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大侄子,你還嫩啊
姓姓姓姓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225、大侄子,你還嫩啊,大明,本來想擺爛,結果系統來了,姓姓姓姓徐,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二天早上,早朝上,不出意外的,無數彈劾朱楩的摺子如雪花一樣飛到了朱元璋的龍案之上。
甚至群臣激憤的,紛紛狀告彈劾滇王朱楩。
當然了,只有文臣在發言,而武將們卻穩如泰山。
包括站在武將佇列前排的朱楩,也一樣不當回事。
連徐達都不禁頻頻側頭,這小子也太心大了吧?
昨天,當國子監發生的亂子傳出去時,整個京城有點能力的人都震撼了。
那可是國子監啊,這位爺不但大鬧國子監,他還把方孝孺給打了?
按在地上抽啊,你把方孝孺當什麼了?
那可是大儒宋濂的弟子,可算是如今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難怪滿朝文官都激憤了。
“豎子不為人臣,今日敢鞭撻老師,他日就敢起兵造反啊,”有人高呼道。
朱元璋渾身一震,微眯雙眼看了過去。
之前大家吵的還只是朱楩大鬧國子監,不但亂了規矩,還動手鞭打方孝孺講學,確實有違人倫。
這可不是現代學校裡的老師觀念,古代對老師是很看重的,講究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可不是說說。
所以古代也有門生的關係作為裙帶,是黨羽集團的重要紐帶。
比如朱高熾在做太子監國時,幾乎全天下的官員都是他親自冊封,可謂是門生遍天下。
最後連朱棣都開始忌憚這個大兒子了。
甚至不少人戲稱,朱高熾是朱棣的監國好太子,而朱棣這個永樂大帝則是這個大兒子的大將軍。
朱楩確實做過了。
但是,竟然說他要造反嗎?
這是急著要把他搞下去啊?
允炆啊,你就真的這麼著急嗎?
那發言的官員,正是朱允炆的陣營,是整日圍繞太孫集團的人。
此時正是衝鋒陷陣,效忠的大好機會。
“朱楩可在,”朱元璋不能再放任下去了,若是繼續讓他們嚷嚷,也不知道他們會把朱楩汙衊成什麼樣了。
“兒臣在,”朱楩拱拱手,打了個招呼。
朱元璋眼角抽了抽,這小子竟然全然不當回事?是該說他心大呢?還是他太自信了?
“你怎麼說?”朱元璋問道。
這個態度,讓很多人都心裡犯了嘀咕。
不是直接問罪或者責罵,而是詢問?還問他怎麼說?
這畫風不對啊陛下。
朱楩攤攤手說道:“有什麼好說的?那方孝孺雖然是國子監的講學教授,但是我可是藩王。他們彈劾我說我目無尊長。問題是,本王從第一天就說過了,他方孝孺還不配當我的老師。既然他不是我的老師,也從未對我有施教的恩德,哪裡稱得上師恩?哪裡算得上師生?”
“既然不是師生關係,他方孝孺身為一介布衣白丁,卻敢對朝廷的親王指手畫腳,到底是誰毫無尊卑?是誰目無法度?還有這些個朝廷官員。”
朱楩拿手往左側那邊一劃拉,直接把所有文官,甚至包括朱允炆都劃入了其中,滿臉不屑的說道:“張嘴的仁義道德,閉嘴的道德仁義,滿肚子裡全是特麼生意。口口聲聲討伐本王?我且問問伱們,從本王回京入朝的第一天,你們可曾向本王請安過?見到本王,可曾有人行禮過?你們還覥著臉彈劾本王?”
“說本王僭越?你們才是僭越吧?”
誰也沒有想到,朱楩的反擊竟然如此剛猛,直接無視了滿朝文臣的彈劾不說,甚至直接要和滿朝文臣為敵?
他這是以一己之力狀告半個朝臣啊?
一時之間,整個朝堂上下都安靜了。
連原本毫無干係的武將集團,此時也都震撼且佩服的看著朱楩。
這位殿下實在是夠猛。
連朱元璋都抿著嘴,忍著笑意。
朱楩很聰明,他不去解釋當時發生了什麼,你們不是說我沒有尊卑不為人臣嗎?那你們自己呢?
朱楩身為親王爵位,乃是皇帝以下第二號,他就要利用起來自己的身份地位。
咱們倒要看看,到底是誰沒有尊卑。
知道本王是藩王,還敢對本王指手畫腳?活膩歪了?
“他們可還說你要造反呢,”朱元璋不嫌事大的,竟然還拱火起來。
文臣集團紛紛抬起頭,不敢置信的看著朱元璋。
陛下,您到底是向著誰的?皇太孫可還在咱們這邊呢。
向著誰?
你們也不想想剛才在攻擊誰,竟然說咱的兒子要造反?
朱元璋也不是看熱鬧不嫌事大,而是不滿這些傢伙。
有些事有些話,可不是你們該參與和指手畫腳的。
這是咱的家事,那朱楩也是咱的兒子,咱知道他有野心,也知道他甚至想要造反。
可那又如何?咱可以管他教他,何至於輪到你們來逼咱對他削藩?
這就是朱元璋的想法。
還是那句話,朱元璋是小心眼,而且很護短。
其實他早就試探出朱楩的想法與野心了,畢竟是洪武大帝,他的見識和城府,可不是朱楩能比的。
哪怕朱楩是穿越者又如何?現代人未必真比古人聰明多少。
現代人只是比古人多了現代的知識,可是上下五千年積累下來的知識,不也是古人從開創到總結而留下的經驗?
而皇帝更是九五之尊,朱元璋又是開國皇帝洪武大帝,就朱楩那點心思,他隨便試探一下就猜個八九不離十了。
問題是,朱元璋不想懲治朱楩,那誰想告狀都沒用。
朱楩也彷彿猜到了什麼,頓時耀武揚威起來,撇撇嘴說道:“這幫妄臣,唯恐天下不亂,該殺,該全都拉出去砍頭,甚至誅滅九族。”
朱元璋麵皮抽了抽,臉色漆黑的瞪著朱楩。
徐達也咧咧嘴,心說不愧是陛下的兒子,你聽聽那是人話嗎?
文官這邊更是要被嚇死了。
一開口就是大帽子扣下來,還說全都該誅滅九族?
不論是胡惟庸案,還是藍玉案,再牽連甚廣,也不至於牽連到全朝上下吧?
好傢伙,你這是想換一批滿朝官員不成?
朱允炆第一個就站了出來,高聲道:“十八王叔,百官也是為了咱大明的江山社稷而直諫的,難道您還不讓他們說話嗎?”
朱楩瞪著朱允炆,心說大侄子,你還真是把握不住啊。
朱元璋也暗暗嘆了口氣。
朱允炆此時站出來,是為百官撐腰,毫無疑問自然會得到百官的擁護。
比如此時滿朝文臣都被朱楩得罪了,不論之前是否是太孫黨羽,此時都會自動站在朱允炆的身後,同仇敵愾的望著朱楩。
可問題是,百官控訴朱楩的罪名是造反啊,甚至已經和朱楩大鬧國子監抽打方孝孺無關了。
這就是政治,政敵之間的交鋒很可怕也很陰險,方孝孺這件事只是個引子,百官們的真正目的,是想重提朱楩僭越的事。
之前雲南那些事被朱楩和朱元璋三言兩語就給糊弄過去了,此時百官大有重提舊事的打算。
而朱允炆此時站出來,就變成他和朱楩的直接對立,而且一旦朱楩輸了,很可能是失去一切,有可能會被貶為庶人。
朱楩並不在意,他既不怕被貶,也沒把朱允炆放在眼裡。
朱元璋暗暗失望的是,自己一直想把朱楩收服給朱允炆,這將是朱允炆最大的助力王牌。
可惜朱允炆卻一步步和朱楩走向對立,尤其是這一次的朝上對峙,將會讓兩人徹底決裂撕破臉皮。
朱元璋明白,再想讓朱楩給朱允炆效力,那是不可能的了。
所以才說朱允炆太著急了,他就那麼急著要扳倒朱楩嗎?
難道他不知道,你二叔三叔四叔五叔,那些嫡子王爺,才是你現在的最大威脅?
你十八叔不是啊。
“大侄子,你就那麼急不可耐的想要削藩嗎?”朱楩雙手抱著胳膊,本來就身材修長的他,頗有些居高臨下的,又有睥睨天下的氣魄,淡淡說道:“你還嫩點。”
削藩?嫩點?
此話一出,群臣暗暗倒吸口涼氣。
這可不是小事,而是足以震動朝廷的大事。
一旦由朱允炆帶動群臣策動了針對藩王的削藩政策成功了,想也知道,將會有巨大的影響。
到那時,所有藩王和未就藩的親王,都將人人自危,而且群臣們也會躍躍欲試,爭取再接再厲的去削藩。
可現在朱元璋還沒死呢,若是在他活著的時候削藩成功了,只能說影響更甚。
“有何不妥呢?”朱允炆冷著臉,竟然沒有絲毫退縮?而是當著滿朝文武的面,承認了他想要削藩?
朱楩挑挑眉,不但沒有生氣,反而讚許的點點頭:“算你有點膽色。”
朱允炆冷哼一聲,轉頭看向朱元璋,拱手說道:“皇爺爺,您之前說,將抵禦胡虜的大任託付給諸王,可令邊境不亂,讓朝廷得到安寧。”
“可孫子當時就曾提及,胡虜不安定,讓諸王防禦,可若是諸王不安分,誰去抵禦呢?”
“再者,諸王地位尊貴,又都擁有重兵,且如今多有不法,這又該怎麼辦呢?”
“秦王,晉王,都曾遭到您的訓斥。周王曾私自離開封地,甚至被您流放到雲南。更不用說魯荒王荒誕無稽荒淫無道,被您諡號為‘荒’。”
“敢問十八叔,”朱允炆重新扭頭問朱楩:“此等目無法度的諸王,該如何處置?難道不該削藩嗎?”
龍椅上,朱元璋死死的抓著龍案,更是瞪大雙眼瞪著朱允炆,竟敢當朝說出這些混賬話?
這是要把他們老朱家的丟人事公告天下啊?
而且你這是要在咱活著,就打算逼宮,要把所有叔叔的王爵都給革去嗎?
朱元璋早就知道朱允炆頗有城府,不像他爹朱標那樣仁厚。
可再怎麼樣,還是被朱允炆的野心震撼到了。
若是真讓朱允炆登基,他的第一刀,豈不是就要把自己的兒子全都給砍了?
好傢伙,朱楩是要對群臣動刀,而你朱允炆則是要對自己的叔叔動刀?
朱允炆還沒注意到朱元璋已經震怒了,還在望著朱楩,侃侃而談道:“尤其是您十八叔,你在封地不但胡作非為,且擁兵自重,連西平侯沐春都對你馬首是瞻。雲南上下大小官吏,也都是你一手冊封的。”
“敢問雲南是聽朝廷的?還是聽你的?雲南是我大明的雲南,還是你滇王的雲南?”
朱允炆的話一出,文臣們紛紛激動起來,恨不得追隨皇太孫再次對朱楩一起口誅筆伐。
朱楩放下雙手,還拍了拍手,竟然給朱允炆鼓掌起來了?
連朱元璋都無語了,你還有心思鼓掌呢?就朱允炆那些責問,但凡一個解釋不清楚,那你就是要造反了,就得被廢了啊。
朱楩不著急,朱元璋卻很急。
你個臭小子,該不會真打算趁機變成庶人,然後跑回雲南準備起兵造反吧?
咱可還沒死呢。
朱元璋這次是瞪著朱楩了,眼中滿是警告的意思,你小子可不要犯渾。
徐達則是閉上了眼睛,這和他可無關,心中甚至有些欣慰,還好這個混賬小子拒婚了,拒的好啊。
另一邊,李景隆則是一臉期待的看著朱楩,好像朱楩已經完了,他沒落井下石就不錯了。
此時滿朝文武都在看著朱楩,想看他該如何解決突如其來的巨大危機。
“好樣的大侄子,你敢說出這些肺腑之言,也算你膽識過人了。但是本王也說了,你還嫩啊,”朱楩嘆了口氣的說道:“你爺爺,也就是本王的父皇,當今的洪武大帝可還活著呢。”
朱元璋已經要找鞋底子了,你是盼著我死呢是吧?
又聽朱楩繼續說道:“你可知道,此時如果把我削藩,而且是由你主持的,會造成多麼可怕的後果嗎?答案就是,你所有的叔叔都會惶恐不安。你小子現在就急著把削藩的想法暴露出來,豈不是讓諸王全都開始忌憚,誰還會希望你上位呢?”
“嘶。”
朝堂上,頓時響起一片倒吸涼氣的動靜。
主要是朱楩把皇位之爭給公眾說破了出來。
諸王不希望朱允炆登基的話,會怎麼做?
答案只有一個,藩王們聯手,發動諸如漢朝七國之亂,或者晉朝八王亂政,要把朱允炆趕下臺,謀朝篡位?
這話是能當眾說出來的嗎?這是能當著朱元璋的面說出來的嗎?
你滇王不怕死,因為你是朱元璋的兒子。
可我們怕啊。
朱允炆也皺了皺眉,突然也有些後悔了。
確實,他著急了,現在他還不是皇帝,就這麼急不可耐的想要削藩,豈不是要和所有王叔走向對立面?
但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他已經不能退縮了。
“何況,我是不知道這些話都是誰告訴你的,說藩王就肯定是隱患,說我們藩王擁兵自重,必定會造反一樣,”朱楩冷笑著,目光掃向朱允炆身邊的文臣們,尤其是齊泰和那黃子澄。
“漢朝七國之亂,晉朝八王亂政,可都是歷歷在目的,”朱允炆咬咬牙,硬著頭皮說道。
只是這話一出,彷彿已經坐實了,藩王們必定要造反一樣。
連朱元璋都閉上了雙眼。
這話別人可以說,也可以私下說,唯獨不能由你朱允炆在這樣的場合下說出來啊。
這要是傳出去,諸王只會鐵了心的和你朱允炆作對了,因為你都這樣篤定的把藩王視為威脅,以後你要上位了,誰能有好?
朱允炆這是一步步走向與諸王的對立面,而且死不回頭啊。
“呵,”朱楩突然發出一聲冷笑,拿手指向對面,說道:“所以本王才說,你們全都該死啊。你們這些滿嘴仁義道德的狗東西一個都不該活著,全都該拉出去砍了。”
文臣們感到莫名其妙,這滇王說話歸說話,怎麼罵人啊?怎麼又針對我們了?
“滿嘴仁義道德,肚子裡卻全是生意。我大侄子如此執意要削藩,對我們這些王叔敵意頗大,想也知道肯定是有人讒言,”朱楩盯著那些人的表情,他相信,朱允炆的削藩想法,絕不是憑空冒出來的,而是有人攛掇,甚至是一直給他灌輸的想法。
“本王就納悶了,我們這些王爺到底得罪了誰?你們如此無法容忍?”朱楩聳聳肩說道:“後來本王明白了,我們這些藩王的存在,成了你們的威脅。”
“自古以來,也就只有漢朝與晉朝大量冊封自家子弟為王。可不論是周朝還是唐朝,都是冊封的諸侯與邊疆大吏。”
“也就是說,因為我們這些藩王的存在,導致你們缺少了成為諸侯的機會。比如雲南成了本王的封地,而西平侯也要受到本王的節制。”
“多簡單的道理啊,口口聲聲說什麼漢朝七國之亂,卻不知道西漢是被王莽所篡?東漢是被董卓與曹操所滅?他們是藩王嗎?是劉姓之王嗎?”
“尤其是晉朝雖然有八王之亂,可是曹魏是被誰篡的呢?當時曹魏主弱,於是被司馬家篡魏建晉。你們對這些事是一個字都不說啊。”
朱元璋重新睜開了雙眼,目光灼灼的看著朱楩。
而文臣們卻紛紛低下了頭。
主要是朱楩提到的例子,他們無法辯駁。
你們說藩王是威脅?可能造反?
但是真正覆滅漢朝的,可不是七國之亂的那些個劉姓王爺,尤其是司馬家,更是趁著曹家與夏侯家青黃不接之際,才成功篡朝的。
這沒法辯駁啊。
朱楩看著朱允炆,後者已經開始冒冷汗了。
朱楩嘆了口氣,說道:“大侄子,你真的太嫩了。你以為這些人都是你的堅實擁躉?那是因為如今有我們這些藩王在,所以他們擁護你,來針對我們。”
“可是一旦藩王不存在了呢?到那時就是皇權與群臣的直接對立了。”
“本王雖然已經不記得曹魏最後一位君主是誰,卻不難想象當時那位所謂國君有多屈辱。還有漢獻帝劉協,當時該有多麼無助。”
“削藩?一旦老朱家的子弟成了廢人,一旦到了皇權勢弱之時。這些看似忠厚老實的東西,都會化作豺狼虎豹,把你吃得連一根骨頭都剩不下。”
朱楩冷笑連連,明朝末年,崇禎帝朱由檢不就是如此?最後只能在煤山上吊自盡。
(PS:其實這段與文臣的衝突,本該是第二捲入京城之後爆發的第一波大節奏,和儒生,和文臣,幾乎要和全天下讀書人走上對立面。但是現在爆發出來,其實感覺爽點和節奏都有點太欠缺一些了,少了很多鋪墊,爆不出爽感。
原本入國子監是為了鋪墊主角與儒家思想的激烈碰撞,主角本來是要從根本上否定儒家的一切,甚至要高喊恢復百家盛事,百家諸子盛況的。才不是為了抽一頓方孝孺就去國子監。
明明是你們說感情戲沒意思,那我加速不談戀愛了,咱們可以簡單粗暴。你們說文戲拖沓,那咱們就加速,馬上要進入下一個階段了。但是少了一大堆鋪墊和劇情,不能又說這不好那不好,我也很難做呀。
下個階段準備馬踏草原,封狼居胥山。對了,今天加更兩章。之後還有一章。)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