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冷漠的生母周妃
姓姓姓姓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226、冷漠的生母周妃,大明,本來想擺爛,結果系統來了,姓姓姓姓徐,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今天的朝會,對朱楩可謂是極其不利。
首先他昨天確實大鬧特鬧一番,而且還是在國子監,把自己的講學教授給抽了。
這是很大的一波節奏,畢竟朱元璋本就看重國子監,對國子監有著很嚴苛的條條框框的無數規矩,如果有人膽敢犯科,嚴重的甚至不但本人要被殺頭,全家還要被流放雲南的。
而朱楩的所作所為,已經不止是嚴重不嚴重了,而是把國子監的規則,乃至朱元璋定下的規矩,來了個底翻天。
結果就被這些文臣官員以為時機已到,不但要彈劾朱楩,更是重提他僭越的那些罪名,更是要把他打成想要造反的罪名。
可是朱楩一點都不帶怕的,造反?我爹早知道我要造反了,又如何?
老朱敢讓他回雲南嗎?敢把他貶為庶人嗎?
還不是老朱那一聲聲的‘楩兒’把朱楩迷惑了?
朱楩知道,朱元璋年紀大了,最不想看到的就是同室操戈,也極力想要阻止。
哪怕知道自己的野心,老朱也不想在死前見到這一幕,所以老朱在竭力忍耐。
不得不說,朱元璋對自己的孩子真是太好了。
別人只要有威脅,就會殺。
而他自己的兒子哪怕要造反,他都捨不得處置。
這就是區別。
對此,朱楩也只能選擇一些忍讓和妥協。
畢竟他們是親父子。
可這不是你們這些狗東西欺負到我頭上的理由。
於是朱楩冷笑著看著那些低下頭的文臣,說道:“怎麼都不說話了?本王歷史不是很好,但是也聽說過烽火戲諸侯的典例。說是周幽王時期,周家天子勢弱,而諸侯勢大。結果在被烽火戲諸侯戲耍之後,諸侯們不再尊敬周幽王,哪怕周幽王遇襲也沒有前去救援。周家自此衰落,進入到了春秋戰國時代,最終由始皇帝統帥秦朝一統中原。”
“我記得你們儒家不是對周禮推崇備至嗎?可是你們推崇備至的周家天子,是被諸侯滅的呢。可不是周家的藩王。”
絕殺。
百官們哪還敢說出半個字來。
哪怕到了如今的明朝,那些儒生仍然想要蕭規曹隨,甚至把周禮作為儒家典籍之一,據說就連孔聖人孔子都想要恢復周禮。
結果伱瞧瞧,周家是被誰滅的呢?是諸侯啊。
因為就算周幽王被滅了,那也只是西周,東周還有二十幾代周王呢。
只不過到了東周之後,就是春秋戰國的時代了,據說最後一位周王就是被秦昭襄王的軍隊所滅的。
“但凡周朝不是分封制度,沒有什麼諸侯分封,而是由周家封王,駐守邊疆與封地,哪還有什麼秦朝統一天下,哪還有什麼春秋諸國的戰國亂世,全天下都是周朝的,那不是你們儒生想要看到的局面嗎?”
朱楩攤攤雙手,看向文臣集團。
而百官則死死的低著頭,此時誰還敢開口?
好傢伙,你這是歷史不好嗎?你這不是歷史很好嗎?
朱元璋暗暗鬆了口氣,也不禁有些得意起來。
他分封諸王,可不就是考慮到了這些。
真的?
“好了,楩兒,這是朝會,可不是你發洩不公的地方,”朱元璋見好就收,面帶笑意的說道。
發洩不公?楩兒?
陛下,你都不帶掩飾的嗎?就這麼偏心?
連朱允炆都忍不住看了眼高高在上的皇爺爺。
其實就算都是朱元璋的兒子,可是能被如此親暱稱呼的,在此之前,朱允炆只知道自己的父親朱標被稱作標兒。
皇爺爺何時與十八叔如此親近了?
“還不夠,”結果朱楩卻不打算見好就收,而是一臉平淡中,透露著冷漠的,說道:“這些狗東西,整日只會犬吠。如今既然提到了削藩,還有人心裡認為我們這些王爺是威脅。那本王就真的好好給他們說說了。”
竟然頂撞朱元璋?
而朱元璋不但沒有生氣,反而笑呵呵的捋著鬍子,也不再阻攔,一副看熱鬧不嫌事大,還想看看朱楩會說什麼的樣子。
這一下連朱允炆都覺得驚詫了,皇爺爺對十八叔也太遷就了吧?
朱楩也不含糊,其實他心裡是很生氣的,不如說他之所以有心要造反,不就是知道朱允炆和朱棣都想削藩嗎。
你們那是削藩嗎?那是真把我們當豬了啊?
正好趁此機會,朱楩要說出心中想法,於是說道:“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爾等可知何意?”
這是朱元璋封王之後制定的規矩。
不等百官回答,朱楩自問自答道:“簡單來說就是我們這些老朱家的孩子,雖然是王爺不假,可實際上呢,封藩地沒錯,可沒有一寸土地屬於我們自己。”
這就是明朝藩王,甚至不允許藩王擁有屬於自己的土地。
“而你們呢?你們這些所謂忠義大臣,哪一家沒有許多土地?敢問你們誰敢讓本王派人去調查一下,各家都有多少地丁?”
“你們吃著朝廷俸祿,一邊食君祿,一邊又要與民爭利,多少人食民而肥,囤積大量土地,把本來的良民變成你們的佃農。”
“所以本王說你們滿嘴仁義道德,滿肚子的生意,可不止是空口罵你們。”
聽到這話,連朱元璋都不由得點了下頭,目光掃視著那些百官。
洪武大帝因為自己的出身,最深痛惡絕的,就是那些貪官汙吏,尤其是那些侵吞土地迫害百姓的傢伙,恨不能殺盡天下這種貨色。
“別說什麼是百姓把地賣給你們的,但凡有一點辦法,也沒人會賣土地。百姓們還要向國家交稅,來養著你們這些狗東西,結果你們在百姓困難的時候不但不給予幫助,反而落井下石大肆收購土地。”
“你們真該死啊。”
朱楩拿手指指他們,接著說道:“列爵而不臨民。本王雖然是王爺,說得好聽是親王,可實際上只有爵位,卻無半點實權。”
“按照大明律例,本王連指揮一個百姓都做不到,只能指揮自己的府臣與王駕護衛罷了。”
“更別提還有食祿而不治事了。意思是說藩王對地方政事,哪怕是本王的封地,本王也無法指手畫腳。”
“搞笑的是,連一個七品知縣的權力,都在我們這些所謂的王爺之上。”
“就這,你們還不滿足,還想削藩,還想把我們這些王爺趕盡殺絕。”
“父皇封王,是讓我們這些藩王戍邊守國,一旦發生戰事,我們這些藩王就要披掛上陣,或是去邊境前線抵禦外敵,或是平叛剿匪。”
“戰亂時,我們得不顧生死保護你們。平時還得被你們猜忌,在背後被你們捅刀子。你們但凡真的能讀懂聖賢書,也不至於如此。”
“所以本王說你們該殺,你們全都該死。哪怕本王真要造反又如何?這天下是我爹打下來的,這是我們老朱家的事。你們憑什麼指手畫腳?難不成你們老張家老李家讓孩子繼承家產時,也得讓鄰居來評斷一番?”
畢竟是古代封建社會,皇位可不就是家天下的傳承。
朱楩把造反的事收攏在爭奪家產的範圍,別人還真沒法說啥。
你說破了天,這大明王朝也是朱家天下,說是朱家的家產也不為過。
我作為朱家子孫,我爭奪家產有何不可?
朱楩最後看向朱允炆,語重心長的說道:“大侄子,你且記住了,咱們才是一家人,我之前就跟你說了,咱們流著一樣的血。哪怕本王有朝一日真要跟你爭奪皇位,你且記住了,你叔叔我是絕對不會傷害你身家性命的。”
“但是如果有朝一日,大權旁落,你身邊這些外人,是絕對會把你,甚至是咱們老朱家所有血脈都給殺光的。”
李自成可沒少屠殺朱家子孫。
老朱家的子孫在明末,不說千萬,也得有個幾十萬上百萬了。
結果只要是姓朱的,多少人都被殺了。
更別提那些被當豬一樣圈養,被朱棣削藩的後代王爺了,被殺的那叫一個痛快。
“別聽他們一個字的話,當初司馬家的人指著洛水發誓,結果呢?從此之後所謂誓言都變成了狗屁,就是他們這些人幹出來的。”
朱楩的話,震撼著所有人。
殿下,您真不裝了嗎?爭奪皇位?造反?這些話真是能當著滿朝文武說出來的話?
可因為有前因,是百官質疑他要造反,所以此時說出這番話,竟好像有點道理?
文臣們在那裡猶豫不決,要不要狀告朱楩?竟然如此大逆不道?
可是誰敢啊?
“殿下,就算您再有怨言,也不該如此大逆不道,”還是有人敢站出來的。
朱楩一眼掃了過去,認出他的身份,記得他叫劉三吾來著?
“好了,今天到此為止吧,退朝,”朱元璋一看到劉三吾,也是頗為頭疼。
又是這個老東西。
劉三吾,號擔擔翁,主打一個不怕死。
不但之前朱元璋想立朱棣時,就是他站出來阻止的,包括當初因為胡惟庸案而撤裁宰相制度與中書省時,也是他跑去找到朱元璋,陳述宰相制度雖然有弊端,但是也有好處。
就是這麼個貨,全然不管朱元璋是為了集中皇權,還想保持宰相制度。
要說這滿朝文官當中,在被朱楩如此痛罵一頓之後,也只有他還能穩如泰山了。
因為劉三吾是沒有私心的,而且一開口就說朱楩是有怨言的,也從側面表達他好像承認了朱楩那些話。
可就算如此,也不該說出造反,甚至是爭奪儲君之位,進而要威脅到皇位吧?
“須知您只是十八皇子,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長子,於禮制不合,怎能繼承大統?”劉三吾還在那裡說著。
朱元璋這邊說了退朝,然後就準備走了。
此時聽到他那些屁話,又喊了聲:“楩兒,隨父進內殿議事。”
“是,”朱楩趕緊答應下來,他可不想被這老頭兒拉著嘮叨。
畢竟他也知道,造反這種話,趁機說一次過過嘴癮就得了,說多了就沒意思了。
劉三吾還在發呆,人怎麼走了?
百官們已經跪拜,高呼萬歲恭送陛下。
只是等退朝之後,文武百官們都還在偷偷議論著朝堂上發生的事。
這算怎麼回事?
有人有所察覺:“陛下好像從一開始就在庇護滇王殿下?”
“難道陛下真打算要更立儲君?”
“噓,慎言。”
也有人覺得:“恐怕是我們太著急了,殿下,如今還不是與諸王鬧翻的時候,削藩之事恐怕要等等了。”
說出這番話的人正是黃子澄,此時與齊泰等人簇擁在朱允炆周圍,悄聲議論著。
朱允炆點點頭,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先不提此時文武百官的反應。
此時內殿之中,朱楩坐在朱元璋一旁的椅子上,還在不忿的說著:“這些傢伙真該死啊,本王在雲南,為了平定土司的造反,可謂是九死一生。而且他們才是真正禍國殃民的傢伙,卻把我們這些藩王視作威脅,實在是可笑。”
“沒有父皇您賦予的權力,我們藩王是啥?啥也不是啊。這也是您的先見之明,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
“所以藩王才只有在戰事爆發時擁有權力,還只是統兵權罷了。一旦戰事結束,還要還兵於朝。若是削藩廢掉藩王,等於自斷一臂。”
朱楩真是這麼覺得的,哪怕藩王真有可能造反,可總好過明末時期,朱家的窘迫吧?
還是那句話,哪怕朱楩當了皇帝,他也寧可讓朱棣擁兵自重,而不希望如今還未出生的吳三桂擁兵自重。
怎麼說那也是朱家子孫,而不是外人。
“行了行了,少扯那些廢話,咱還不知道你那些事?你以為你能糊弄咱不成?”朱元璋瞪了朱楩一眼。
典型的得了便宜賣乖。
畢竟朱元璋已經知道這小子心比天高,別說朱允炆,恐怕也就只有自己能教訓他一二,其他兄弟都降不住他。
這小子將來的目標,是一定要當上皇帝的。
可是,讓朱楩坐上皇位嗎?
困難有點大啊。
偏偏他如今還幾乎得罪了滿朝文官,以及全天下的書生儒生。
不過因為朱楩一直以武將自居,所以滿朝的武將對他倒是有著很好的感官。
可那有什麼用,雖然打天下時用的是武將,可統治天下之後,靠的卻是文臣,尤其是儒生們掌握著天下輿論。
想來朱楩的名聲要變臭了。
想到這裡朱元璋的臉色就有些發黑了,忍不住說道:“你還是滾吧,看到你就煩。對了,你回來這麼久了,也該去看看你的母妃了,正好去後宮一趟吧。”
朱楩納悶的看著朱元璋,他可不覺得自己這一世的父母真有什麼感情,可老爹怎麼叮囑要自己去看望母親呢?
朱楩並不知道,朱元璋的心裡已經準備了一手備用方案,譬如說把朱楩的生母周妃升為皇后,如此一來,朱楩和朱松這對兄弟就成了新的嫡子了。
等於說,朱楩就有了繼承大統的合法權了。
“那兒臣就去了?話說我母妃是住在哪座宮殿來著?”朱楩問道。
這可是皇宮,絕不會缺少妃子們的後宮宮殿。
朱元璋臉黑的瞪了眼朱楩,連你自己生母住哪裡都能給忘了是吧?只好喊來太監總管,讓其帶著朱楩去後宮了。
說起周妃,朱楩對這一世的生母已經幾乎沒有印象,還是靠著如今過目不忘的記憶,才終於想起是誰。
周妃的身份倒是沒有什麼顯赫的地方,非要說有什麼特點,那就是年輕。
周妃是在十六歲生下的朱楩,十八歲就生了朱松。
如今算起來,她才三十歲?
朱楩已經開始頭疼起來了,年輕的母親?如字面意思,這真是他年輕的媽。
以朱楩都已經想不起周妃所住的宮殿來看,朱楩和母親的關係不能說一般,只能說很一般。
所以當朱楩跟隨著太監總管來到周妃所住的宮殿,並且得到允許入內之後。
朱楩終於再次看到了這一世的生母。
才三十歲的周妃,不但年輕,而且看上去還很漂亮,可謂是肌膚如雪,青絲如瀑,眉黛春山,秋水剪瞳,眉梢眼角說不盡萬種風情。
畢竟是朱元璋的老婆,那能差了嗎?
只是周妃坐在院子裡,周圍婢女太監都離得遠遠的,不敢輕易靠近,顯示出一股冰冷孤高的姿態。
還是那句話,畢竟是洪武大帝的老婆,自然得高傲一些。
就連朱楩進來請安時,周妃也只是淡淡掃了他一眼,輕輕‘嗯’了一聲,就沒話說了。
朱楩訕訕的站在一旁,滿身滿臉的都是尷尬。
說起來,朱楩前十二年雖然住在宮內,卻也不是天天被周妃親自照看的,加上朱楩最初要韜光養晦,導致母子二人的關係並不親近。
所以他們的關係很一般。
反倒是朱松很得周妃的疼愛。
朱松畢竟是小兒子,又沒有朱楩那麼深的城府,小時候還喜歡跟周妃撒嬌來著。
其實朱松現在也不過才十三歲吧?還小時候,現在也不大啊。
朱楩不由得笑了一下。
“你在笑什麼呢?想要嘲笑母妃不受寵,連院子都如此淒涼嗎?”周妃眼角瞥了眼朱楩,一臉冷漠的說道:“你若有事就去忙,畢竟你現在已經是藩王,該早日迴歸封地才對,別總是賴在京城不走。”
瞧,多冷漠。
不過朱楩也理解周妃,在生下自己兄弟二人以後,周妃就沒有所出了。
何況朱元璋如今都這麼一把年紀了,哪還能天天夜夜笙歌啊。
所以周妃必然是受到了冷落,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加上母子本就沒什麼感情,於是朱楩也就告退了。
話說也不是他賴著不走啊,是老朱不肯放人才對吧?
(PS:第二章加更來咯。今天又是四章更新。沒了,真的沒了呀。)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