世民曾經為自己的“昭陵六駿”,撰寫過一篇文章《六馬圖贊》。在這篇文章中,李世民詳細介紹了這六匹駿馬,包括體格樣貌、在哪場戰爭中所騎,以及各自都立下了怎樣的赫赫戰功。其中,李世民在《六馬圖贊》一文中,詳細描述了白蹄烏的樣貌:

純黑色,四蹄俱白,平薛仁杲時所乘。

之所以稱為“白蹄烏”,是因為這匹戰馬,全身烏黑,只有四隻馬蹄是雪白色的,這倒是與西楚霸王項羽的“踏雪烏騅”,頗為相似。而且,從“昭陵六駿”的石雕,能夠看出,白蹄烏骨骼強健,四蹄奔騰,呈現出疾馳縱躍之狀,一看就是一匹久經沙場的良駒。所以,“昭陵六駿”,白蹄烏是其中之一。

透過前文的介紹,平定西秦的總體戰役中,最關鍵的一場決定性勝利,當然是第二次“淺水原之戰”。在淺水原之戰中,李世民親率唐軍騎兵,大破西秦主力,徹底扭轉了戰場形勢,佔據了戰場的主動權。

當時,李世民正是騎著這匹“白蹄烏”,率領數十名騎兵,殺入敵陣,擊潰了宗羅睺主力;然後,又是騎著“白蹄烏”,在黃土高原上追擊西秦殘部,兵臨折墌城,一舉拔掉了薛氏政權的根基。所以,這匹白蹄烏,在平定西秦的過程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李世民在《六馬圖贊》一文中,這樣稱讚白蹄烏:

倚天長劍,追風駿足。聳轡平隴,回鞍定蜀。

的確,平定西秦,是李唐王朝崛起於東方的關鍵一戰。如果沒能打敗西秦,沒能剿滅薛氏父子,也許,唐王朝就不會成為後來那樣的一個偉大帝國。譬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在自己的一組詩作的其中一首——《唐鐃歌鼓吹曲十二首·其四》,描述了這場李唐建國第一戰:

涇水黃,隴野茫。負太白,騰天狼。

有鳥鷙立,羽翼張。鉤喙決前,鉅趯傍。

怒飛飢嘯,翾不可當。老雄死,子復良。

巢岐飲渭,肆翱翔。頓地紘,提天綱。

列缺掉幟,招搖耀鋩。鬼神來助,夢嘉祥。

腦塗原野,魄飛揚。星辰復,恢一方。

到目前為止,無論從軍事,還是政治方面,此時的唐王朝,已經完全控制了隴西地區。現在,僅剩最後一件不得不辦的事情,那就是如何處置唐朝的頭號戰犯薛仁杲,以及親信爪牙。

起初,關於如何處置薛仁杲,及其心腹爪牙,唐高祖李淵是夾雜著個人情緒,差點因為意氣用事,釀成大錯。李淵對薛舉、薛仁杲父子,並無好感,不僅沒有好感,甚至可以說是恨之入骨。

自從武德元年(618年)七月,李唐和西秦正式開戰以來,薛氏父子不知殘殺了多少唐軍將士,無數唐軍將士,盡喪薛氏之手。特別是,第一次“淺水原之戰”,三萬唐軍全軍覆沒。戰後,薛舉更是喪心病狂,用陣亡唐軍將士的屍骨與頭顱,壘成了一座“京觀”。至於薛仁杲,就更不用說了。

薛舉死後,武德元年(618年)八月至九月,這段期間,薛仁杲率領西秦軍隊,對唐王朝的西北防線,進行了瘋狂的掃蕩、攻擊。在這一個月的時間裡,又有無數的唐軍將士,折損在了薛仁杲手中。

比如,鎮守涇州的唐朝驃騎將軍劉感,便是被薛仁杲殘忍地殺害。因此,薛氏父子的手上,沾滿了唐軍將士的鮮血,與唐王朝有著血海深仇。面對這樣的國恥大恨,唐高祖無論如何都無法釋懷。平定西秦後,唐高祖李淵專門派遣特使,前往隴西軍中,向李世民傳達自己的詔命:

薛舉父子多殺我士卒,必盡誅其黨以謝冤魂。(《資治通鑑》)

李淵的意思是,薛氏父子殺害了無數唐軍士卒,血債累累,不殺不足以告慰陣亡將士。因此,唐高祖李淵命令李世民,立即誅殺元兇薛仁杲,及其餘黨成員,以祭奠唐軍將士的亡靈。

父親李淵的這道詔命,無疑給李世民出了個難題。殺一個薛仁杲,倒不是什麼難事,薛仁杲生性殘暴,且心胸狹隘,在隴西素來不得人心。殺掉薛仁杲,不會引起西秦舊部太大的波動。可是,薛仁杲爪牙甚多,一旦殺了他們,必將會造成西秦降兵、降將中的不安,甚至會釀成兵變,攤上大麻煩。

要知道,李世民費盡千辛萬苦,才打敗了薛仁杲,平定西秦,又好不容易推行安撫、懷柔之策,穩定住了隴西的局勢。現在,這一刀如果真的砍了下去,所有的辛苦努力,都將付之東流。很顯然,李淵在這個時候,有些意氣用事的成分。

不過,關鍵時刻,有人及時阻止了李淵的意氣用事,誰呢?李密。前文提到過,武德元年(618年)十月,李密在洛陽北邙山之戰,被王世充所部重創,十萬瓦崗軍幾乎全軍覆沒。無奈之下,李密只得率領兩萬殘兵,西入關中,投奔李唐。

李密率部投唐,唐高祖李淵非常重視,不斷派遣使者,前去慰勞。後來,李密進入長安後,李淵表面看上去,對他還是不錯的,禮遇有加,任命李密為光祿卿,封邢國公。所以,李密這個時候是唐朝的臣子,對於唐高祖要殺盡薛仁杲及其爪牙的決定,李密及時向高祖進諫道:

薛舉虐殺無辜,此其所以亡也,陛下何怨焉!懷服之民,不可不撫!(《資治通鑑》)

聽完李密的諫言,唐高祖覺得很有道理。此時的李淵,也恢復了應有的理智,保持了一個政治家的冷靜。於是,唐高祖李淵再次下令,讓李世民處決掉主要的元兇戰犯,其餘的人全部赦免,不牽連一人。就這樣,在李家父子的通力協作下,唐王朝終於完成了平定西秦後的收尾工作。

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秦王李世民率領唐軍,凱旋班師,返回長安,獻捷於太廟。不久,薛仁杲以及手下主要將帥數十人,被全部斬於鬧市。至此,薛氏政權正式謝幕。

之後,唐高祖李淵開始論功行賞,大饗將士,對平定西秦的有功之臣,進行慰勞封賞。由於劉文靜、殷開山二人,此次跟隨李世民平定西秦,立有戰功,故而功過相抵。沒過幾天,劉文靜被拜為民部尚書,領陝東道行臺左僕射;殷開山恢復爵位。並且,唐軍班師回京後,一次,李淵召見群臣,以薛氏覆亡為例,說了這樣一番語重心長的話:

諸公共相翊戴以成帝業,若天下承平,可共保富貴。使王世充得志,公等豈有種乎!如薛仁果君臣,豈可不以為前鑑也!(《資治通鑑》)

其實,此次平定西秦,收復隴西的首功,自然非秦王李世民莫屬。李世民是唐軍的最高軍事統帥,西線一戰,如果不是李世民部署得當,堅持疲敵之計,消耗敵軍銳氣,淺水原之戰,也不會一舉擊破西秦大軍主力;同樣,如果不是李世民在大破西秦主力後,果斷出擊,兵臨折墌城下,也不會最終瓦解了西秦軍隊的鬥志,迫使薛仁杲獻城投降。

而且,在平定西秦,取得軍事上的輝煌戰績後,李世民並沒有因此沾沾自喜,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相反,李世民則是積極採取安撫、懷柔的政治策略,迅速穩定了戰後隴西的局勢,使得隴西地區完全臣服於大唐。所以,無論從軍事上,還是從政治上,李世民都是此次平定西秦戰爭中,當之無愧的靈魂人物,名副其實的首功。

因而,唐高祖李淵論功行賞,首先要封賞的,當然是自己這個浴血奮戰,功勳卓越的二郎。李世民凱旋迴京不久,父親李淵的封賞,隨之而來。這一次,唐高祖授予了李世民一連串的軍政要職。

由於平定隴西的赫赫軍功,唐高祖李淵加拜李世民為太尉、陝東道行臺尚書令、左武候大將軍、涼州總管,鎮守長春宮,同時,“關東兵馬並受節度”。也就是說,唐王朝在關東地區的一切兵馬排程,全部歸於秦王李世民一人節制。

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淵在長安稱帝,唐朝建立之時,李世民的政治身份是秦王、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直至武德元年(618年)七月,李世民第一次率領四萬唐軍,出征抗擊薛舉時,又被加授為雍州牧。

那個時候的李世民,雖然為唐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是那時,李世民不過是一個初出茅廬,不到二十歲的少年英雄,只是一個初生乳虎而已。所以,李世民當時僅僅是初露鋒芒,在天下群雄眼中,還不像後來那樣威名赫赫。因此,在大唐朝廷之中,李世民的地位,還並沒有特別突出。

然而,此次西線大捷,卻讓李世民奇蹟般地異軍突起。這位二十歲的秦王,用平定薛氏,收復隴西的戰績,用實打實的軍功,向父親、大唐子民,以及天下群雄,證明了自己的實力。所有人都明白,從此之後,有了李世民這樣一位不世出的“軍神戰魂”,李唐王朝一統天下的步伐,將勢不可擋!

同樣,這次平定西秦的大獲全勝,也讓李世民在大唐朝廷的地位,變得舉足輕重。透過西線大捷,李世民逐漸走到了唐王朝政治、軍事的前臺,開始一步步執掌大唐軍權,成為大唐王朝名副其實的軍事領袖。

更重要的一點,平定西秦薛氏,是李世民在唐初統一戰爭期間,親自指揮的第一場重要戰役。因為這場戰爭的勝利,也讓李世民大大提升了自己的威望,積攢了雄厚的政治、軍事實力。有了這樣雄厚的政治、軍事資本,李世民以及整個秦王集團,才敢於在武德後期,挑戰太子集團,與大哥李建成爭奪太子之位。

伴隨著李世民的凱旋迴京、薛仁杲的被殺,唐王朝歷時半年平定西秦的軍事行動,終於圓滿收官。平定西秦,消滅薛氏,正式揭開了大唐王朝統一天下的序幕,李唐進軍中原,定鼎天下之勢,已經基本奠定。

在消滅西秦政權不久之後,唐王朝馬不停蹄,繼續加緊了對西北地區的用兵。武德二年(619年)五月,唐朝出兵消滅了河西李軌政權。至此,李唐王朝正式實現了對西北地區的統一。

從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到武德二年(619年)五月,新生的李唐王朝,連續進行了兩次重大的軍事行動,先後消滅了西北地區的兩大割據政權——西秦薛氏政權、河西李軌政權。自此,隴西、河西兩大戰略要地,併入李唐版圖。歷經千難萬險,唐王朝終於統一了西北地區。

西北地區實現統一,對於李唐王朝而言,意義重大。

其一,透過消滅西秦、涼國,李唐王朝成功解除了來自西北方向的軍事威脅,為唐王朝提供了一個穩定的戰略大後方。從此,唐朝再無後顧之憂,可以放心大膽地向東擴張,與中原的王世充、竇建德兩大強敵,一爭高下。

其二,統一西北,使得唐王朝的疆域範圍得到了進一步擴充套件,也讓唐王朝的國家實力,得到了進一步的增強。此時的唐朝,已經不是當初那個武德元年(618年)五月的新生政權。如今,李唐王朝坐擁關中、河東、隴西、河西、巴蜀五地,天下已得其四,國力日漸強盛。所以,大唐現在今非昔比,擁有了足夠爭奪天下的實力與資本。

當初,為了統一天下,唐高祖李淵制定了鞏固關中、東征中原、再平江南的戰略計劃。首先,唐朝必須要穩定關中地區的安全,消滅盤踞在西北的割據勢力,從而保衛長安,解除它們對關中的軍事威脅。

現在,經過將近一年的血戰,唐朝終於統一西北,消滅了西秦、涼國兩大割據政權,成功地將隴西、河西兩地,與關中、河東連成一片。就這樣,李唐王朝順利實現了鞏固關中戰略的關鍵一步。

實現對西北地區的統一,使得唐王朝獲得了一個穩定的大後方,掃除了來自西北方向的後顧之憂。接下來,李唐王朝就要開始進行第二階段的軍事行動,實施鞏固關中的下一步,也是最後一步的戰略計劃。這一步的戰略計劃,那就是全力對付山西劉武周,穩定太原的軍事形勢,徹底消滅威脅長安的割據勢力。

可是,還沒等唐王朝正式與山西劉武周開戰,開啟下一階段的軍事行動,唐朝國內卻發生了一件大事。什麼大事呢?原來,剛剛歸附李唐還不到一年的李密,突然叛唐出走,意欲脫離唐朝,東山再起。

那麼,李密為什麼會突然叛唐,這其中又隱含著哪些鮮為人知的內幕?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身為大唐皇帝的唐高祖李淵,又會如何應對?李密,這位曾經叱吒風雲的一代梟雄,最後的人生結局,又是怎樣的呢?作為昔日一呼百應的英雄盟主,李密最終為什麼會在小陰溝裡翻了船,落得個身敗名裂,不得好死的悲慘結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霸王附體,貂蟬為我更衣

天官青龍

亮劍:二道販子的抗日

邪惡的胖子1981

大乾,一心求死,我真是大貪官!

老鼠愛上貓

女主她爹是個萬人迷

從心大師

千秋之改

zz星夜

從長平之戰開始

隨雲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